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椎穴:在后背,低頭,找到脖子后面正中的骨性突起,即第七頸椎的棘突,向下的骨間隙取大椎穴。 肺俞穴:先低頭,找到脖子后正中的骨性突起,這是第七頸椎的棘突,向下數三個這樣的突起,到第三胸椎棘突,旁開兩指處即為肺俞穴。 膻中穴:在胸部,前正中線上,平第四肋間隙,兩乳頭連線中點,即為膻中穴。 天突穴: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正中,即為天突穴。 天門穴:先低頭,找到脖子后正中的骨性突起,這是第七頸椎的棘突,向下數二個這樣的突起,到第二胸椎棘突,旁開兩指處即為天門穴。 身柱穴:先低頭,找到脖子后正中的骨性突起,這是第七頸椎的棘突,向下數三個這樣的突起,到第三胸椎棘突,棘突下凹陷處為身柱穴。 膏肓穴:先低頭,找到脖子后正中的骨性突起,這是第七頸椎的棘突,向下數四個這樣的突起,即第四胸椎棘突,旁開四橫指處為膏肓穴。 脾俞穴:沿肩胛骨下緣向脊柱作一直線,這個是第七胸椎棘突下,向下數4個突起,再想兩側旁開兩指處。 腎俞穴:取俯臥位,兩腰骨高點平第四腰椎,向上數兩個腰椎,向兩側旁開兩指即是腎俞穴。 豐隆穴:小腿前外側,外膝眼與外側踝尖連線的重點,筋骨前嵴外二橫指處為豐隆穴。 定喘穴:先低頭,找到脖子后正中的骨性突起,這是第七頸椎的棘突,旁開0.5寸處即為定喘穴。
外感咳嗽艾灸
2
風寒襲肺主要癥狀:咳聲重濁,氣急,喉嚨癢,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頭痛,肢體酸楚,惡寒發熱,無汗等表證,舌苔薄白,脈浮或浮緊。 艾灸取穴:患者取俯臥位,灸大椎,風門穴。用艾條溫和灸的方法,每穴灸10-15分鐘,5-10次為一個療程;用隔姜灸的方法,每穴灸5-7壯,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為一個療程;采用隔蒜灸的方法,每灸3-4壯后換一次蒜片,以施灸處出現濕潤紅熱現象,患者有舒適感為宜,每穴5-7壯,每日或隔日一次,急性,重癥每日兩次,7-10次為一個療程;根據所選穴位進行無瘢痕灸,用少許蒜汁或油脂先涂抹待灸穴位皮膚表面,置麥粒大的艾炷于穴位上,每穴3-7壯,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為一個療程。 艾灸功效:解表散寒止咳。
風熱犯肺主要癥狀:咳嗽咳痰不爽,痰黃或粘稠,喉燥咽痛,常伴隨惡風身熱,頭痛,鼻流黃體,口渴等表熱癥,舌苔薄黃,脈浮數或浮滑。 艾灸取穴:患者取俯臥位,取列缺穴,合谷穴,肺俞穴,大椎穴施灸。用艾條溫和灸,以溫熱連續刺激,每次灸5-10分鐘。或者采用隔姜灸,取新鮮老姜,根據穴區部位,切成厚0.2-0.5厘米的姜片,中間穿刺數孔,施灸時將姜片放在所選穴位的皮膚上,置大或中等艾炷施灸,待施灸部位皮膚有灼痛感時,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換艾炷再灸,每穴3-5壯。 艾灸功效:疏風清熱, 宣肺止咳。
風燥傷肺主要癥狀:喉癢干咳,無痰或痰少而粘連成絲,咳痰不爽,或痰中帶有血絲,咽喉干痛,唇鼻干燥,口感,常伴鼻塞,頭痛,微寒,身熱等表證,舌質紅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黃,脈浮。 艾灸取穴:患者俯臥位取定喘穴,大杼穴,風門穴,肺俞穴施灸。用艾條溫和灸,以溫熱連續刺激,每次灸5-10分鐘。或者采用隔姜灸,取新鮮老姜,根據穴區部位,切成厚0.2-0.5厘米的姜片,中間穿刺數孔,施灸時將姜片放在所選穴位的皮膚上,置大或中等艾炷施灸,待施灸部位皮膚有灼痛感時,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換艾炷再灸,每穴3-5壯。 艾灸功效:疏風潤燥,宣肺止咳。
內傷咳嗽艾灸
3
痰濕蘊肺主要癥狀:咳嗽反復發作,尤其以晨起咳甚,咳聲重濁,痰多,痰黏膩或稠厚成塊,色白或帶灰色,胸悶氣憋,大便時溏,舌苔白膩,脈濡滑。 艾灸取穴:患者取俯臥位,取大椎,風門穴,取仰臥位,取膻中,天突,豐隆穴施灸。用艾條溫和灸,以溫熱連續刺激,每次灸10-20分鐘,5-10次為一個療程;采用隔姜灸,取新鮮老姜,根據穴區部位,切成厚0.2-0.5厘米的姜片,中間穿刺數孔,施灸時將姜片放在所選穴位的皮膚上,置大或中等艾炷施灸,待施灸部位皮膚有灼痛感時,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換艾炷再灸,每穴3-5壯。采用隔蒜灸的方法,每灸3-4壯后換一次蒜片,以施灸處出現濕潤紅熱現象,患者有舒適感為宜,每穴5-7壯,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急性,重癥每日兩次,7-10次為一個療程。 艾灸功效:祛痰除濕,止咳。
痰熱郁肺主要癥狀:咳嗽氣息急促,或喉中有痰聲,痰多粘稠或為黃痰,咳吐不爽,或痰有熱腥味,或咳吐血痰,胸肋脹滿,或咳引胸疼,面赤,伴隨身熱,口干欲飲,舌苔薄黃膩,舌質紅,脈滑數等癥。 艾灸取穴:患者仰臥屈膝,取太淵,三陰交,俯臥取肺俞穴,豐隆穴,陰陵泉穴。用艾條溫和灸,以溫熱連續刺激,每穴灸5-10分鐘,5-10次為一個療程;采用隔姜灸,取新鮮老姜,根據穴區部位,切成厚0.2-0.5厘米的姜片,中間穿刺數孔,施灸時將姜片放在所選穴位的皮膚上,置大或中等艾炷施灸,待施灸部位皮膚有灼痛感時,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換艾炷再灸,每穴3-5壯。 艾灸功效:清熱化痰,肅肺止咳。
肝火犯肺主要癥狀:上氣咳逆陣作,咳時面赤,常感痰滯咽喉,咯之難出,量少質粘,或痰如絮狀,咳引胸肋脹痛,咽干口苦,癥狀可隨情緒波動而增減,舌紅或舌邊尖紅,舌苔薄黃少津,脈弦數。 艾灸取穴:患者仰臥屈膝取尺澤,三陰交,行間,俯臥位取肺俞穴。用艾條溫和灸,以溫熱連續刺激,每穴灸5-10分鐘,5-10次為一個療程;采用隔姜灸,取新鮮老姜,根據穴區部位,切成厚0.2-0.5厘米的姜片,中間穿刺數孔,施灸時將姜片放在所選穴位的皮膚上,置大或中等艾炷施灸,待施灸部位皮膚有灼痛感時,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換艾炷再灸,每穴3-5壯。 艾灸功效:理氣化痰,肅肺止咳。
肺陰虧耗主要癥狀:干咳,咳聲短促,痰少粘白,或痰中帶血絲,或聲音逐漸嘶啞,口干咽燥,常伴有午后潮熱,手足心熱,夜寐盜汗,口干,舌質紅少苔,舌上少津,脈細數。 艾灸取穴:患者仰臥屈膝取太淵,三陰交,孔最,俯臥位取肺俞,膏肓穴施灸。用艾條溫和灸,以溫熱連續刺激,每穴灸5-10分鐘,5-10次為一個療程;采用隔姜灸,取新鮮老姜,根據穴區部位,切成厚0.2-0.5厘米的姜片,中間穿刺數孔,施灸時將姜片放在所選穴位的皮膚上,置大或中等艾炷施灸,待施灸部位皮膚有灼痛感時,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換艾炷再灸,每穴3-5壯。 艾灸功效:滋陰潤肺,斂肺止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