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伯權,江蘇省吳縣人,生于1906年。早年畢業于華北國醫學院。1940年師從著名老中醫趙樹屏門下。1942年開業行醫。臨床以擅治雜病著稱,尤擅治小兒急癥。曾任北京市海淀醫院中醫科主任、海淀區人大代表、區人民委員會委員、區政協委員、北京市人大代表。著有《診宗憶要》等。 “潰瘍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消化性疾病,根據歷代文獻所載“胃痛”、“胃脘痛”與其類似,主要發病原因是飲食不節、寒熱失調、氣郁不舒,影響脾胃運化,因而引起胃脘脹滿疼痛、噯氣吞酸甚至嘔血或大便色黑、便血等證。 祝伯權醫生多年臨床經驗所見,“潰瘍病”以肝胃氣痛者居多,虛寒胃痛者次之,其他情況較為少見。從《內經》中“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和張仲景《傷寒論》中“芍藥甘草湯”治療腹部疼痛及《本草》中“甘草治瘡瘍癰毒”等的記載,結合臨床見證用芍藥甘草湯加減治療“潰瘍病”多數病例效果良好。 由于臨床見肝胃氣痛者為多,故以芍藥甘草湯為主,擬定了一個“潰瘍病”合劑,即“加味芍藥甘草湯”,主要藥味:杭白芍15克、甘草31克、香附15克。 鑒于杭白芍味苦酸微寒,性平無毒,可瀉肝火,安脾和血,緩中止痛;甘草味甘,性平無毒,生肌止痛,療諸癰瘡瘍,通行十二經。故芍藥甘草湯可酸以收之、甘以緩之,柔肝理脾、緩急止痛;加以香附,辛微苦、甘平,入肝、三焦二經,有理氣解郁、調經止痛之功用,乃血中氣藥,與芍藥甘草湯合用,以達辛通和營,治胃脘久痛不愈之目的。 “潰瘍病合劑”(加味芍藥甘草湯)只對肝胃氣痛的潰瘍病患者療效較好,臨床表現為胃脘疼痛,牽及兩脅,胸滿腹脹,噯氣,口苦,或伴泛酸,嘔惡,發病多與情志有關,舌苔淡黃或薄白,脈弦或沉弦、弦滑。 典型病例 呂某,女,37歲。因二十年來間斷性胃脘痛牽及兩脅,以饑餓時疼痛為主,伴有噯氣、矢氣、納差、大便燥結,無呃酸、嘔吐或黑便史。每情緒波動時即發病。鋇餐造影見十二指腸球部龕影。查慢性病容,苔薄白,脈弦。證屬肝胃氣痛,治宜調和肝胃,給“潰瘍病合劑”治療。 三劑后,痛減,精神爽,但仍覺胃脘兩脅脹滿不舒,串及后背,乃于合劑中加蘇梗6克,沉香6克,繼服三劑。 藥后腹滿明顯減輕,噯氣已不明顯,后又繼續服藥,全療程一個半月,后查鋇餐造影,十二指腸球部之龕影消失,“潰瘍病”完全治愈。 體會 “加味芍藥甘草湯”治療肝胃氣痛型潰瘍病(多見于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療效最為滿意,至于虛寒、痰滯、食積或胃絡瘀阻等證,雖然西醫診斷都是“潰瘍病”,但在治療上,必須結合中醫辨證,加減用藥才能有效。對于肝胃氣痛患者,也不宜驟用補劑,以防補之氣不通而病愈甚之弊。 ▍版權聲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