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老,手就開始不自覺地抖起來,慢慢步履蹣跚,有時甚至手腳和面部會突然卡住。這些看似正常的老年人表現,很少人意識到可能是帕金森病的警報。
帕金森是一種神經系統變性疾病,在中老年人群中最為常見,我國發病人數已高達400萬。
但由于僵直、手抖、步態異常等表現常被誤認為是身體機能正常的衰老,有近一半的帕金森病人就診「遲到」,延誤診治,嚴重影響之后的生活質量。
帕金森病雖然在中老年人發病居多,但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低齡發病者出現帕金森病多由遺傳因素、環境污染感染、藥物和化學物品和過大的壓力有關。
帕金森病是一種神經系統變性疾病,病變部位在人腦的中腦。

該處有一群神經細胞,叫做黑質神經元,它們通過合成一種「多巴胺」的神經遞質,調控大腦的運動功能。
黑質神經元變性死亡達80%以上,就會出現帕金森病的癥狀。
多數人最為熟悉的帕金森病癥狀便是「手抖」,但并不是所有的手抖都因帕金森病引起,有可能是小腦損傷、腦積水或特發性震顫,嚴重程度與治療并不相同。
臨床上,帕金森病有四大典型癥狀:靜止性震顫、運動遲緩、肌強直和姿勢步態障礙。
80%以上的帕金森病人是因出現這四種癥狀才入院確診,但可惜的是,一旦出現明顯的運動癥狀,意味著帕金森病人必須終生服藥控制病情。

其實,在明顯的運動癥狀出現之前,帕金森病人會有非運動癥狀的表現,兩者發作時長相隔3~10年不等。
若能在帕金森非運動癥狀出現前的這段時間,從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習慣入手,例如補充維生素E、避免熬夜、增強免疫力等,可有效延緩病情的發展,延長服用藥物控制的時間。
典型的非運動癥狀包括出現焦慮癥、抑郁癥,嗅覺減退,反復便秘,出現失眠或白天嗜睡等睡眠障礙。
但非運動癥狀的出現亦非帕金森病獨有癥狀,因此需要專科醫生通過臨床量表計分和統計公式,,綜合患者的各種癥狀來預估帕金森病發病可能性。
帕金森病的治療,初期一般以藥物控制為主,到中后期或藥物無法有效緩解病情下可采取外科手術干預,其中康復訓練應貫穿始終。
在長期的藥物治療過程中,大部分帕金森病患都會面臨「蜜月期」的問題。
「蜜月期」是指在帕金森病治療初期或中期的前幾年,患者服用較小劑量的多巴胺能類藥物就可以獲得比較滿意和持續的療效,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不受影響。
但「蜜月期」一過,則需在醫囑下加強藥物劑量或多種藥物聯合使用,因此帕金森病患者需定期隨訪監測。
不少帕金森病患者認為外科手術干預(DBS)可根治帕金森病,因此一來就要求手術,這種做法絕不可取。
在中國,目前100位帕金森病患者中只有5位能開展DBS,且手術后依然需服用藥物控制病情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帕金森病的運動康復也是治療的一部分。
國際權威雜志《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研究顯示,經常打太極拳可以更好的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平衡功能,減少摔倒,改善預后;
每周快走150分鐘,可有助于減緩認知下降的程度;游泳,已寫入帕金森病患者的運動康復指南。
此外,舞蹈、音樂療法也是可行的輔助治療。
但帕金森病患者運動時,家人和患者都要小心,冬天結冰及雨天濕滑的路面、廁所及浴室潮濕光滑的瓷磚地板,都屬于危險場所,需避免摔跌造成骨折等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