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勃和周亞夫做為父子有很多共同點,他們都是一代名將,為了大漢立下了汗馬功勞;都沒有什么文化,不是文化人;都沒有政治方面的敏銳度,喜歡實事求是;不懂得權謀之術,不懂得保護自己,得罪小人以至于惹禍上身。 我們先來說說周勃,從人品上看他是漢高祖劉邦信任的人,漢高祖劉邦就曾經預言以后興漢者必周勃也,他提的是周勃,而不是陳平,這說明他對周勃有充分的信任,并認可他的能力。陳平善出奇謀,而且多次救劉邦于危難之中,但是作為托孤重臣來講,劉邦第一想到的是周勃而不是陳平,他們兩個是最佳的組合,由周勃來主導陳平輔以奇謀,最終陳平和周勃聯手剿滅了諸呂,如果單靠陳平不可能成功,周勃充當了執行人和總司令,正應了劉邦臨終前的話,興劉者必周勃也! 周勃一根筋 從軍事方面上來看,韓信被殺之后,高祖劉邦手下已經沒有幾個能征慣戰的勇將,以至于在后期,所有的叛亂以及對抗匈奴的戰爭都是有漢高祖劉邦自己親自披掛上陣。不是劉邦自己想上陣,而是朝中確實已經沒有能征慣戰之將。派其他人去不僅不能平定叛亂反而會令朝廷損兵折將,這是劉邦的經驗。但是劉邦自己本人也不是一個出色的軍事將領,韓信就曾說過劉邦只能帶十萬兵,而自己多多益善。這點劉邦是認同的。在韓信死后,軍事方面,劉邦最為倚重的就是周勃,從史記述中也可以看出,周勃在大大小小各種戰役中屢戰屢勝,對內對外都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是劉邦平定內部叛亂對抗匈奴的一把神兵利器。 最難能可貴的是周勃這個人沒有野心,一輩子都忠心耿耿,但是但是沒有野心意味著在政治上沒有更高的追求,同時不精于權謀之術,以至于后來被小人所陷害詬病。事情的起因其實很可笑!周勃晚年為了避禍保身,于是主動辭去相國之職回到家里,不過他又總是擔心有人會謀害自己,于是在接見很多地方官員的時候,就會讓家人們身披鎧甲手持武器,作為軍人出身的周勃他相信,只有槍桿子在手里才能有安全,可殊不知這點恰恰被別人利用了,有人就到漢文帝那里去告狀,說周勃蓄意謀反。 周勃立刻就被關到了大牢里,在晚年享受了一把牢獄之災。獄卒對周勃嚴刑拷問,想從這位哥們身上炸出點油水,周勃這個人最大的特點是實在,沒什么心眼兒,就是不明白獄卒的意思。后來獄卒也實在沒有辦法,因為周勃這個人太笨,在獄卒看來他就是個榆木腦袋,不懂得官場的道理,只好在竹簡上寫上了自己的想法。 獄卒告訴周勃要利用自己兒子娶了公主的優勢,向薄太后求情免罪,看來這個獄卒也是有些見識的,至少比周勃這個曾經的相國強。直到這時周勃才醒悟,急忙叫家人繳納了千金給獄卒,得以免除了皮肉之苦。這個道理周勃不懂,周勃的家里人也不懂,但是獄卒就懂得這個道理,這說明周勃這個人確實不適合搞政治。經過薄太后求情,周勃終于被免除了莫須有的罪,但是周勃的兒子就沒有那么幸運了,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不會來事,不會趨炎附勢,君子也要能屈能伸指的就是這個道理,但是周勃不明白,他的兒子周亞夫也不明白,只不過周亞夫沒有父親幸運,因為他沒有遇到貴人相助,不過他遇到了一位“神相”。 說到周亞夫我們很容易就和“七國之亂”、“用兵如神”、“飲宴受辱”、“五日絕食”聯系在一起,不過在講這些故事之前我要提到一個女人,一個不一樣的女人,號稱“中國古代第一女神相”她的名字叫許負。 第一女神相許負 許負到底有多神,首先她在十九歲時就被漢高祖劉邦封為鳴雌亭候,原因就是她的看相之能。說起她的老師我看到了一個熟悉的名字黃石公,說到黃石公自然就會想到他的另外一位高徒張良。實際上黃石公是否是許負的老師,這點我不能確定,但是她確實得到了名師指點。她得到了一本書奇書《心器秘旨》,傳說是黃石公贈給許負的,許負修習了之后悟道秦國氣數已盡,便改了自己的名字,她原來并不叫許負而叫許莫負,意思是不要辜負秦始皇對許家的恩德。 天下大勢漢興秦滅是必然,許負看到了這一點,她知道要順勢而為,因此改名為許負她知道自己和許家肯定要辜負始皇帝了,因此改名為許負。 許負不僅有神相之能,還有韜光養晦的本事在天下群雄并起的時候,許負告訴父親暫時不要公然反秦,而是要積蓄力量等待時機謀定而后動。終于她等到了劉邦一行人來到了父親擔任縣令的小縣城,劉邦早就知道許負的大名,因此專程到溫城來拜訪許負。 劉邦一行人來到溫城天色已晚,他們便把軍隊駐扎在城外,一行人來到城下,說是聽說縣令招募賢人要來應征。許負剛好在陪同大哥尋城,聽到來的人聲音洪亮,便叫人打開城門。這是他第一次見到劉邦,她很久都沒有說話,因為她知道眼前的人有帝王之像,其他人也都是將相之才。她不會看錯的,許負全家都歸順了劉邦,她還給周勃之子周亞夫看相,做出了三年封侯,八年拜相,九年餓死的預言,這一回她又算對了。 周亞夫根本沒有想到自己會被封侯,如果不是哥哥犯了事,自己的郡守干的還挺好,可能這輩子就能平平安安的度過了。不過哥哥犯了事,自己被封為侯爵了,剛好又趕上了“七國之亂”。周亞夫的機會來了,周亞夫的軍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周亞夫是個軍事天才 周亞夫的軍事才能是得到過漢文帝高度贊譽的,起因是漢文帝去周亞夫駐守的地方犒勞三軍,可是到了門口前導人員被擋在了門外不讓進去。漢文帝以為是他們不知道皇帝來了,于是讓人拿了自己的旨意去,結果還是不讓進。漢文帝問看門的士兵為什么?士兵回答道我們只聽從周將軍的命令,鐵一樣的軍規保證了軍隊的戰斗力。漢文帝沒有生氣反而高度表揚了周亞夫,并在自己臨終前告訴漢景帝如果爆發戰爭的話,周亞夫是可以依靠的人。 漢景帝記住了老爸的話,因為不久因為削藩發生了“七國之亂”,差一點就要了漢景帝的名。還好有周亞夫在,周亞夫采取了避其鋒芒、丟卒保帥、堅守不出、斷其糧道的策略一舉平定了叛亂。不過他也為此得罪了兩個人,一個是漢景帝,因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盡管事實證明周亞夫是對的,漢景帝就是瞎指揮,但是皇帝的權威是不容置疑的,戰爭結束了就到了秋后算賬的時候了。第二個是梁王就是竇太后的小兒子,為了大局周亞夫一直沒有發兵救梁王,導致梁王差點被殺,因此他一直懷恨在心不斷的通過母親說周亞夫的壞話,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 不能隱忍絕食而死 周亞夫被漢景帝邀請參加飲宴,但是他到了之后發現自己的位置上只有一盤子肉,既沒有切開也沒有餐具。周亞夫很生氣憤然離席,望著周亞夫的背影,漢景帝找到了借口罷免了周亞夫的官位。不久又以謀反為借口把周亞夫下獄,周亞夫絕食五日而死,我看不是絕食可能是謀殺,一代名將隕落。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