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道修煉中,玄關的開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關于玄關的說法,歷來不一。有的指臍輪,有的指頂門,有的認為是氣穴,有的認為是印堂,也有認為是泥丸宮。也有說法認為玄關有三:為上、中、下三個丹田,也有認為玄關一竅,不在身內,也不在身外。是個四大五行不著處的虛無之竅。也有人認為性光即是玄關。到底哪個對呢?而且,這個玄關也被傳得很神秘,很神奇。甚至有人認為證得了玄關,就已經成仙得道了。 對于我們丹功修煉,當然也要有我們自己的觀點、看法。 “玄”是什么?老子“道德經”第一章就說:“此兩者(有、無)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在這個意義上,是道的意思。所以道家又把自己叫成玄門。入道即是入玄。“關”,是個門徑,但要突破它又有一定的難度。是個難關。玄關,就是入道的這個門坎,這個難關。打開玄關,就是初得大道門徑了。入了這個境,即是得玄關。 怎么才算是初窺大道門徑了呢?我們通過前面的知識的學習與虛無的訓練。知道道體本源是虛無的。是空中有靈,是真空妙有。人身中能合于這個本源的,是先天的精氣神,即,元精、元氣與元神。這三者的核心,仍是元神。元神顯發,昭昭靈靈,洞徹明朗。在《太乙金華宗旨》中,將這個叫做天心。說這個天心就是玄關。凡人天心永閉,圣人可啟天心,天心一開,能使愚者大智,可證長生之道。天心不啟,終要短折。元神顯發則天心開啟。而元神呢,藏于泥丸宮這個方寸之處,也就是我們說的性宮(離宮)。從這里可以看出,入玄關的關鍵一竅,應是這個離宮。是不是將這里守開,即得玄關呢? 從前面的探討中,我們知道,要入玄境,就要返歸虛無先天。通過我們調息訓練的經驗來看。要返歸虛無先天態。關鍵不在守竅,而在“坐忘”。將我們燥動無常的識心收住,把思想放空,自然相忘而入虛境。入了這個虛無境,可以說是回到了先天狀態,算是初窺玄境了。但這只是窺見而不是入、不是開啟。這時雖無動念,但心仍“明白”。在這個狀態下繼續恍然深入。在冥冥中,突然腦中一開。這個開不好形容,你說它是開,有開啟的感覺,但是無形的。說有一種微爆感,也有,但是無聲的。就是有一種無聲的爆開洞然的感覺。或是說是一震而開。這一下來得迅猛,又覺得突然而覺。這時候,身心兩方面都會有相應的變化。有一種不同于我們平時的酥麻感,細致入微的而又混厚的無形能量,瞬間從四面八方的虛空注入全身,全身輕快安樂無比,周身酥軟麻木,有瞬間施化之感。也就是我們說的入虛無采煉先天一氣的效應。在內心上,則有天心啟現的標志。在這一爆一震之后,身心一片光明朗徹之感,心神豁然洞開,通身洞徹,橫無涯際。在《太乙金華宗旨》中,稱為“洞然豁然”、“恍然洞徹玄妙之旨。”這個洞徹感,難以用語言文字描述。在心性景觀上,即是一片白,即古人說的虛室生白的境像。這個白,不是眼中所見的白光,也不是想出來的白。可以說是心性洞朗明徹而得的白感,也是實實在在的白感。就象將你溶入一片潔白顏色之中的感受。似白玉無瑕。很多人,特別是初入玄關者,因為一驚而動念,即出玄關之境。主要是因為定力不夠的緣故。所以,在玄關境中,不能動念,一動念則退境丟功,所以,沒有任何功法可言,只有一心定處。心即天心,靈靈而不動,欲住于此境中,只有兩字,即“凝”、“定”。即以天心真性之意凝住,定于此境不離不動。凡念一動即失功境。這時候,我們也能真正體會到,這個天心與我們識心之不同。它的寂靜,它的明徹,它的真常,是我們平時根本體會不到的。其中真心性,要是師傳的話,非心心相印不可。只有得其境者方可領會。在入得玄關之后,定心玄關,心意似乎又漸漸明晰起來。但這個漸明的是天心真意明朗可控,而不是那個燥動不無常的凡念了。在這個狀態下,我們就可以開始凝神,讓這個真正的元神顯出他的樣子來了。 從以上我們可以知道,玄關不在身中,也不在身外,不可著于有形。雖然性體藏于泥丸宮這個方寸之處,但守之而不可得。雖然要以本性合于虛空,但也不能有意守虛空。存意虛空,實則有意,說到底是有形之相守,不經坐忘,不得真虛空。所以,玄關的特點“機發則顯露,機息則隱藏。”本來就是虛無定所之竅,只有功夫至其境進才開,退出功境之時則自然隱藏。只要我們經常存神坐忘,則每次入功,輕車熟路,就可次次直入玄關而直修先天之功了。 |
|
來自: haliboteda2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