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運動圖象的理解及應用 1.對運動圖象物理意義的理解 (1)一看“軸”:先要看清兩軸所代表的物理量,即圖象是描述哪兩個物理量之間的關系。 (2)二看“線”:圖象表示研究對象的變化過程和規律。在v–t圖象和x–t圖象中傾斜的直線分別表示物體的速度和位移隨時間變化的運動情況。 (3)三看“斜率”:x–t圖象中斜率表示運動物體的速度大小和方向。v–t圖象中斜率表示運動物體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 (4)四看“面積”:即圖線和坐標軸所圍的面積,也往往代表一個物理量,這要看兩物理量的乘積有無意義。例如v和t的乘積vt=x有意義,所以v–t圖線與橫軸所圍“面積”表示位移,x–t圖象與橫軸所圍“面積”無意義。 (5)五看“截距”:截距一般表示物理過程的初始情況,例如t=0時的位移或速度。 (6)六看“特殊點”:例如交點、拐點(轉折點)等。例如x–t圖象的交點表示兩質點相遇,但v–t圖象的交點只表示速度相等。 2.運動圖象的應用 (1)用圖象解題可使解題過程簡化,思路更清晰,而且比解析法更巧妙、更靈活。在有些情況下運用解析法可能無能為力,但是圖象法則會使你豁然開朗。 (2)利用圖象描述物理過程更直觀。物理過程可以用文字表述,也可以用數學式表達,還可以用物理圖象描述。如果能夠用物理圖象描述,一般來說會更直觀且容易理解。 (3)運用圖象解答物理問題的主要步驟與方法 ①認真審題,根據題中所需求解的物理量,結合相應的物理規律確定所需的橫、縱坐標表示的物理量。 ②根據題意,找出兩物理量的制約關系,結合具體的物理過程和相應的物理規律作出函數圖象。 ③由所作圖象結合題意,運用函數圖象進行表達、分析和推理,從而找出相應的變化規律,再結合相應的數學工具(即方程)求出相應的物理量。 (4)用速度—時間圖象巧得四個運動量 ①運動速度:從速度軸上直接讀出。 ②運動時間:從時間軸上直接讀出時刻,取差得到運動時間。 ③運動加速度:從圖線的斜率得到加速度,斜率的大小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負反映了加速度的方向。 ④運動的位移:從圖線與時間軸圍成的面積得到位移,圖線與時間軸圍成的“面積”表示位移的大小,第一象限的面積表示與規定的正方向相同,第四象限的面積表示與規定的正方向相反。 二、追及、相遇問題 1.分析追及問題的方法技巧可概括為“一個臨界條件”、“兩個等量關系”。 (1)一個臨界條件: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體間能否追上或(兩者)距離最大、最小的臨界條件,也是分析判斷問題的切入點; (2)兩個等量關系:時間關系和位移關系,通過畫草圖找出兩物體的時間關系和位移關系是解題的突破口。 2.能否追上的判斷方法 物體B追趕物體A:開始時,兩個物體相距x0。若vA=vB時,xA+x0<xB,則能追上;若vA=vB時,xA+x0=xB,則恰好不相撞;若vA=vB時,xA+x0>xB,則不能追上。 3.若被追趕的物體做勻減速直線運動,一定要注意判斷追上前該物體是否已經停止運動。 4.解題思路和方法及技巧 (1)解題思路和方法 (2)解題技巧 ①緊抓“一圖三式”,即:過程示意圖,時間關系式、速度關系式和位移關系式。 ②審題應抓住題目中的關鍵字眼,充分挖掘題目中的隱含條件,如“剛好”、“恰好”、“最多”、“至少”等,它們往往對應一個臨界狀態,滿足相應的臨界條件。 特別提醒: (1)在分析追及與相遇問題時,可用以下方法: ①臨界條件法:當二者速度相等時,二者相距最遠(最近)。 ②圖象法:畫出x–t圖象或v–t圖象,然后利用圖象進行分析求解。 ③數學判別式法:設相遇時間為t,根據條件列方程,得到關于t的一元二次方程,用判別式進行討論,若Δ>0,即有兩個解,說明可以相遇兩次;若Δ=0,說明剛好追上或相遇;若Δ<0,說明追不上或不能相遇。 (2)在追及問題中,若后者能追上前者,則追上時,兩者處于同一位置,后者的速度一定大于前者的速度;若后者追不上前者,則當后者的速度與前者相等時,兩者相距最近。 (3)在相遇問題中,同向運動的兩物體追及即相遇;相向運動的物體,當各自發生的位移大小之和等于開始時兩物體之間的距離時即相遇。 考向一 x-t圖像 【典例引領】 如圖所示是A、B兩質點從同一地點運動的x–t圖象,則( ) A.A質點以20 m/s的速度勻速運動 B.B質點先沿正方向做直線運動,后沿負方向做直線運動 C.B質點最初4 s做加速運動,后4 s做減速運動 D.A、B兩質點在4 s末相遇 【查看答案】 【參考答案】ABD 【詳細解析】 在x–t圖象中圖線的斜率表示速度,所以A質點的速度不變,做勻速直線運動,且速度為vA= 【名師點睛】 關鍵掌握位移圖象的基本性質,橫坐標代表時刻,而縱坐標代表物體所在的位置,縱坐標不變即物體保持靜止狀態;位移時間圖象是用來描述物體位移隨時間變化規律的圖象,不是物體的運動軌跡,斜率等于物體運動的速度,斜率的正負表示速度的方向,質點通過的位移等于x的變化量?x。 【變式拓展】 1.a、b、c三個物體在同一條直線上運動,其位移與時間的關系圖象中,圖線c是一條x=0.4t2 的拋物線。有關這三個物體在0~5 s內的運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a物體做勻加速直線運動 B.c物體做勻加速直線運動 C.t=5 s時,a物體速度比c物體速度大 D.a、b兩物體都做勻速直線運動,且速度相同 【查看答案】 【答案】B 【解析】 a物體做正方向勻速直線運動,速度為2 m/s,故A錯誤;b物體做負方向的勻速運動,速度為–2 m/s,故D錯誤;c物體位移與時間的平方成正比,所以做勻加速運動,故B正確;c物體加速度為0.8 m/s2,5 s時速度為4 m/s,故C錯誤。 2.如圖為甲、乙兩質點同時沿同一直線運動的位移–時間圖象。關于兩質點的運動情況,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在0~t0時間內,甲、乙的運動方向相同 B.在0~2t0時間內,甲的速度一直在減小 C.在0~t0時間內,乙的速度一直增大 D.在0~2t0時間內,甲、乙發生的位移不相同 【查看答案】 【答案】D 【解析】 由圖知,根據x–t圖象的斜率表示速度可知,在0~t0時間內,甲、乙的運動方向相反,故A錯誤;在0~2t0時間內,甲的速度一直不變,所以B錯誤;在0~t0時間內,乙的速度一直減小,故C錯誤;在0~2t0時間內,甲發生的位移為–2x0,乙的位移是2x0,方向相反,故D正確。 考向二 v-t圖像 【典例引領】 如圖是某質點運動的速度圖象,由圖象得到的正確結果是( ) A.0~1 s內的平均速度是2 m/s B.0~2 s內的位移大小是3 m C.0~1 s內的加速度大于2~4 s內的加速度 D.0~1 s內的運動方向與2~4 s內的運動方向相反 【查看答案】 【參考答案】BC 【詳細解析】 0~1 s內質點做勻變速直線運動,故 【變式拓展】 1.質點做直線運動的速度–時間圖象如圖所示,該質點( ) ![]() A.在第1秒末速度方向發生了改變 B.在第2秒末加速度方向發生了改變 C.在第2秒內發生的位移為零 D.第3秒末和第5秒末的位置相同 【查看答案】 【答案】D 【解析】 0~2 s內速度圖象在時間軸的上方,都為正,速度方向沒有改變,故A錯誤;速度時間圖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由圖可知1~3 s圖象斜率不變,加速度不變,方向沒有發生改變,故B錯誤;根據“面積”表示位移可知,第2 s內的位移為: ![]() ![]() ![]() 【名師點睛】 在速度時間圖象中,需要掌握三點,一、速度的正負表示運動方向,看運動方向是否發生變化,只要考慮速度的正負是否發生變化,二、圖象的斜率表示物體運動的加速度,三、圖象與坐標軸圍成的面積表示位移,在坐標軸上方表示正方向位移,在坐標軸下方表示負方向位移 2.在一水平面上有a、b、c三輛玩具車沿同一方向運動,它們同時經過同一路標時開始計時,此后的v–t圖象如圖所示,則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 A.在0~40 s內,a玩具車的平均速度最大,c玩具車的平均速度最小 B.a玩具車的加速度大小大于c玩具車的加速度大小 C.20 s末,三輛玩具車一定再次相遇 D.40 s末,三輛玩具車一定再次相遇 【查看答案】 【答案】D 【解析】 根據速度圖象的“面積”表示位移知,在0~40 s內a、c兩玩具車的位移相等,平均速度相等,故A錯誤;根據斜率大小等于加速度知,a玩具車的加速度大小等于c玩具車的加速度大小,故B錯誤;20 s末,三輛玩具車的位移不等,一定沒有相遇,故C錯誤;40 s末,三輛玩具車的位移相等,則三輛玩具車一定再次相遇,故D正確。 考向三 a-t圖像 【典例引領】 一物體做直線運動,其加速度隨時間變化的a–t圖象如圖所示。下列v–t圖象中,可能正確描述此物體運動的是( ) ![]() A. ![]() B. ![]() C. ![]() D. ![]() 【查看答案】 【參考答案】D 【詳細解析】 由a–t圖象可知,在 ![]() ![]() ![]() 【名師點睛】 解決本題的關鍵是根據加速度隨時間變化規律的圖象找出對應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結合物體的初狀態分析物體的運動情況。 【變式拓展】 1.一物體由靜止開始沿直線運動,其加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如圖所示,取開始運動方向為正方向,則下列物體運動的v–t圖象中,正確的是( ) ![]() A. ![]() B. ![]() C. ![]() D. ![]() 【查看答案】 【答案】C 【解析】 在0~1 s內,a1=1 m/s2,物體從靜止開始做正向勻加速運動,速度圖象是一條直線,1 s末速度v1=a1t=1 m/s,在1~2 s內,a2=–1 m/s2,物體將仍沿正方向運動,但要減速,2 s末時速度v2=v1+a2t=0,2~3 s內重復0~1 s內運動情況,3~4 s內重復1~2 s內運動情況,故選項C正確。 考向四 其他圖像 【典例引領】 質點做直線運動的位移x和時間平方t2的關系圖象如圖所示,則該質點( ) ![]() A.加速度大小為1 m/s2 B.任意相鄰1 s內的位移差都為2 m C.2 s末的速度是4 m/s D.物體第3 s內的平均速度大小為3 m/s 【查看答案】 【參考答案】BC 【詳細解析】 根據x和時間平方t2的關系圖象得出關系式為:x=t2,對照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時間公式 x=v0t+ ![]() ![]() 【名師點睛】 解答本題的關鍵是能根據圖象寫出函數表達式,通過比對的方法求出加速度,能根據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運動學公式求解相關量。 【變式拓展】 1.小鐵塊在粗糙的水平面上,從A點在外力作用力下開始做勻速直線運動,到達B點以后由于撤去外力,做勻減速直線運動,到達C點停下來。已知BC段做勻減速直線運動的位移x和速度v的關系圖線如圖所示,A、C兩點之間的距離為400 m,則( ) ![]() A.B、C兩點之間的距離為200 m B.BC 段做勻變速運動的加速度大小為4 m/s2 C.AB 段勻速運動所用時間為10 s D.AC 段所經歷的時間為25 s 【查看答案】 【答案】D 【解析】 BC段做勻變速運動的加速度大小為a,由題可得初速度v0=20 m/s,末速度v=0,位移x=100 m,所以B、C兩點之間的距離為100 m,故A錯誤;在BC段,由運動學公式得:v02=2ax,得a=2 m/s2,故B錯誤;AB 段位移為x1=300 m,速度為v=v0=20 m/s,所以AB段勻速運動所用時間為:t1 ![]() ![]() 2.一質點沿x軸正方向做直線運動,通過坐標原點時開始計時,其 ![]() ![]() A.質點做勻速直線運動,速度為1 m/s B.質點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加速度為0.5 m/s2 C.質點在1 s末速度為1.5 m/s D.質點在第1 s內的位移為2 m 【查看答案】 【答案】C 【解析】 由圖得 ![]() ![]() ![]() ![]() 【練習精選】 ![]() 1.A、B、C三個物體從同一點出發,它們運動的x–t圖象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三個物體在0~t0時間內運動方向始終一致 B.三個物體在0~t0時間內的平均速度vA>vC=vB C.A物體做直線運動 D.C物體做加速直線運動 【查看答案】 【答案】CD 【解析】 此圖象為位移與時間的關系,A物體先向正方向運動后朝反方向運動,B向正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C向正方向做加速運動,故A錯誤;三物體的位移均相同,所用時間相等,所以平均速度相同,故B錯誤;ABC均為直線運動,故C正確;C的斜率逐漸增大,所以速度逐漸增大,做加速直線運動,故D正確。 2.某質點在東西方向上做直線運動,規定向東為正方向,其位移—時間圖象如圖所示,則由圖可知( ) ![]() A.質點在0~6 s內位移大小為8 m,路程也為8 m B.質點在0~8 s內位移為8 m,此段時間路程為24 m C.0~4 s質點的速度為2 m/s,4~8 s內質點的速度為–4 m/s D.質點0~4 s向東勻速運動,4~6 s向西勻速運動,6~8 s向東勻速運動 【查看答案】 【答案】C 【解析】 根據圖象可知,0~6 s內位移為0,路程為16 m,故A錯誤;質點在0~8 s內的位移為(–8 m)–0=–8 m,路程為s=8 m+8 m+8 m=24 m,故B錯誤;位移––時間圖象中直線的斜率表示速度的大小,在0~4 s內質點的速度為2 m/s,在4~8 s內質點的速度為–4 m/s,故C正確;位移-時間圖象中直線的斜率表示速度的大小,質點在0~4 s內向東勻速運動,在4 ~8 s內向西勻速運動,故D錯誤。 3.如圖所示是物體在某段運動過程中的v–t圖象,在t1和t2時刻的瞬時速度分別為v1和v2,則時間由t1到t2的過程中( ) ![]() A.加速度增大 B.平均速度 ![]() C.平均速度 ![]() D.平均速度 ![]() 【查看答案】 【答案】D 【解析】 v–t圖象斜率的大小表示加速度的大小,若為曲線,則曲線的切線的斜率值為加速度的大小,t1到t2時間斜率值變小,故加速度不斷變小,故A錯誤;平均速度公式 ![]() ![]() 4.下列描述自由落體運動的圖象中,正確的是( ) A. ![]() B. ![]() C. ![]() D. ![]() 【查看答案】 【答案】AC 【解析】 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根據速度時間關系公式v=gt=10t,v–t圖象是直線,故A正確,B錯誤;加速度是定值為g,故C正確,D錯誤。 【名師點睛】 本題難度較小,明確自由落體運動的初速度為零,加速度為重力加速度保持不變,v–t圖象是傾斜的直線,a–t圖象是水平直線。 5.如圖所示,分別為汽車甲的位移—時間圖象和汽車乙的速度—時間圖象,則( ) ![]() A.甲的加速度大小為5 m/s2 B.乙的加速度大小為5 m/s2 C.甲在4 s內的位移大小為40 m D.乙在4 s內的位移大小為20 m 【查看答案】 【答案】B 【解析】 在x–t圖象中,斜率的大小表示速度的大小,由圖象可知,甲做勻速直線運動,加速度為0,故A錯誤;在速度—時間圖象中,斜率表示加速度,乙的加速度大小為 ![]() ![]() 6.A、B兩物體同時同地同向出發,其運動的v–t圖象和a–t圖象如圖甲、乙所示,已知在0~t0和t0~2t0兩段時間內,A物體在v–t圖象中的兩段曲線形狀相同,則有關A、B兩物體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A物體先加速后減速 B.a2=2a1 C.t0時刻,A、B兩物體間距最小 D.2t0時刻,A、B兩物體第一次相遇 【查看答案】 【答案】BD 【解析】 由甲圖可知,A物體先做加速度增大的加速運動,再做加速度減小的加速運動,速度一直增加,故A錯誤;由甲圖可知,兩物體的速度變化量相同,在乙圖中a–t圖線圍成的面積表示速度的變化量,即0~t0時間內a–t圖線圍成的面積相等,則有a2=2a1,故B正確;由v–t圖線可知,0~t0時間內A的速度一直小于B的速度,B在前,A在后,AB之間的距離不斷增大,t0時刻以后A的速度大于B的速度,它們之間的距離開始減小,因此t0時刻兩物體之間的距離最大,故C錯誤;由甲圖可知,2t0時刻A、B兩物體v–t圖線圍成的面積相等,表示位移相等,兩物體第一次相遇,故D正確。 7.在平直公路上行駛的a車和b車,其位移—時間(x–t)圖象分別為圖中直線a和曲線b,已知b車的加速度恒定且等于–2 m/s2,t=3 s時,直線a和曲線b剛好相切,則( ) ![]() A.a車做勻速運動且其速度為va= ![]() B.t=3 s時,a車和b車相遇,但此時速度不等 C.t=1 s時,b車的速度為10 m/s D.t=0時,a車和b車的距離x0=9 m 【查看答案】 【答案】D 【解析】 由圖可知,a車的速度:va= ![]() ![]() 8.2017年4月23日,青島快樂運動秀之遙控車漂移激情挑戰,挑戰賽中若ab兩個遙控車同時同地向同一方向做直線運動,它們的v–t圖象如圖所示,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b車啟動時,a車在其前方2 m處 B.運動過程中,b車落后a車的最大距離為4 m C.b車啟動3 s后正好追上a車 D.b車超過a車后,兩車不會再相遇 【查看答案】 【答案】D 【解析】 由圖可知,b在t=2 s時啟動,根據速度圖線與時間軸包圍的面積表示位移,此時a的位移為 ![]() ![]() 9.甲、乙兩位同學進行百米賽跑,假如把他們的運動近似看成勻速直線運動來處理,他們同時從起跑線起跑,經過一段時間后他們的位置如圖所示,在下圖中分別作出在這段時間內兩人運動的位移x、速度v與時間t的關系,正確的是( ) ![]() 【查看答案】 【答案】BC 【解析】 由題意知甲、乙兩人都做勻速直線運動,甲與乙的速度保持不變,在相等時間t內x甲<x乙,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符合條件的圖象是BC,所以BC正確。 10.如圖所示,繪出了某輛汽車剎車過程的剎車痕(即剎車距離)與剎車前車速的關系。v為剎車前的速度,s為剎車痕長度。已知該車在某次撞車事故現場中警察已經測量出碰撞前的剎車痕為20 m,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若已估算出汽車碰撞時車子的速度為45 km/h,則車子原來剎車前的速度至少是60 km/h B.若已估算出汽車碰撞時車子的速度為45 km/h,則車子原來剎車前的速度至少是75 km/h C.若已知汽車開始剎車時車子的速度為108 km/h,則車子發生碰撞時的速度約為90 km/h D.若已知汽車開始剎車時車子的速度為108 km/h,則車子發生碰撞時的速度約為78 km/h 【查看答案】 【答案】BC 【解析】 由圖象知,當初速度為60 km/h=16.7 m/s,剎車到速度為零的痕跡為20 m。根據速度位移公式得,v02=2ax,解得剎車的加速度大小 ![]() 【體驗高考】 11.(2016新課標全國Ⅰ卷)甲、乙兩車在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駛,其v–t圖象如圖所示。已知兩車在t=3 s時并排行駛,則( ) ![]() A.在t=1 s時,甲車在乙車后 B.在t=0時,甲車在乙車前7.5 m C.兩車另一次并排行駛的時刻是t=2 s D.甲、乙兩車兩次并排行駛的位置之間沿公路方向的距離為40 m 【查看答案】 【答案】BD 【解析】 根據v–t圖象,可以判斷在t=1 s時,甲車和乙車并排行駛,故AC錯誤;在t=0時,甲車在乙車前的距離 ![]() ![]() 【名師點睛】 本題主要考查了v–t圖象、追及問題。v–t圖象中,與時間軸平行的直線表示做勻速直線運動,傾斜的直線表示勻變速直線運動,斜率表示加速度,傾斜角越大表示加速度越大,圖象與坐標軸圍成的面積表示位移;在時間軸上方的面積表示位移為正,下方的面積表示位移為負;相遇要求在同一時刻到達同一位置。 12.(2016江蘇卷)小球從一定高度處由靜止下落,與地面碰撞后回到原高度再次下落,重復上述運動,取小球的落地點為原點建立坐標系,豎直向上為正方向,下列速度v和位置x的關系圖象中,能描述該過程的是( ) ![]() 【查看答案】 【答案】A 【解析】 由題意知小球在下落的過程中速度方向向下,與題中規定的正方向相反,故為負值,所以C、D錯誤;小球的運動為勻變速運動,根據v2-v02=2ax可知,速度與時間的關系式為二次函數,故A正確,B錯誤。 13.(2015廣東卷)甲、乙兩人同時同地出發騎自行車做直線運動,前1小時內的位移–時間圖象如圖所示,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 ![]() A.0.2~0.5小時內,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大 B.0.2~0.5小時內,甲的速度比乙的大 C.0.6~0.8小時內,甲的位移比乙的小 D.0.8小時內,甲、乙騎車的路程相等 【查看答案】 【答案】B 【解析】 在s–t圖象中,圖線的斜率表示了物體運動的速度,由圖可知,在0.2~0.5小時內,甲、乙均做勻速直線運動,且甲的圖線斜率較大,即甲的速度比乙的大,故選項A錯誤,選項B正確;在0.6時時刻,甲的位置坐標為10 km,乙的位置坐標為8 km,在0.8時時刻,兩者到達同一坐標位置,因此根據位移的定義可知,在0.6~0.8小時內,甲的位移比乙的大,故選項C錯誤;路程是指物體運動軌跡線的長度,在0~0.8小時內,甲先從0坐標位置運動至10 km坐標位置,乙先從0坐標位置運動至8 km坐標位置,兩者再返回至同一位置,顯然兩者運動的路程不等,甲運動的路程比乙的大4 km,故選項D錯誤。 14.(2014全國大綱卷)—質點沿x軸做直線運動,其v–t圖象如圖所示。質點在t=0時位于x=5 m處,開始沿x軸正向運動。當t=8 s時,質點在x軸上的位置為( ) ![]() A.x=3 m B.x=8 m C.x=9 m D.x=14 m 【查看答案】 【答案】B 【解析】 在v–t圖象中圖線與時間軸所圍的面積表示了質點的位移,由v–t圖象可知,在0~4 s內圖線位于時間軸的上方,表示質點沿x軸正方向運動,其位移為正,在4~8 s內圖線位于時間軸的下方,表示質點沿x軸負方向運動,其位移為負,8 s內質點的位移為:6 m-3 m=3 m,又由于在t=0時質點位于x=5 m處,因此t=8 s時,質點在x軸上的位置為x=8 m,故選項B正確。 15.(2014新課標全國Ⅱ卷)甲、乙兩汽車在一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駛。在t=0到t=t1的時間內,它們的v–t圖象如圖所示。在這段時間內( ) ![]() A.汽車甲的平均速度比乙大 B.汽車乙的平均速度等于 ![]() C.甲、乙兩汽車的位移相同 D.汽車甲的加速度大小逐漸減小,汽車乙的加速度大小逐漸增大 【查看答案】 【答案】A 【解析】 因為圖線與坐標軸所夾的面積是物體的位移,故在0~t1時間內,甲車的位移大于乙車,故根據 ![]() ![]() |
|
來自: 亮亮56kvm80rq0 > 《高中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