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貴州省余慶縣小腮鎮橋底村民組進行農村自治組織“組管會”第一次選舉,選舉會上,村民們通過了“小糾紛不出組、矛盾不上交”的矛盾化解機制,當年就創造了矛盾糾紛零上交的記錄,由此成為“三不出一不上交(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難事不出縣、矛盾不上交)”的“余慶經驗”開端。長期以來,余慶縣群眾安全感始終保持在95%左右,社會矛盾化解率達到 98%以上,群眾安全感和治安滿意度測評始終位居全省前列,今年,余慶縣再捧全國綜治“長安杯”。“余慶經驗”得到了中央及省里的充分肯定。在成績面前,余慶縣委、縣政府沒有止步不前,而是進一步探索基層社會治理及矛盾化解機制,譜寫了“余慶經驗”新篇章。
“六小活動”激發基層自我服務活力 
和景灣新村 走進白泥鎮明星社區和景灣新村,一幢幢依山而建的兩層“小別墅”進入視線,遠看建筑風格統一,近看細節又有所不同。“和景灣新村是一個易地扶貧搬遷形成的新村,搬遷時我們統一提供了參考建筑方案,但是施工是由村民自己做的,可以在不影響新村整體風格的情況下,根據需要修改方案。”余慶縣委政法委副書記蔡輔兵介紹說。與新村房屋造型一樣達到共性與個性平衡的,還有這里的基層自治工作。 2015年初,和景灣新村118戶405人陸續入住,其中有60%的村民是從其他9個鄉鎮易地扶貧搬遷而來。由于人員情況復雜,各有各的生活圈子和習慣,一度溝通交流難、相互信任難、團結互助難“三難”交織,矛盾糾紛時有發生。在明星社區的組織推動下,和景灣新村通過村民內部推舉身有特長的領頭人,相繼成立了安全巡邏組、環境衛生組、矛盾糾紛化解組、文藝演出組、紅白理事組、法律宣傳組,共同開展排查小隱患、控制小苗頭、調處小糾紛、提供小服務、解決小困難、整治小環境的“六小活動”,使新村面貌大為改觀。而在自我服務的過程中,村民們也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真正融入一個新集體。和景灣新村組建至今,沒有一例犯罪記錄,沒有一起糾紛出村。“如果當時把他們的內部矛盾交由外部力量來解決,恐怕會事倍功半,村民也不會這么快打成一片。”蔡輔兵說。 目前,“六小活動”已在全縣得到推廣,為“余慶經驗”注入了新的內涵。
“微心愿”搭建黨群連心橋 
“我叫潘福建,隔壁鄰居都投訴我,叫我不要喂豬,希望社區給我解決養豬的地方。”在子營街道子營社區居委會的“微心愿”墻上,一位居民用便箋紙寫著自己的心愿,而社區黨支部書記則在下方簽上了“認領人:王黔松”。墻上留言除了居民的訴求外,還有“袁藝恬的書包漂亮,我也想要”這樣充滿童趣的孩子留下的心愿。一旁的“回音壁”上,公示著微心愿的收集落實情況以及當事人滿意度反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