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微博有一個熱門話題是: 孩子不愿意回老家過寒暑假,只因為奶奶家沒有WiFi。 不知道從何時起,孩子的玩伴竟然只剩下iPad。 然而孩子塑造自我的階段,卻是iPad遠遠不能滿足的; 父母的愛與陪伴,也是iPad不能替代和彌補的! 陳小春兒子Jasper在《爸爸去哪兒5》中的暖萌表現圈粉無數,觀眾們都對陳小春和應采兒的教育方式好奇。 別的不說,應采兒有一點就非常值得當代父母學習,應采兒在家里是不允許陳小春和兒子玩iPad的,陳小春只要不工作,就要陪孩子去畫畫、做烘焙、做手工、寫書法...... 著名的心理學家格爾迪說:父親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對培養孩子有一種特別的力量。 高質量的父愛,是孩子一生的財富。 美國總統奧巴馬在一次演講中深情地說:“我不會做一輩子的總統,但我一輩子都要做好一位父親。” 從議員到總統,無論身居什么樣的位置,奧巴馬都在忙碌的政務之余,利用起每一分時光去和家人、女兒相處: 找機會一家人吃大餐,聊國家大事與做人道理; 自己帶著兩個孩子到書店,讀書、健身、騎馬...... 擠出睡前的閱讀時間,陪著瑪利亞讀完了7本哈利波特...... 即使在長達21個月的總統選戰中,也從來沒有缺席一次女兒的家長會。 前不久,奧巴馬的女兒瑪利亞以優異的成績入學哈佛,和爸爸媽媽成為校友。 盡管政務繁忙,陪孩子的時間有限,他也能把有限的陪伴變成高質量的愛,在日常的陪伴中,俯下身,融入到孩子的世界,把生活變成游戲,把自己變成孩子的伙伴。 父母和孩子彼此尊重,重視陪伴,努力實現各自的夢想,這才是教育的真諦。 我的同學威先生經常在朋友圈曬帶孩子去打電玩的照片,我知道威先生上學的時候就特別喜歡打電玩,經常逃課泡電玩城。 有一次聊天我偶然說到:“你的女兒真隨了你,也那么愛打電玩。” 威先生笑得前仰后合,說:“她不愛打電玩啊,她總是要去游樂場啊,動物園啊,可是那些地方我不愛玩兒啊,所以我就每次跟她猜拳,贏了就去打電玩,哈哈,她從來沒有贏過啊.......你知道的,小孩子很好騙的哈哈~” 原來,威先生利用了自己成人的優勢和家長的權威,只是為了滿足自己“打電玩”的喜好。 這讓我想起最近因為離婚風波多次登上熱搜的何潔,何潔說:生了孩子之后,她的狀態很快就切換到了媽媽。而前夫卻依然還像個巨嬰,該健身健身,該泡吧泡吧,即使在家,也是打游戲,孩子哭鬧完全充耳不聞...... 何潔的一席話,道出了多少中國家庭的現狀。 我們身邊,這樣的爸爸一抓一把: 每天按時下班,回到家一邊打著王者榮耀,一邊喝著可樂刷網頁……把陪孩子當成任務,打著陪伴的旗號,做著自己的事情。既躲過了家務的繁瑣,又冠得了好爸爸的美名,真是一舉兩得。 工作很忙的爸爸們,平時完全將孩子交給老人,到了節假日就進行“報復性”補償,以彌補平時沒有陪伴的遺憾。 美其名曰居家好男人,下班放假都和老婆孩子在一起,卻沒有真正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覺察不到孩子的內在成長,就無法更深入地了解孩子和更好地陪伴孩子。 這種所謂的愛與陪伴,與空氣有什么區別?! 意大利有一部叫做《美麗人生》的電影。 講述的是一對猶太父子,被送進了納粹集中營后發生的故事。 為了不讓兒子的童心受到傷害,父親對兒子撒謊說他們其實正處在一個游戲當中。 在讓人絕望的、充滿死亡味道的困境中,這位父親精心地解說每一個環節,讓他的孩子相信他們真的是在玩游戲。 整個過程,惟妙惟肖,好像他們真的是在玩游戲一樣。他說:“我們玩得真開心,真過癮。” 盡管身處悲劇,卻用喜劇的方式來過日子,盡管最后他沒有等到營救,但他給了孩子一生的正能量。 心理學認為:在孩子的童年時期,特別是認知發展的關鍵時期,有趣的,高質量的陪伴,是教育孩子的最佳途徑。 因此,在五光十色的人生中,我們只有站在孩子身旁,走進孩子的內心,做他的好朋友,把苦逼的生活調劑得趣味橫生,打開孩子的心門,更好地引導、教育孩子。 激活他們內心的潛能,陪伴度過一生難忘的美好童年。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都會經歷一個“母子共生”的特殊階段,他們與母親好似一個整體,無論精神上還是情感上都高度依賴母親。 父親的介入,可以讓孩子從母子共生的小圈子中走出,如果父親可以用心投入到孩子的世界中,學會做一個有童心有愛心的父親,定會發現孩子心中那座色彩斑斕的世界。 這種高質量的父愛既是對孩子的一種陪伴,也是對自己的一種陪伴。 這種角色的換位和生活的換擋可以讓爸爸們有更好的品質去和孩子相處,與忙碌的生活共處。 而這也是爸爸給孩子最好的,最高效的愛與陪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