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第三系:天虞山 南次三經之首,曰天下虞山[1],其下多水[2],不可以上[3]。 注釋:[1]天下虞山:“天下虞”是duai shoye的音譯,指打雷爺。打雷爺山今稱雷公山,在貴州雷山縣。 [2]其下多水:指且舍民的氏族。其舍民即苗民,有山東地區遷徙而來。 [3]不可以上:夏族的邊遠地區。 譯文:南山第三系列最西邊的山是雷公山,是且舍氏族生活的地區,是夏族的邊遠地區。 禱過山 東五百里,曰禱過之山[1]。其上多金玉[2],其下多犀、兕,多象[3]。有鳥焉,其狀如鵁而白首[4],三足、人面[5],其名曰瞿如[6],其鳴自號也。泿水[7]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8],其狀魚身而蛇尾[9],其音如鴛鴦[10],食者不腫[11],可以已痔[12]。 注釋:[1]禱過山:指通道山,又稱八十里大南山。 [2]其上多金玉:西邊生活著菁夷。 [3]犀、兕,多象:尋江、私黎江、都柳江氏族。 [4]鵁而白首:東邊的城步氏族。 [5]三足、人面:外來的定居氏族。 [6]瞿如:指且奴,即且舍民。由山東遷徙而來的苗民。 [7]泿水:指融江。 [8]虎蛟:指濮族。 [9] 魚(zhe)身而蛇尾: 江邊的氏族。 [10]鴛鴦:融江河畔。 [11]食之不腫:古老的僮族。 [12]可以已痔:夏國夷人的大支系。 譯文:由雷公山往東五百里,有座山叫通道山。山的西邊生活著菁夷氏族,南邊生活著尋江、私黎江、都柳江氏族。有一群人,是東邊的城步氏族,是外來的居民,名叫且奴,他們自己也這樣稱呼。融江發源于這座山,向南流入海中。那里生活著濮族群體,是江邊的氏族,住在融江河畔,是古老的僮夷,是夏國夷人的大支系。 丹穴山 又東五百里,曰丹穴之山[1],其上多金玉[2]。丹水[3]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4]。有鳥焉,其狀如雞[5],五采而文[6],名曰鳳皇[7],首文曰德[8],翼文曰義[9],背文曰禮[10],膺文曰仁[11],腹文曰信[12]。是鳥也,飲食自然[13],自歌自舞[14],見則天下安寧[15]。 注釋:[1]丹穴山:指真頂山,今稱真寶頂。 [2]其上多金玉:西邊住著資夷。今稱資源夷。 [3]丹水:指真水。 [4]渤海:指湘江。湘江,濮語讀沘湘(hang),被諧音譯為渤海了。 [5]雞:指廣原,即廣西。 [6]五采而文:指東北部水源地。五即武,指北方;采即且,指東方;文即汶,指水。 [7]鳳皇:指潤澤之鄉。 [8]首文曰德:東邊的河叫英德。今稱連江。 [9]翼文曰義:北邊的河叫營水。今稱瀟水。 [10]背文曰禮:南邊的河叫嶷(li)水。今稱貝江 [11]膺文曰仁:永水叫惹水。今稱永明河。 [12]腹文曰信:富水叫信江。 [13]是鳥也,飲食自然:這些河流都發源于江永。自然,指浙惹,即江永。 [14]自歌自舞:自歌,指道縣的古名江城;自舞,指江華。 [15]見則天下安寧:那里還有一條較長的寧河。(指寧遠河)。天下,指較長的。 譯文:由通道山往東五百里,有座山叫真頂山,西邊生活著資源夷。真水發源于這座山,向南流入黃沙河。那里有許多河流,是廣原東北部的水源地,稱為潤澤之鄉。東邊的一條河叫英德;北邊的一條河叫營水;南邊的一條河叫嶷水;永水又叫惹江;富水又叫信江。這些河流,大多發源于江永、江城、和江華。那里還有一條較長的河流叫寧水。 發爽山 又東五百里,曰發爽之山[1],無草木,多水[2],多白猿[3]。汎水[4]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5]。 注釋:[1]發爽山:指天明山,今稱陽明山。 [2]無草木,多水:移民部落氏族生活的地區。 [3]多白猿:生活著土家氏族。“白”讀音為“土”,猿,“夷”的諧音。 [4]汎水:指天水。 [5]渤海:指湘江。 譯文:由真頂山往東五百里,有座山叫陽明山。那里是移民部落氏族生活的地區,生活著土家氏族。天水發源于這座山,向東南流入湘江。 旄山 又東四百里,至于旄山之尾[1]。其南有谷[2],曰育遺[3],多怪鳥[4],凱風自是出[5]。 注釋:[1]旄山之尾:指冠山之南。即今耒陽。 [2]谷:指國家。 [3]育遺:指鉞陽國,后稱耒陽國。鉞是種田工具,又稱耒耜。 [4]怪鳥:指桂僚。 [5]凱風自是出:衡山南面的平坦區域。 譯文:由陽明山往東四百里,到達冠山之南,那里有一個國家,叫耒陽國,住著桂僚氏族,是衡山南面的平坦區域。 非山 又東四百里,至于非山[1]之首,其上多金玉[2],無水[3],其下多蝮蟲[4]。 注釋:[1]非山:指屏山、屏門山,武功山。實際介紹山邊的屏鄉,今稱萍鄉市。 [2]金玉:指龍臺夷。 [3]無水:指屏鄉氏族。 [4]蝮蟲:指濮族。 譯文:由冠山往東四百里,到武功山的西面,西面住著龍臺夷和屏鄉氏族,東面住著濮族。 陽夾山 又東五百里,曰陽夾之山[1],無草木[2],多水[3]。 注釋:[1]陽夾山:耶且山的音譯,指大高山,今稱上高縣。 [2]無草木:移民部落區域。 [3]多水:住著青云濮。 譯文:由武功山往東五百里,有座山叫上高山。那里是移民部落區域,住著青云濮。 灌湘山 又東五百里,曰灌湘之山[1],上多木[2],無草[3];多怪鳥[4],無獸[5]。 注釋:[1]灌湘山:指贛湘山,實際指南昌市。贛湘指鄱陽湖。 [2]多木:住著梅嶺氏族。 [3]無草:移民部落氏族。 [4]多怪鳥:住著贛僚。 [5]無獸:北方氏族。 譯文:由上高山往東北五百里,有座山名叫贛湘山。那里住著梅嶺氏族、移民部落氏族;住著贛湘僚和青云部落氏族。 雞山 又東五百里,曰雞山[1],其上多金[2],其下多丹雘[3]。黑水[4]出焉,而南流注于海[5]。其中多鱄(tan)魚[6],其狀如鮒而彘毛[7],其音如豚[8],見則天下大旱[9]。 注釋:[1]雞山:指角山,原讀音為qu,被譯為ji音。今鄱陽縣城。 [2]金:指場鎮氏族。 [3]丹雘:指塘湖氏族。 [4]黑水:指桂江,讀為赫水和黑水。今稱長江。 [5]海:指鄱陽湖。 [6]鱄語:指團夷。團,指水塘。 [7]鮒而彘毛:湖區的種植苗族。 [8]其音如豚:住在團林。 [9]見則天下大旱:是那個地區的王族。大旱,即達罕,指王。 譯文:由贛湘山往東五百里,有座山叫角山。山的西邊住著場鎮氏族,山的東面住著塘湖氏族。桂水從這里流出,向南流入鄱陽湖。那里生活著團夷,是湖區的種植苗,住在團林,是那個地區的王族。 令丘山 又東四百里,曰令丘之山[1]。無草木,多火[2]。其南有谷[3]焉,曰中谷[4],條風[5]自是出。有鳥焉,其狀如梟[6],人面四目而有耳[7],其名曰颙[8],其名自號也,見則天下大旱[9]。 注釋:[1]令丘山:指靈丘山,濮語讀音為浮梁。今景德鎮浮梁。 [2]無草木,多火:苗族部落,住著桂苗。 [3]谷:指國家。 [4]中谷:指陶國。中,在此按濮語語音讀為to,指陶。 [5]條風:讀tofei,指陶盤,在此指所有陶器。 [6]梟:指謝人,這里將其歸為苗族。 [7]人面四目而有耳:定居的苗族部落。四目讀補蒙,有耳讀巴萊。 [8]颙:指羅姓氏族。 [9]大旱:指達罕,即王族。 譯文:由角山往東四百里,有座山叫浮梁。那里是苗族部落,住著桂苗。南面有一個國家,叫陶國,這里出產陶器。有一群人,是謝人定居的苗族部落氏族,稱為羅姓氏族,他們自己也這樣稱呼,是那個地區的王族。 侖者山 又東三百七十里,曰侖者之山[1]。其上多金玉[2],其下多青雘[3]。有木焉[4],其狀如榖而赤理[5],其汗如漆[6],其味如飴[7],食者不饑[8],可以釋勞[9],其名曰白咎[10],可以血玉[11]。 注釋:[1]侖者山:指星江山,今稱婺源。 [2]金玉:指漫嶺氏族。 [3]青雘:指東山氏族。今稱東升氏族。 [4]木:指苗民。 [5]榖而赤理:這個國家的星江黎。 [6]汗如漆:稱雄于東部。 [7]其味如飴:東南諸邑。 [8]食者不饑:古老的首腦氏族。不饑,指博賈、首腦氏族。 [9]可以釋勞:夏國的私那氏族。 [10]白咎:指白苗,讀音為婺糾。 [11]可以血玉:夏國的謝夷。 譯文:由浮梁往東北三百七十里,有座山叫星江山。西邊住著漫嶺氏族,東邊住著東山氏族。那里有一支苗族,是這個國家的星江黎,稱雄于東部、東南諸邑,是古老的首腦氏族,是夏國的私那氏族,名叫婺糾,是夏國的謝夷。 禺槀山 又東五百八十里,曰禺槀之山[1]。多怪獸[2],多大蛇[3]。 注釋:[1]禺槀山:指陰康,又稱北強、武強。后稱淳安,遺址已淹沒在水中。 [2]怪獸:指陰康氏族,屬夏族的陰康部落支系。怪,指北。 [3]大蛇:指泰氏族,指泰州移民。 譯文:由星江山往東五百八十里,有座山叫武強山。那里住著陰康氏族,住著泰氏族。 南禺山 又東五百八十里,曰南禺之山[1]。其上多金玉[2],其下多水[3]。有穴焉[4],水出耴入[5],夏乃出,冬則閉[6]。佐水[7]出焉,而南流注于海[8],有鳳皇[9],鹓雛[10]。 凡南次三經之首,自天下虞山以至南禺之山,凡一十四山,六千五百三十里。其神皆龍身而人面。其祠皆一白狗[11]祈,糈用稌。 注釋:[1]南禺山:指靈川山,今稱富陽市。 [2]金玉:指金姓夷。 [3]水:指薄姓夷。 [4]穴:指國家,在此指集肆。 [5]水出耴入:薄姓氏族建立的集肆。 [6]夏乃出,冬則閉:屬夏僚建立的分支部落。閉,屬于;冬則,分支部落。 [7]佐水:指北水,后稱北洋溪、白洋溪。 [8]海:指指富春江。 [9]鳳皇:指灌溉。 [10]鹓雛:指飲用。 [11]白狗:指毛珪,一種代替祭詞的玉器。 譯文:由武強山往東五百八十里,有座山叫靈川山。西面住著金姓夷,東面住著薄姓夷。有一個集肆,是薄姓氏族建立的集肆,屬夏僚建立的分支部落。北洋溪從這里流出,向南入富春江。這條河水可以灌溉,也可以飲用。 綜觀南山第三系列,從雷公山到靈川山,共有十四座山,蜿蜒六千五百三十里。這些山的山神皆為僚族居民的形象。祭祀這些山神時,用一毛珪作祭詞,食品用蕎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