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我就寫過一篇文章《盼著孩子出問題》,我覺得這是作為老師和父母最應該具備的教育心態,為什么把孩子稱作為孩子,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孩子們最應該具備犯錯誤的權力,因為他們是孩子。孩子們最主要的學習狀態是通過自己的感知、探索和體驗來獲取知識、經驗和智慧的。正因為如此,孩子在獨立的探索過程中,遇到的最多的障礙是“問題”和“錯誤”,問題是沒有發生的錯誤,錯誤是已經發生了的問題,當孩子們解決了問題,改正了錯誤,孩子就真正掌握了一個基本的技能和經驗。 其實,解決問題的根本不是能力,而是“自信”,其實,改正錯誤的根本不是錯誤本身,而是直面錯誤的“勇氣”,自信和勇氣才是真正的能力,要想讓孩子成為優秀的人,那這個人就要具備解決問題和改正錯誤的能力,要想讓孩子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改正錯誤的能力,就要永遠保護或者激發孩子的“自信”和“勇氣”,如果孩子失去了自信和勇氣的話,我相信所有的問題和錯誤將會成為他們追求事業成功和人生意義的巨大的障礙,我相信如果孩子沒有自信和勇氣而每天努力的解決問題和改正錯誤的話,孩子們要么功利的裸奔,要么失去競爭的能力。 孩子的自信來源于成人尤其是父母的信任,孩子的勇氣來源于成人尤其是父母的愛,當父母擔心孩子出問題,當孩子出現問題父母不接納的要求、批評和指責的話,孩子會一點一滴地失去自信和勇氣,當孩子自信和勇氣降低的時候,父母會更加不接受孩子的行為,會對TA更加擔心、要求、批評和指責,這就形成孩子失去自信和勇氣的惡性循環,讓父母和孩子雙雙陷入痛苦之中。 父母要盼著孩子出問題,這就是愛。有這樣心態的父母是因為信任和心賞而懂得放手的;有這樣心態的父母懂得孩子的成長規律;有這樣心態的父母隨時會給予孩子接納后的建議和幫助;有這樣心態的父母的孩子才會真正的活在愛中,活在溫暖和力量之中。這樣的孩子生活在陽光下,會真正追求到人生的幸福。 今天我推薦頤和的孩子四篇留學感受,原因有兩個:第一,從孩子的游學感受中,大家體會一下頤和“盼著孩子出問題”的教育理念帶給孩子們的是直面問題的自信和直面錯誤的勇氣,這樣的孩子的人生一定會走在越來越好的路上。第二,今天推薦的這四個孩子的留學感受都是第二次寫,因為第一次寫的有的敷衍,有的寫作能力不強,而頤和對待這樣的孩子們從不批評和指責,也不用懲罰的方法讓孩子重寫,而是悅納孩子后給孩子更多的建議和幫助,讓孩子們感受到自己會越來越好,這四個孩子第二次寫的依然真實,看不出任何為了給老師寫而寫的心態,這就是頤和今年提出的“歷事煉心”的“歷事精髓”----“有始有終,做完做好,反思總結,精益求精”。作文可以寫得不好,但絕不能不越來越好,前者是能力,后者是真正的能力。 盼著孩子出問題,孩子才會越來越少的出問題,盼著孩子出問題,孩子才會擁有直面問題的自信和勇氣,當孩子擁有了直面問題的自信和勇氣的時候,其實,一生都不會遇到讓他陷入困境的問題。 這一切,需要教育者尤其是父母要擁有“盼著孩子出問題”的積極心態,那是孩子擁有自信和勇氣的精神食糧,它的名字叫“愛”,給人的感受是“溫暖而有力量”的。 1 我要把頤和給我的愛傳遞出去 文:頤和孩子 孫子林(16歲) 這次新西蘭收獲很多,也在問題中不斷的看到自己。 新西蘭一個月,我和DX在一個寄宿家庭住。可是我各種看不慣他,總會覺得他的行為特別討厭,甚至去欺負他、打他,我們的關系一度很不好。 前幾天,鄭委老師帶病給我們上了一堂中西方文化對比的課,課堂上鄭委老師專門叫我起來和我說:“頤和的老師給了我這么多愛,從兩年前的絕望到現在敢為自己的目標奮斗,我已經有能力去幫助別人,為什么不把頤和給我的愛傳出去?為什么不去幫助別人?” 我這才真正內觀自己。 是啊,頤和的所有人給了我這么多愛,為什么我還是總會去欺負看不慣的同學,為什么不去心疼他們,去把頤和給我的愛傳遞給他們呢?我因為自己以前經歷過的事,想要得到每個人的尊重,覺得他們沒有尊重我,但我也從來沒有考慮過DX是否有情緒,我是不是做了一些他看不慣的事?想到這里我深深的自責和愧疚。 (鄭委老師:看到這句話我特別的感動,我想一個更加強大的子林要站立起來了!對于頤和的孩子,每一個我都很了解,每一個孩子的進步我都會特別激動,孩子是孩子,為什么叫他們是孩子?就是因為他們有犯錯的權力。不想孩子犯錯,不讓孩子犯錯,不接受孩子犯錯其實都是父母剝奪孩子成長、體驗和社會化的權力。對于頤和的孩子,我總是盼著他們犯錯,因為他們每一次的犯錯后的正確的引導對他們一生終將是巨大的財富。子林的改變可以說是一個奇跡,一個頤和創造的奇跡,而今天子林的這篇感受,我想是他開始創造自己人生奇跡的開始,子林,加油......) 我想對所有我傷害過的同學說聲對不起,一直以來我都以為是你們的行為很不好,我看不慣才去欺負你們。現在我知道了,一切全部都是因為我的自私自利,只想著自己,不夠包容。我再次向你們說聲對不起! 從現在開始,我不會再對你們冷眼相對,我會盡我所能去幫助你們,不讓你們受到更多來自像我這樣的人的傷害。我會努力成為一個能夠看到一個生命背后的故事的人,就像成長營和煜皓的那種關系。努力去包容自己不喜歡的事物,做一個寬容有愛的人! (鄭委老師:我覺得今天應該成為子林生命成長中的一個紀念日,學校應該給他創造一個表達的機會,讓他對全體同學表達自己此刻的感受,以紀念這個將成為子林一生都會受益的日子。這樣的活動可以成為學校的一個傳統。) 1 不逃避,去面對 文:頤和的孩子 肖銘宏(15歲)
我在這次游學的最大收獲應該是直面自己不喜歡的人,有了不逃避的這種精神。 開始我對JD同學有些煩,因為他總有情緒,他一有情緒我就很反感。后來我只要站在他旁邊就很難受,有點想逃的感覺。看到了這一點,我知道這是我必須要去面對的事情了。我要主動接觸他,不再逃,看看我到底能不能過去這個坎。 (鄭委老師:銘宏的這樣的感受,來源于他在原生家庭感受的投射,這其實不是JD的問題,盡管JD有自己情緒化的問題,這個問題的根本是銘宏自身愛的能力不足的問題,他沒有足夠的勇氣和能量去接受別人的情緒,我們不能指責別人有情緒,那樣我們就把自己的責任推卸到了別人身上,我們要有能力通過一個人、一件事內觀自己然后成長自己,這樣才能對自己的生命負責,才能讓自己的生命過得很有意義。銘宏第一段的感受,我心里就對他心生敬意,他只有15歲啊!很多人一生都在想著改變別人、抱怨別人、指責別人來讓自己滿意,這樣的人一生都活在痛苦和無名之中。而一個15歲的孩子在頤和學到了一生都會越來越好的本領,這個本領不是通過讀書和講道理獲得的,是在愛中習得的!) 有一天我們班集體去一個公園。當時我和老師在隊伍的前列,我看到了JD就在后面,正好他當時在問我一個問題(好像是關于花的)。我就想機會來了,于是嘗試著心平氣和的和他對話,就像對待別人一樣。就是這次對話,我發現其實沒有那么難。不知道他有沒有感覺到我態度的轉變,反正當時對話完我心里暗暗高興,為自己邁出的這一步而高興。 (鄭委老師:想到就去做,知行合一難能可貴,好樣的,銘宏!) 這次新西蘭留學我很感謝JD,是他又讓我看到了自己。有一次我和DX一起往集合地點走,途中我們見到了JD。我們三個就一起走,剛走一會DX就進了一個紀念品超市看東西,我也陪他進去看了看,我們看完了這個店又進了那個店。就這樣我們的時間就不多了,有可能JD怕我們三個遲到,就說:“銘宏,DX我們快走吧,沒時間了。”我從中感受到了他的焦躁,不知道怎么回事我的情緒就上來了,就說:“你要走你走。”說完這句后我就懵了,因為我完全沒想到我會說出這樣的話。當時我就有一種不好的預感, (鄭委老師:時時刻刻能在第一時間感受到自己,好樣的,銘宏!) 果不其然JD說:“你這樣說話很傷人的!”我明明不想傷害他,可是還是傷害了他。他讓我看到了我的問題,我是很容易受別人壞情緒影響的人,我沒有活出自我。 (鄭委老師:時時刻刻能在第一時間內觀到自己的問題,好樣的,銘宏!) 媽媽可能對我是這樣的吧,遇到別人說話好像帶有指責的口氣時,我就想反駁,我就很有情緒,因為長期以來都是這樣的。我在家里感覺不到被信任,其實是自己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別人。在這方面我真的很感謝他。我明白了我是一個很在乎別人感受的人,很容易受別人壞情緒影響的人,我是一個求認可的人。 (鄭委老師:能夠通過事件直面自己,看到真實的自己,好樣的,銘宏!) 知道了這些我就要開始成長了,我以后要抓住機會真實表達了。 (鄭委老師:擇日不如撞日,不如我們就在今天或者明天去真實表達,好不好?) 不過他真的很勇敢,他當時能直接說出他的感受,而不是憋著生悶氣。我真的很佩服,這也是我需要加強的地方。 (鄭委老師:在別人讓自己不舒服的時候還能看到別人的優點,這是多么難得的良好的品質,好樣的,銘宏!) 這次游學我意識到了“不逃避,去面對”的重要性,雖然我還沒有真實表達,但我想下次有這樣的機會我一定會表達的。這是我這次游學的最大收獲,當然我最后還是和他成為了朋友。我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這一切經歷都是來讓我成長的,我相信我會越來越好。 3 我能行,我驕傲我是中國人 文:頤和的孩子 江尚桅(16歲) 這是第二次走出國門。這一次的游學我有許多感受,讓我真的感受到了身為中國人的驕傲與自豪。我可以真誠的與外國人交流,我可以放下那些恐懼,我可以面對問題,我可以活出自己,我不會再選擇逃避。 (鄭委老師:人生不逃避問題,勇于面對問題,這是擁有自信和擁有勇氣的表現,這還是那個剛到學校完全沒有自信,說話小聲,做事小心翼翼的尚桅嗎?我總說頤和在培養未來的棟梁,這些孩子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能內觀自己,成長自己,讓自己擁有理想和希望,他們的未來一定不可限量。) 剛到了新西蘭,我內心中的恐懼還在。我會害怕我英語不好沒法與他們交流,我也害怕跟我的室友相處不好,我會害怕我的什么言行舉止丟了中國人的臉,我真的很沒信心。但Homestay的家人們接到我們后,對我們很熱情。我只是聽著家人們和銘宏交流,我卻一直沒有插上話,我有點擔心這一個月我與他們的交流會有些困難。不過當我邁出與他們交流的那一步時,我感受到了溫暖,感受到了他們的耐心與信任。我只能說著不流利的英語,手也還在比劃,他們愿意認真耐心地聽、看,沒有嘲笑、沒有那嫌棄、覺得反感的眼神。 在家里跟銘宏(跟我住在一個homestay)也發生過一次矛盾。有一次媽媽讓我們把房間里的垃圾倒掉,我們回到房間,銘宏已經躺在床上,我讓他起來一起把垃圾倒掉。他說等會,但我想著媽媽讓我們現在去倒掉,所以我有點急,害怕媽媽生氣,就又催了銘宏,但銘宏還是無動于衷,我就有點情緒,跟他說那我自己倒吧,語氣很不好。我拿著這些垃圾袋出去了,倒完垃圾回到床上。我內觀了自己,我當時的感受是氣憤的,所以我對銘宏說的話語氣也很不好,我可能是因為害怕被媽媽說而有情緒,也有他那完全不在乎,不關他事的表情和語氣。我看到自己的心急,覺得自己做的挺不對的,我跟他說話也沒有很平和,我想要被尊重,我也想要被理解。以前我很多事情都會忍著,現在我愿意說出來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在老師的幫助下,我們倆進行了真實表達,我看到我們倆其實是同一類人,都是特別能忍的人。表達完了之后,我感覺很輕松。 (鄭委老師:銘宏的文章是因為JD的內觀,尚桅的文章就是因為銘宏的內觀,哈哈,大家就能明白改變永遠是自己這個核心的知識點的深刻含義了。其實,“改變永遠是自己”這一條做到了,人生就光明了,可是太多人都做不到,尤其學習愛與幸福的成年人,尤其還有很多學習愛與幸福很多年的成人。努力改變自己卻總做不到的人為什么做不到呢?大家想想原因在哪里?知道了真正的原因才有可能真正的做到?而與此相對的,孩子們要比成人們做到容易得多,這幾天我在家里內觀,我的最大的決定就是從明年開始用更多的時間和經歷來做“愛未來——幫助中國孩子成為中國的未來”這件事。成人改變太難,用孩子的改變帶動成人的改變可能是成人改變的一個更有效的途徑。頤和的孩子給了我太多的希望和力量。) 在新西蘭與外國人上課時,我在的那個班,感覺他們都很善良、熱情。我與他們交流時,他們都會很耐心地聽,他們也會一邊說英語一邊比劃讓我更理解,我真的覺得很溫暖和感動。但有一次課上,他們會跟我說些中文,但那些都是臟話,我聽得挺難受的,但他們可能真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吧。就這樣跟我們說,我卻只能笑笑,然后跟他們說這些都是不好聽的話。我后來覺得聽了很難受挺氣憤的,并不是因為他們用那些臟話來說我而難受,我覺得他們能說出來都是中國人教的,我也覺得現在很多走出國門的人并沒有中國靈魂,我覺得這些可能會讓外國人對中國人又會產生不好的影響。我當時讓他們不要說這些話了,我開始抱怨有些留學生,現在聽了鄭老師博文《我拿“愛”來愛中國》后覺得這些抱怨不應該有,我可以用我的實際行動來做好自己,把愛傳出去。我希望我這樣可以帶來正能量,因為我為我的祖國而感到自豪! (鄭委老師:好樣的尚桅,不抱怨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義的人生。) 最后一天晚上的演出,讀《少年中國說》時,我感覺它在給我力量,在那時我真的感受到了我身為中國人的驕傲與自豪! 4 我是一個中國人,我自豪 文:頤和的孩子 王弘毅(16歲) 2017年10月27日,我們的新西蘭游學營從頤和出發了。出發前,鄭委老師講了一番鼓勵我們的話。當時,對國外的好奇和期望令我對那番話并沒有特別的感觸,但現在回想起鄭委老師那番話,讓我感到了無比的振奮。現在雖然回國了,但還是要像鄭委老師說的那樣,不能給國人丟臉,要為國爭光,努力成為未來中國的棟梁! 在新西蘭的寄宿家庭中,我努力地嘗試向他們展現中國的文化。但由于他們家庭已經見識過太多亞洲來的留學生,所以他們已經形成了一種潛意識,就是感覺亞洲人都差不多,以至于我所展示的中國文化對他們來說,就是亞洲的東西,而不是特有的中國文化。一度我感覺到一種深深的無力感。但在最后的時候,我給他們展現了中國的茶道文化,我用茶藝深深地驚艷到了他們。現在想想,文化是無處不在的,而不是用特意展示出來的。我當時表演茶藝的時候,也特別想證明自己,證明中國文化。其實我如果是一個溫暖有愛的人,主動交流的人,他們一定會非常認可中國文化的。 (鄭委老師:弘毅,你知道嗎,你這句話讓我特別的開心和敬佩?因為文化的傳承者核心是人,而不是琴棋書畫茶這些技藝,拿茶來說,茶藝和茶道本身就不同,茶藝的根本在藝,為了給別人觀賞。茶道的根本在人,為了自我的修行和修養。你這么小的年齡就悟到了如果你是一個擁有中國文化的人,你的一言一行都在傳遞著中國文化的道理,你太有悟性了!這就好像音樂一樣,中國的音樂大部分都是演奏給自己來修身養性的,西方的音樂大部分都是演奏給別人來獲取贊賞的,這也是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對于中國人來說,想證明自己的文化其實都不是中國人的根本文化,中國人最高的境界是不用證明自己而得到別人的尊重和喜愛,那需要我們有一顆中國心,這顆心散發著人與自然,人與自己,人與人真正鏈接的能量和光芒。) 還是我以前對文化了解的不深入,以為表現出的才是文化。文化是一個從內到外展現出來的狀態,而不是表現出來的。 (鄭委老師:多么深刻!) 在最后的晚會時刻,我們大家向新西蘭寄宿家庭的家人們展現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吟誦詩經的文雅,也有民歌合唱的活潑;有太極的柔和,也有軍體拳剛強。我們的表演深深地震撼了他們,也讓我產生了無比強大的民族自豪感。特別是在最后朗誦《少年中國說》的時候,我的自豪感化為一腔熱血,由內而外迸發了出來,在最后我們讀到“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的時候,我近乎是用盡全力喊出來的,朗誦完后,我發現了我的眼眶有微微的濕潤,這強大的民族自豪感讓我亢奮得身體不自覺地微微抖動著。 我的心中重復著一句話:“我是一個中國人,我自豪!” |
|
來自: anwgmz3z94zck7 > 《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