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 之所以是最后一個,是因為自其建立之初至滅亡終結之日,民間對其反抗起義之聲從未斷絕過。也由此可見封建帝制已經發展到了盡頭。 而在長達三百多年的反清、抗清運動中,聲勢最為浩大,對后世近代革命影響力最為深遠的,則莫過于太平天國運動。 太平天國運動轟轟烈烈、波瀾壯闊,其統治空間延及十八省、抗清時間長達十四年,猶如狂風暴雨、電閃雷鳴,極大地撼動了清朝政府的統治地位。 但在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最終還是被清朝統治者與西方帝國主義侵略者聯合絞殺。 太平天國的眾多名王、悍將,下場異常慘烈,他們帶血的頭顱,為這場運動甩出一個個觸目驚心的驚嘆號。 日月流逝,星辰轉換。 時光過了十年,風云起落,血色淡去,太平天國成為了人們談論話題中遠去的傳說——遠得仿佛長達幾世紀之前的故事! 同治十三年(1874年),閩浙總督李鶴年突然將一個當年曾威震大江南北、功名顯赫一時的太平天國名王押上晉江街頭凌遲處死時,人們驀然驚覺,英雄原來并未遠去,往事就在昨天! 此太平天國名王為1851年金田首義六王之一楊秀清的族弟——輔王楊輔清! 楊輔清雖然和楊秀清同時廣西桂平平隘山楊姓族人,但他先前和楊秀清并不熟。 金田起義時,平隘山一帶的楊姓族人,不分男女老少幾乎都隨楊秀清投太平軍去了,楊輔清也跟著堂兄楊元清入伍了。 從這一點上說,楊輔清屬太平軍中首義將士之一、“廣西老兄弟”之列。 楊輔清聰敏穎悟,非常有才干。 在太平天國史料有名可尋的四十名國宗中,僅有十四人加提督軍務銜,楊輔清赫然位列其中,且與韋志俊、石祥貞、石鎮吉四人地位最高。由此可見,楊輔清算得上一個出類撥萃的人物。 楊輔清得封國宗、以及得加提督軍務銜其實是沾了一些東王楊秀清的光,但他也差點被楊秀清處死。 事情是這樣的,據《甕牖余談》和《金陵癸甲紀事略》載:楊輔清堂兄楊元清妻在東王娘身邊做雜役,夫妻不能同居,長舌婦人嘴碎,時有怨言責怪楊秀清。楊秀清一怒之下,將她斬殺,并罷黜楊元清不復任用。楊輔清也因此受到牽連,為躲避楊秀清的追殺,不得不外出避禍,閑置了三年之久。 更讓楊輔清郁悶的是,他已成楊秀清恚怒怨恨的對象,卻在“天京事變”中被韋昌輝列入了楊秀清同黨之內。《李秀成自述》中記:“翼與北王密議,殺東王一人,殺其兄弟三人,原 (元) 清、輔清而已。除此以外俱不得多殺。”總算事發之時,他身在外地,得免于難。 “天京事變”之后,太平天國元氣大損。 天王洪秀全不得不大批量擢拔年青才俊以充實領導隊伍,李秀成、陳玉成、李世賢、楊輔清等人都是這時候邁入了太平天國的核心高層。 王定安的《湘軍記》因此將楊輔清歸入“賊中悍酋”之列,說“陳玉成、李秀成、李世賢、黃文金、楊輔清皆踵起封王,號為驍悍。” 劉成禺《太平天國戰史》也稱“兩軍齊名者,有李昭壽、鮑超,陳玉成、楊輔清。” 楊輔清統兵之初,隸屬翼王石達開節制。 石達開年紀不過才二十四五歲,卻是將相之材,太平天國經天京大亂,蓋因有其坐鎮天京,指揮若定,使得江西重鎮,如九江、瑞州、撫州、吉安等地一個未失。 但是,經過這場規模龐大的內訌,洪秀全猜疑心加重,深恐石達開獨掌大權會對己不利,有意識地鉗制石達開,并時有加害之意。 石達開深味其中的危險氣息,潛出天京城,回到了自己的駐地安慶。 一方面,石達開打算讓出以天京中心的根據地,自己入浙閩開辟新戰場,以與天京成犄角之勢;另一方面,清軍已重新向天京形成圍困。 經過通盤考慮,石達開行使了自己“電帥通軍主將”的權力,調動陳玉成,洪仁常,洪春元,韋志俊,楊來清等人全部回護衛天京;派遣楊輔清揮師福建;自己則攻略浙江,內外線協同作戰,以打亂清廷部署,共解天京之圍。 石達開這幾著棋下得很妙,他本人攻克浙江江山縣,進圍衢州,僅用兩個多月,就攻克十二個府縣,勢力覆蓋衢州,嚴州,金華,處州四府。 楊輔清部在福建進展也異常順利,其于1857年三月首入福建,開辟新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連克數縣,占領福建邢武府,擊斃糧道王訓勞、知府婁浩、同知王健。 清軍也因此被搞得手忙腳亂,合圍天京的計劃落空。 天京局勢暫時穩定之后,洪秀全不滿石達開的出走,為架空石達開,特委楊輔清為中軍主將,從事實上免掉了石達開通軍主將的職務,以此來拉攏楊輔清。 楊輔清因此在石達開入閩前撤軍,終使石達開“東進浙閩”戰略前功盡棄。 其后,楊輔清和石達開兩部在江西仍有過合作,曾共謀收復江西。 但因石達開在湖南腹地發動“寶慶會戰”失敗,合兵收復江西之舉隨之流產。 1860年初,清軍悍將張國粱連破浦口沿江太平軍兵營二十余座,逼近天京,重建“江南大營”,以十萬兵力圍困天京。 該年四月八日,楊輔清以中軍主將身份于安徽建平主持了“議解京圍”的軍事會議。 會議結束,楊輔清由建平揮軍北進,連挫敵人,克高淳、東壩、溧水、秣陵關,抵京郊雨花臺。 五月初,楊輔清會合諸路太平軍從四面發起總攻,徹底摧毀了清軍的“江南大營”,清欽差大臣和春被迫自殺、清軍悍將張國梁落水而死,太平軍第二次解天京之圍。 1860年秋,曾國荃猛攻天京上游屏障安慶。 為解救安慶,洪仁玕、李秀成、陳玉成、楊輔清等人經商議,達成了西攻武昌、以吸引圍困安慶之敵的共識。 可惜的是,李秀成內心妒忌陳玉成,而安慶屬于陳玉成的大本營,態度消極,磨磨蹭蹭,終使這“圍魏救趙”西攻武昌的大型軍事活動風聲大、雨點小,最后不了了之。 但楊輔清在西進武昌的一系列表現還是讓曾國藩驚恐萬狀。 當時,楊輔清占領了建德、浮梁,切斷了湘軍主帥曾國藩的后路,曾國藩驚恐得哭喊呼叫:“建德一失,則臣與江濱各路,聲息不通”,“浮梁破,則糧餉之道亦斷。” 攻襲武昌的計劃未能實現,安慶危在且夕,陳玉成不得已,回軍急救安慶。 楊輔清同仇敵愾,北渡長江,從陳玉成主力進至安慶城郊集賢關,猛撲圍城清軍。 戰斗打得異常激烈,“尸骸積田垅”,可惜還是功虧一簣,沒能最后解救安慶。但楊輔清在這場戰斗中還是表現了無比堅忍、無比悍勇的悍人本色。 安慶失陷,曾國藩急匆匆地由東流趕到安慶城內,親自指揮屠城,殺得城內“實無一人得脫”。 曾國藩本人則酣呼“大快人心”。 1864年夏,天京失陷,楊輔清退據湖州。王定安的《湘軍記》稱:“全浙郡縣以次蕩平,惟偽堵王黃文金、偽佑王李遠繼、偽輔王楊輔清堅踞湖州如故。” 1864年八月二十八日湖州城陷,楊輔清遣散部眾,自己走上海、回廣西,又去廣東、湖南、安徽、福建,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四處奔波,行程萬里,秘密為興復太平天國革命事業進行串聯、奔走。 1874年七月,東南沿海各省因日本侵占臺灣而紛紛募兵設防,楊輔清于是從安徽潛行至福建晉江報名參軍。 楊輔清的計劃是要軍中策劃發動武裝起義,再舉義旗。 哪料,軍中陳玉成舊部馬融和認出了楊輔清,暗中告密。 閩浙總督李鶴年捕獲了楊輔清后,興奮莫名,飛章急奏同治帝云:“查該逆首楊輔清,與洪秀全等首先倡亂,滋擾十余省,流毒東南,攻陷各城,受封為王,實為窮兇極惡,罪不容誅。乃自同治三年退去之后、迭奉諭旨嚴拿,迄未就擒,現幸仰賴天威,飭屬拿獲,應照謀反大逆律、凌遲處死。該逆以著名巨魁漏網已久,情罪重大,未便再稽顯戮。隨于審明,恭請王命,飭委文武,將該逆綁赴市曹,按律凌遲處死,仍梟首示眾,以伸國法,而快人心,恭折具奏。” 太平天國覆滅已近十年,楊輔清久已埋沒沒于人海,本來可以隱于鄉野混個自然死亡,只因胸中尚懷反清之志,不甘就此沉寂于世,最終成為了太平天國最后一個被處以凌遲慘刑期的猛將,誠為可惜。 李鶴年口口聲聲地稱楊輔清為“逆首”、“巨魁”,那是不錯的。 當年湖州失陷,堵王黃文金之弟黃文英被俘,曾供太平天國后期封王高達兩千七百多人,楊輔清的輔王王爵或許不能彰顯其名位,但其軍師一職,則可充分說明其地位之高。 太平軍起義之初,只封了四個軍師:左輔正軍師東王楊秀清、右弼又正軍師西王蕭朝貴、前導副軍師南方馮云山以及后護又副軍師北方韋昌輝。 1856年“天京事變”,四個軍師全部死去,軍師職位空缺了三年之久。 1859年,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從香港輾轉來到天京,洪秀全恢復了封王封軍師的制度,先封洪仁玕被封為精忠軍師,后來又封李秀成為真忠軍師、封李世賢為正忠軍師,封楊輔清為愨忠軍師。遙封出走在外的石達開為公忠又副軍師,追封已經犧牲的陳玉成為勇忠軍師。 也就是說,終太平天國全部十四年國史,前后所封軍師,滿打滿算,也就十個人而已。 楊輔清位列十人之中,實為太平天國一流人物。 而這十位軍師,也殊途同歸,最終都落了下死于非命的下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