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什么是“醒腦開竅針法”? 治療中風效果如何? 如何配穴取穴? 本文石學敏院士告訴你 選穴 1主穴 內關(手厥陰心包經)、 人中(督脈)、 三陰交(足太陰脾經)。 2 輔穴 極泉(手少陰心經) 委中(足太陽膀胱經) 尺澤(手太陰肺經) 3配穴 吞咽障礙加風池、翳風、完骨; 手指握固加合谷; 語言不利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 足內翻加丘墟透照海。 手法 1 內關:直刺 0.5~1.0 寸,采用捻轉提插結合瀉法,施手法1min。 2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濕潤或流淚為度。 3 三陰交:沿脛骨內側緣與皮膚呈45°斜刺,進針1.0~1.5寸,用提插補法,使患側下肢抽動3次為度。 4極泉:原穴沿經下移 1寸,避開腋毛,直刺 1.0~1.5 寸,用提插瀉法,以患側上肢抽動3次為度。 5委中:仰臥直腿抬高取穴,直刺 0.5~1.0寸,施提插瀉法,使患側下肢抽動 3次為度。 6尺澤:屈肘成120°直刺1寸,用提插瀉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動3次為度。 7風池、完骨、翳風 針向結喉,進針2.0~2.5寸,采用小幅度高頻率捻轉補法,每穴施手法1min。 8合谷針向三間穴 進針1.0~1.5寸,采用提插瀉法,使患者第二手指抽動或五指自然伸展為度。 9上廉泉 針向舌根1.5~2.0寸,用提插瀉法。 10金津、玉液 用三棱針點刺放血,出血1~2ml 11丘墟透向照海穴 約1.5~2.0寸,局部酸脹為度。 并發癥的治療 1便秘:針外水道、外歸來、豐隆。 2呼吸衰竭:針刺雙側氣舍。 3尿失禁、尿潴留:針中極、曲骨、關元,局部施灸、按摩或熱敷。 4共濟失調:針風府、啞門、頸椎夾脊穴。 5復視:針天柱、晴明、球后。 6癲癇:針大陵、鳩尾。 7 肩周炎:針肩髃、肩髎 、肩內陵、肩貞、肩中俞、肩外俞,痛點刺絡拔罐。 8血管性癡呆:針百會、四神聰、四白、太沖。 9睡眠倒錯:針上星、神門。 針灸2次/d為1個療程,持續治療3~5 個療程。 病案舉例 01 王某,男,47 歲,干部 主訴: 左側肢體活動不利半年余。 病史: 患者高血壓病史6年,素服蒙諾、絡活喜維持血壓于130/80mmHg,3 月8 日工作時受風,自覺頭脹,予單位保健室測血壓200/130 mmHg,,自服壽比山1片,略見好轉,次日晨起又感眩暈,到保健室靜點血塞通,下午突覺左側肢體活動不利面癱軟在地,時神清語晰,由同事送往紅橋醫院 查頭CT示: 右基底節小缺血灶,收住院治療2 月,曾靜點維腦路通、硝酸甘油等,病情穩定,出院后間斷到社區醫院行針灸治療,仍遺留左側肢體活動不利,今慕名赴我院就診,由門診收住院。 查體: 血壓130/80mmHg,脈率80次/分鐘,神清語晰,雙瞳孔等大,右左約 2.5mm: 2.5mm,光反射存在,無眼顫及復視、頸軟,雙側頸動脈搏動對稱,心肺未見異常,腹軟,腸鳴音低,左側輕度中樞性面癱,飲水不嗆,咽反射正常,左側肢體活動不利,肌張力略高,左上肢可移至腹,精細動作差,可緩慢行走幾步,偏癱步態,左足輕度內翻,肌容量左右對稱,左側生理反射(+ + +),左巴氏征(+ ),夏道克征(+ ),余病理反射未引出,舌暗紅,苔黃膩,脈弦。 顱腦CT示: 右基底節-丘腦區梗死灶,左側基底節點狀缺血灶。 印象: ①中醫:中風(中經絡); ②西醫:腦梗死,高血壓。 辨證:患者平素勞累過度,真陰虧耗,肝腎陰虛,水不涵木,肝陽偏亢,陽亢生風,兼之風寒侵襲皮毛,內外合邪,經脈閉用,上擾清竅,神明失司中風乃發。 治則:醒腦開竅,滋補肝腎,疏通經絡。 選穴: 內關、水溝、三陰交、 極泉、尺澤、委中、 風池、完骨、翳風、 解溪、丘墟透照海。 操作: 解溪,直刺0.5寸,施捻轉瀉法丘墟透照海2.5~3寸,施捻轉瀉法;余穴同前。 治療經過: 經5 次治療,患者左上肢可抬至頭,左足內翻減輕, 10 天后,左手可做梳頭、對指等動作,行走距離較長,繼續治療1月余,生活可自理,好轉出院。 02 吳某,男,46歲,司機。 主訴: 右側肢體活動不利伴失語4月余。 病史: 患者高血壓病史2 年,平素工作繁忙,2002 年10 月5 日開車途中出現頭暈,右側肢體活動欠靈活,語言欠清,恰行至總醫院,就診于急癥 查頭CT示: 左顳部及左基底節區血腫,遂收入腦外科,當時癥狀加重至右側肢體全癱,神志不清,當日下午行左顳區血腫引流術,術中引流約40ml血腫,殘存約20ml。 半月后患者神志轉清,仍遺留右側肢體全癱,失語,繼予降顱壓、抗感染等治療2月 復查頭CT示:血腫基本吸收形成軟化灶,后間斷于我院門診行針刺治療,今為進一步康復收入我科。 查體:血壓140/90mmHg,脈率65次/分鐘, 神清,精神可,右側中樞性面癱,右側肢體活動不遂,右上肢微可內收,手指無功能,下肢可屈膝立于床面 肌力Ⅱ級,肌張力不高,右側肢體肌肉輕度萎縮,腘橫紋上10cm 肌容量左為42cm,右為40cm,腘橫紋下10cm 肌容量左為31cm,右為30cm,右側生理反射減弱,右巴氏征(+ )。 混合性失語,可發簡單音節,理解力差,飲水不嗆,咽反射存在 雙瞳孔等大等圓,約2.5mm: 2.5mm,光反射存在,眼球運動靈活,無視野缺損,胸廓對稱 兩肺呼吸音清,心界不大,心音有力,腹軟,肝脾未及,左顳頂部術后疤痕 舌紅苔黃,脈弦數。 顱腦CT示: 左基底節顳頂區血腫術后改變,血腫囊變期。 印象: ①中醫: 中風(中臟腑轉中經絡); ②西醫: 腦出血術后。 辨證: 患者乃肝腎陰虛之體,兼之過勞,陰竭于下,孤陽上越,陰脫陽浮,神匿竅閉,中風乃發。 治則: 醒腦開竅,滋補肝腎,疏通經絡。 選穴: 內關、水溝、三陰交、 極泉、尺澤、委中、 風池、完骨、翳風、 金津、玉液。 操作: 解溪,直刺0.5寸,施捻轉瀉法丘墟透照海2.5~3寸,施捻轉瀉法;余穴同前。 治療經過:經3次治療,息者右上肢可抬至胸,右手拇指可動,右下肢直腿抬高20°,可扶床站立20分鐘, 15天后可自行舉步,右上肢可抬至頭,可回答簡單問題 繼續治療30天,生活可簡單自理,精細動作稍差。 03 鄧某,男,57歲,干部。 主訴: 右側肢體活動欠靈活伴頭暈2 天。 病史: 患者平素性情急躁,2 天前因瑣事與同事爭吵后,自覺右側肢體活動欠靈活,進餐時不能使用筷子,穿衣系扣費力,時有頭暈,無惡心嘔吐,就診于單位保健站,考慮腦血管病,未經治療,急趕我院就診,由門診收入我科。 查體: 神清合作,頭暈,無頭痛及惡心嘔吐,血壓130/80mmHg,脈率80次/分鐘。 雙瞳孔等大等圓,右:左約2.5mm: 2.5mm,光反射存在,輕度水平眼顫,頸軟 雙側頸動脈搏動對稱,心音低鈍,雙肺呼吸音清,腹軟,腸鳴音存,飲水偶嗆,咽反射減弱 右側肢體活動欠靈活,精細動作差,肌力IV級,肌張力、肌容量正常,左側肢體痛溫覺減弱,共濟運動可,步態欠穩,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查頭MR示: 右側小腦缺血灶。舌淡,苔白,脈沉細。 顱腦MR 示:右側小腦缺血灶。 印象: ①中醫: 中風(中經絡); ②西醫: 腦梗死。 辨證: 患者年近花甲,平素性情急躁,為肝腎陰虛之體。水不涵木,肝陽偏亢,情志不遂,引動內風,上擾清空,阻于腦竅,絡脈被阻,神明失司,而發中風。 治則: 醒腦開竅,滋補肝腎,疏通經絡。 選穴: 內關、水溝、三陰交、 極泉、尺澤、委中、 風池、完骨、翳風。 操作: 同前。 治療經過: 5 天后患者頭暈減輕,右手精細動作較前靈活, 10 天后左側肢體痛溫覺較前恢復,頭暈好轉, 治療15 天出院,未遺留明顯癥狀。 經方為醫方之祖,學好經方,不再有面對疾病時的束手無策,有的只是“方正對應,效如桴鼓”。 12月22~25日,來武漢,國醫大師梅國強教授、首都國醫名師郝萬山教授、廣州中醫藥大學李賽美教授、廣東省名中醫劉志龍教授 為你“講透經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