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慣的事物變少,證明你在進步 來源:網絡 作者:禪悟人生 每個人的成長背景都大相徑庭,這充分影響著每個人的做事風格。除了大是大非的事情,其實并無好壞之分,只是習慣之別。這世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行事風格,做好自己實屬不易,又何必因為“看不慣別人的風格”而深受困擾呢? 每個人的成長背景都大相徑庭,這充分影響著每個人的做事風格。除了大是大非的事情,其實并無好壞之分,只是習慣之別。這世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行事風格,做好自己實屬不易,又何必因為“看不慣別人的風格”而深受困擾呢? 1936年,魯迅去世,一位女作家給胡適寫了一封信痛罵魯迅,胡適給她回信說:魯迅先生固然批評過我,但是我對你這個態度,深表遺憾。“我們愛一個人,我們不能萬美集于一身;不喜歡一個人,我們不能萬惡集于一身,我們要就事論事,方有持平之論。”信念不同的自由激辯也該有底線,比如:客觀的依據、理性的懷疑、多元的思考、平權的爭論、實踐的檢驗、寬容的激勵。 知世故而不世故,歷世事而存天真,這世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行事風格,做好自己實屬不易,又何必因為別人的所作所為深受其擾。當你把注意力全部放在不喜歡的人和事物上,產生的也勢必是負面的情緒和作用。如果豁達一些,學會接受,那么一切也就變得通暢。 莊子說:“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事物原本就有正確的一面,事物原本就有能認可的一面,沒有什么事物不存在正確的一面,也沒有什么事物不存在能認可的一面。 你看不慣的事情越來越少,也就證明你在逐漸進步了。這并不是要我們變得多世故圓滑,要多么克制自己的感情,而是提醒我們學會用更科學的態度來看待社會。 ![]() |
|
來自: 向雲樓 > 《23。向雲樓文選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