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時候,我們曾經提出過一個十倍股完美公式“,即: 巨大的市場 成長階段早市值體量小 估值低 競爭優勢 牛逼的管理團隊=大概率的十倍股 ,現在回過頭來看看,當時篩選的有些股票成了真正十倍股,也有些個別的上市公司停止了業績增長,市值反而出現了下降。 很多人想擁有十倍股,也有很多人根本不相信十倍股,我們推出”十倍股“系列研究專題的時候,滬深兩市有2000多只股票,我用wind終端拉了一下2000-2013年的數據,滬深兩市漲幅超過10倍的公司有806家,超過20倍的公司有221家,超過50倍的公司有22家,投資者只要捕捉住任何一家公司都能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早就實現財務自由了。 那么十倍股是怎樣選出來的呢?我個人先粗略地寫下幾點,2018年我們《遇見十倍股系列》圖書將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里面會談的更加具體: 1,要自上而下來選股,而不是自下而上。在研究中我們發現,十倍股的誕生服從于行業大趨勢,世界各國的股市都是這樣,如果我們從人均GDP的邏輯里尋找十倍股將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說現在中國人均GDP突破了8000美元之后,將有哪些行業進入快速爆發增長期? 2,從行業選出股票后,還需要估值的配合。通常市場投資人喜歡用PE/G的方法去跟成長股估值,但是這不過是自我安慰罷了。十倍股關鍵是能夠保持業績的持續高增長,我們可以100倍市盈率買,然后以10倍的市盈率賣掉,這就是成長的妙處。雖然2017年的市場是以大為美的審美標準。 3,在一個完整的股價上漲過程中,PB最多提升2倍,但是高亢的情緒可以讓市盈率(PE)提升更多倍,我們知道股價=凈利潤*市盈率,估值的提升也將導致股票價格的快速上漲,比如中科金財(002657)等沒有業績支持,只有高漲情緒,最后股價也漲了20倍;但是這種十倍股遲早是會被市場打回原形的。 4,外延式并購是十倍股實現的重要途徑,尤其是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的產業。雖然2013年以來創業板頻繁的并購形成了商譽懸河,尤其是文化傳媒板塊并購更為明顯,導致了商譽減值準備直接影響了當期的凈利潤,但是不能否認,在十倍股里并購還是成長的重要途徑,雖然內涵式增長也很重要,但是畢竟通過內涵增長實現十倍增長的,除了茅臺、萬科、格力等少數幾個,不多見。 5,還有優秀的管理層團隊,等等,一個問答寫不完,我們會在書里慢慢梳理。 找出5年十倍的公司不容易,相對來說,一家公司連續10年增長25%,即便是估值沒有提升,保持不變,那他依然是十倍股。 |
|
來自: wangly0611 > 《十年十倍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