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從字面上來講,即文辭或修飾文辭。 "修辭"從概念講,有三重含義: 一指運用語言的方式、方法或技巧規律(即"修辭手段"); 二指說話寫作中積極調整語言的行為活動(即"修辭活動"); 三指修辭學或修辭著作。 本文今天主要講解一下第一種,即修辭手段/手法,也是我們平常所理解的“修辭”的含義。修辭手法一共有六十三大類,七十八小類。它的作用在于提高表達效果。我們常見的修辭手法主要有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對偶等 其中大類修辭手法包括: 比喻, 白描,比擬(又名比體,分為擬人、擬物),避復,變用,層遞,襯墊(襯跌) ,襯托(反襯、陪襯),倒文,倒裝,迭音,疊字復疊,頂真(又名頂針、聯珠),對比,對偶(對仗、隊仗、排偶),翻新,反復,反問,反語,仿詞,仿化,飛白,分承(并提、合敘、合說);復迭錯綜,復合偏義,共用,合說,呼告,互體,互文,換算,回環,回文,降用,借代,設問,歧謬,排比,拈連,摹繪,列錦,連及,夸張,警策,示現,雙關,重言,重疊,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須真,諧音,歇后,象征,鑲嵌,析字,委婉,婉曲,通感(移覺、移就),跳脫,轉文。共計63種。 比喻即表示兩種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之間有相似點,使用一事物來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辭方法。 ⑴明喻。例如: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⑵暗喻。例如:廣場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紀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岡。 ⑶借喻。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獸,吃盡了我們的血肉。 ⑷博喻。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開在了屋頂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飛濺的浪花。 夸張為了達到某種表達效果,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著意擴大或縮小的方法叫夸張。 ⑴擴大夸張。例如: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⑵縮小夸張。例如:烏蒙磅礴走泥丸。 ⑶超前夸張。例如,農民們都說:"看見這樣翠綠的麥田,就都嗅出白面包子的香氣來了。"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啟笑先聞。"(清曹雪芹《紅樓夢》) 排比把三個或以上結構和長度均類似、語氣一致、意義相關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來。 例句: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反復為了突出某個意思,強調某種感情,有意重復某個詞語或句子。 ⒈ 連續反復(中間無其他詞語間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剛離去,他剛離去。 ⒉ 間隔反復(中間有其他的詞語)。例句:好像失了三省,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誰也不響,黨國倒愈像一個國。 對偶字數相等,結構形式相同或基本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 1、正對。例如: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對。例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3、串對(流水對)。例句:.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 設問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問題,然后自己回答。強烈情感。 例句:花兒為什么這樣紅?首先有它的物質基礎。 反問又稱激問、反詰、詰問。用疑問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問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問表肯定,只問不答,答案暗含在反問句中。 例句:我呢,難道沒有該責備的地方么? 借代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它有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 ①部分代整體。例如: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望天門山》 ②特征代本體。例如:你要是愛細腰粉腿,就有跳舞場。(茅盾《現代化的話》) ③具體代抽象例如:南國烽煙正十年。--《梅嶺三章》 ④工具代本體。例如:等到驚蟄一犁土的季節,十家已有八戶亮了囤底,揭不開鍋。--《榆錢飯》 ⑤專名代泛稱。例如:你們殺死一個李公樸,會有千百萬個李公樸站起來!--《最后一次講演》 反語用與本意相反的詞語或句子表達本來的意,以說反話的方式加強表達效果。有的諷刺揭露,有的表示親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國留學生)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藤野先生》) 聯想也同想象. 作用:使事物生動化 例如:太陽出來了,地上好像上了火 例如:河中的水流動著,城中的愛也流動著 通感所謂通感,是利用諸種感覺相互交通的心理現象,以一種感覺來描述表現另一種感覺的修辭方式。 例如 "晨鐘云外濕"(杜甫《夔州雨濕不得上岸作》)以"濕"字形容鐘聲,所聞之鐘聲,穿雨而來,穿云而去,故"濕",觸覺與聽覺相互溝通。 雙關利用詞的多義及同音 (或音近) 條件,有意使語句有雙重意義,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雙關。 1、意義雙關。【例】《紅樓夢》中"將那三春看破,桃紅柳綠待如何?把這韶華打滅,覓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內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 2、諧音雙關。【例】"道是無晴卻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內含感情的"情"。 頂真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開頭,首尾相連兩次以上,使鄰近接的語句或片斷或章節傳下接,首尾蟬聯,用符號表示就是"ABC,CDE".這種修辭手法,叫做頂真,又叫頂針或聯珠。 例句: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處處長隨君。--李白《白云歌》 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木蘭詩》) 互文也叫互辭,是古詩文中常采用的一種修辭方法。在古文中,把屬于一個句子(或短語)的意思,分寫到兩個句子(或短語)里,解釋時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補足,就是互文。 例如: 秦時明月漢時關 煙籠寒水月籠沙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回環回環就是把前后語句組織成穿梭一樣的循環往復的形式,以表達不同事物間的聯系。回環可使語句整齊勻稱,能揭示事物的辯證關系,使語意精辟警策。 例如:響水潭中潭水響;黃金谷里谷金黃。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養乳源翁。 星島港迎港島星。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過大佛寺,寺佛大過人。 移情為了突出某種強烈的感情,寫說者有意識地賦予客觀事物一些與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實際上并不存在的特性,這樣的修辭手法叫做移情。 例如: ①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②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 ③清渭無情極,愁時獨向東。(杜甫《秦州雜詩二十首》) ④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斷腸聲。(白居易《長恨歌》) ⑤轉朱閣, 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蘇軾《水調歌頭》) ⑥紅豆不堪看,滿眼相思淚。(牛希濟《生查子》) 拈連拈連(niān lián),指甲乙兩個事物連在一起敘述時,把本來只適用于甲事物的詞語拈來用到乙事物上,這種修辭手法就叫拈連,又叫"順拈"。運用拈連,可以使上下文聯系緊密自然,表達生動深刻。 例1:蜜蜂是在釀蜜,又是在釀造生活。 例2: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相見歡》李煜 例3:你別看我耳朵聾,我的心并不聾啊!...... 比擬比擬是把甲事物模擬作乙事物來寫的修辭方式。: 1、他驕傲自滿,取得一點成績,尾巴就翹得天樣高. (擬物) 2、風雨能摧殘櫻花,但是頂風冒雪,櫻花不是也能舒展笑臉么?(擬人) 對比是把兩個相對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個事物的兩個不同的方面并舉出來,相對比較的一種修辭方式。 例如: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映襯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寫與之有關聯的事物,作為陪襯烘托的修辭方法。這種修辭方法按照和襯托事物之間所呈現得出來的關系不同,分為正襯和反襯。 層遞層遞是漢語傳統的修辭格之一;層遞又叫漸層,遞進。層遞分為遞增(升)和遞減(降)兩類。 如:知止而后在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曾子《大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