中藥干預糖耐量異常138例臨床觀察 ——史淑榮 【摘要】目的:探討運用中藥對糖耐量異常患者進行干預的臨床意義。方法:將138例糖耐量異?;颊咦鳛橛^察對象,給予健脾益氣、清熱利濕的中藥湯劑進行臨床干預,設定1個月為1個療程,進行臨床觀察。結果:138例中有效率占94.9%。結論:中藥干預糖耐量異常具有臨床意義。 【關鍵詞】中藥干預;糖耐量異常 葡萄糖耐量異常(IGT)是介于糖尿病(DM)與正常人之間的一種中間狀態,由于此時沒有糖尿病的臨床癥狀,空腹血糖正常,往往不被人們重視,但每年有1/3 會轉化為糖尿病。因此,如何防止這1/3 IGT患者轉為真正的糖尿病患者是關鍵。近年來,筆者將體檢中篩選的138例IGT患者試用中藥進行干預,療效顯著?,F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138例患者均從我院社區門診在2006年3~5月的門診體檢人群中篩出的,并已經進行1個月的飲食控制和運動干預后明確診斷的。其中,男性97例,女性41例;年齡38~67歲,平均49.5歲。101例為公務員及機關干部,25例為離退休人員,12例為工人及其他職業者。其中122例患者體重指數為24~32.所有病例均經過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 方法:患者在空腹8~16h后,從早晨7.:00開始,實驗前休息30min,先取空腹血糖1次,再講75g葡萄糖溶于250ml水中,然后口服,在5min內飲進。服后在0.5,1,2,3h分別測血糖。全部病例均為空腹血糖正常,<6.7mmol 。其中,1h血糖="">10mmol/L的有138例;2h血糖>7.8mmol/L、<11.1mmol>11.1mmol> 1.2 治療方法 予健脾益氣利濕湯(自擬):生黃芪20g,生地15g,葛根15g,桑白皮12g,知母10g,鬼箭羽12g,草決明15g,茯岑12g,山藥12g,黃連6g,陳皮10g,清半夏9g,石菖蒲10g,黨參12g。水煎服,1劑/2d,每日2次,空腹服150ml。30d為1個療程。停藥后再次進行OGTT。同時繼續配合飲食及運動干預,即予低糖低鹽食物,并每天堅持快速步行40min。 2 結果 2.1療效標準 參考《中藥新藥治療糖尿病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制定的糖尿病療效標準,分為顯效、有效、無效。顯效:經OGTT后,2hPG<7.8mmil>7.8mmil><8.3mmol>8.3mmol> 2.2 治療效果 138例患者中,經過1個療程治療后,103例顯效,占74.6%;28例有效,占20.3%;7例無效,占5.1%??傆行蕿?4.9%。 3 討論 1999年以前WHO把IGT診斷為早期糖尿病。從1999年開始,WHO新修訂的糖尿病診斷與分型方案中將糖尿病發展階段分為正常血糖及高血糖階段。其中高血糖階段又分為兩個時期:糖穩定損害(IGH),此時可見空腹血糖損害(IFG)及糖耐量損害(IGT)。這里所選的葡萄糖耐量異常(IGT)即是空腹血糖FPG正常,2hPG位7.8~11.1mmol/L。由于IGT患者沒有DM的典型癥狀,空腹血糖又是正常值,所以未引起人們的重視,但如果IGT階段的患者任其自然發展,每年會有5%~15%專為糖尿病(DM),同時IGT向DM的轉化率隨著餐后血氧升高而升高。所以對于IGT的患者,一般我們在篩選出之后即首先采取飲食控制及運動干預,如果上述干預失敗,咋要采取藥物干預,而藥物中應選擇安全、有效、不引起低血糖、不刺激細胞、不增加體重的藥物,故選用中藥干預是首選。DM在中醫中屬消渴范疇,主要病因是飲食不節,嗜食肥甘味厚,漸至形體肥胖,痰濕內停,濕熱內蘊,化熱傷津,出現消渴之癥,當代醫家呂享山說“素體肥胖,每多痰濕,蘊凝脾胃,化熱生火,以致消渴”是主因。故中藥方中以生黃芪,茯岑、黨參、山藥、陳皮益氣健脾利濕,生地、知母、桑白皮、葛根清熱涼血生津,草決明、黃連、鬼箭羽活血輕身通絡,石菖蒲、清半夏化痰醒脾開竅。諸藥調和可使脾胃蘊積的濕熱及時得以清利,進一步綜合調整機體的代謝綜合征,增強胰島細胞的活性,降低了血脂,故可有效地阻斷IGT向DM轉化;同時可使脂肪肝及高脂血癥等一系列代謝綜合征得到不同程度的減輕。由于本方案上缺乏對照組及大批IGT的對照實驗,故目前只有在成功篩選出IGT后,且在健康的飲食及鍛煉之后仍有少數人因為長期的耐糖量異常,胰島素抵抗較明顯,對改變生活方式的遵循性改善不能堅持的,建議可采用上述中藥干預。
作者介紹:史淑榮,女,中醫副主任醫師,教授,中國國際生命醫學工程院研究員,北京中科血康血液病醫學研究院首席專家,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血液病、免疫病、內分泌、婦科病等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