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父母眼里,孩子哭是膽小懦弱的表現。 你一定遇到過這樣的事情,孩子的冰淇淋掉在了地上,瞬間哇哇大哭,你會立即安慰寶寶“寶寶不許哭哦,媽媽再給你買一個”但孩子還是停止不住哭泣,此時你會使出渾身解數不許孩子哭泣。 帶孩子去醫院打疫苗,孩子的眼睛里充滿了恐懼,此時你一定會跟孩子說“寶寶堅強,不痛不痛哦”如果孩子開始哭鬧,家長們就會各種情緒涌上來:煩躁、不安、自責、惱火...不管是哄也好吼也罷,只要孩子不哭就行。 是不是真的像多數家長認為的一樣,只要孩子不哭就表示問題解決了呢? 心理學家表示:不許孩子哭泣,其實是對孩子的“隱性傷害”。 我們為什么會制止孩子哭泣, 多半家長認為孩子開開心心的多好啊, 哭多不好啊,看著孩子哭自己也心痛... 家長們認為哭是一種不好的情緒,希望孩子趕快擺脫這種“壞情緒”。 其實孩子本身的哭泣并不是壞情緒,而是孩子哭泣會導致家長壞情緒的爆發,孩子哭泣起來影響了大人,使我們變成“壞情緒”。 在寶寶還沒有語言表達能力的時候,除了哭泣沒有別的方法能夠傳遞情緒,此時,孩子的哭泣可能代表著:我餓了、我渴了、我受到了驚嚇... 哭泣是嬰兒的求助方式,但有些家長會認為愛哭會變成壞習慣,于是就不去擁抱和理解孩子,此時,孩子的訴求就會被無視。 隨著孩子年齡的逐漸長大,孩子有了更多情緒的表達,打疫苗的時候是恐懼的哭;不被理解的時候是憤怒的哭;被家長冤枉了做錯事,是委屈的哭... 如果家長一味的制止孩子,那么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導致孩子無法正視和認知自己的情緒。一切負面情緒全都自己默默消化,那孩子過得該是有多辛苦呢? 當我們感到壓力大的時候,我們通常會選擇去KTV和朋友唱唱歌,去大汗淋漓的運動,當情緒發泄完了,煩惱也就煙消云散。 那么孩子也一樣,孩子的煩惱和情緒也需要發泄,如果孩子在一個不允許哭泣的環境下長大,習慣去壓抑自己的情緒,長大后愈發不懂的處理自己的情緒,這樣的孩子長大后很容易造成性格上的缺陷。 孩子哭泣的時候,一定是有問題要向你求救,此時,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傾聽、尊重和理解。我們需要傾聽孩子的需求,和孩子建立鏈接。 試著引導孩子說出引起傷心的原因,學會讓孩子懂得合理表達自己的情緒,也能夠更進一步的了解自己的孩子。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引導孩子表達情緒呢? 剛入園的小朋友因為媽媽的離開而大哭不止,此時,老師沒有去責怪孩子,而是抱著孩子問:你是不是很想媽媽? 孩子啜泣道:是的 老師又問:你的媽媽下班就會來接你回家,我們可以在這里做一些事情來等待媽媽,好嗎? 孩子嗚咽:好的 老師:你能告訴我你喜歡畫畫還是玩游戲嗎? 孩子的情緒漸漸平復:畫畫 老師:那我們畫一幅畫,等媽媽來的時候把它送給媽媽好嗎? 孩子:那我要畫一朵花送給媽媽 短短的一個場景我們可以看到:認知、尊重、轉移注意力、引導孩子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式。 有的家長會說,我家的寶寶可不吃這一套,那就讓孩子去自由的哭泣吧,等孩子的情緒釋放了出來,那么問題也就解決了一大半。 尊重和重視孩子的情緒,讓孩子不再為了取悅父母而去壓抑自己的性格。 當你不再站在完美主義的至高點去說教和約束孩子時,你收獲的將是一份更親密的親子關系和一個更加可愛的孩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