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上一篇博文的延伸與擴展。今天把視野再拉遠點,以中國乃至整個東亞的整體的角度、從地理、氣候、人口、民族等各方面回看太行山系對北京乃至整個北中國的戰略地位與價值。 另外,本文應該對本博近期的“看地圖說歷史”系列的所有的話題都有極大的幫助,若能結合上個月的《中國歷史地圖匯總》一起看,中國歷史上各民族交戰爭奪最激烈之地(如太行山兩側的北京和大同為什么是幽云十六州,太行山和秦嶺之間的洛陽為什么是天下之中,居庸關、雁門關、函谷關、潼關、崤函古道等為什么決定著中原地區的生死存亡等)、中國許多朝代的版圖的變遷的原因與結果,以地理和氣候來說明肯定更好理解、更有說服力! 先看總圖: 請在這張圖中找到北京的位置,再找到太行山的位置,之后: 1,沿著太行山在本圖中極為明顯的南北走向(偏東約15度)的縱向線條往北,直接延伸到東北三省的大興安嶺,把他們連為一條線。 2,在太行山的南端,穿過黃河找到與太行山垂直的東西走向的秦嶺,沿著秦嶺往西延伸,找到昆侖山(并行的還有祁連山、阿爾金山等)的位置,把他們用線連起來。 這兩條線是中國乃至整個東亞的地理、氣候、人口、生產方式等與人類所有活動有關的最重要的分界線。 本圖為上一張圖的局部放大圖,主要說明的是中國地理、氣候、人文等幾大分區的分界、交叉或重合區的最顯著標志:南北走向的太行山山系、東西走向的秦嶺山系!! 雖然因圖幅關系許多的山系河流還是無法標注上,但,在這圖上,燕山、太行山、秦嶺、泰山、黃河,甚至包括上篇博文所說的居庸關、桑干河,過去博文中曾重點強調過的函谷關、潼關、崤函古道等,依然清晰可見!! 與秦嶺、太行山有關的話題先暫停一下,下面,先從整個中國的角度回顧本區域在中國的位置: 先看看中國的地理、主要山系: 以上幾張圖以“地勢三級階梯”直觀明了地表達了中國版圖中的在地理地貌上的最大的特征! 看完中國的山系與地勢圖,現在看中國的氣候圖: 請注意“400毫米等降水線”和“3000米等高線”這兩個地理概念在中國版圖中的具體的位置。 同時,請注意區分本圖的“400毫米等降水線”和前面的中國山系圖與“地勢三級階梯圖”等地理概念的差別!!找出差別,知道這兩個概念的區別后,他們的交叉點,大同和北京等地的戰略價值就出來了!! 另,看這張圖時也請結合(對比)下面的“中國人口密度圖”,“中國人口密度圖”中的“黑河騰沖線”和本圖的“3000米等高線”加上“400毫米等降水線”基本重合! 上面這張圖即是我在前面博文中無數次強調過的“400毫米等降水線”。 請注意以下城市的位置:北京、大同,太原,洛陽,西安、蘭州、銀川、呼和浩特。。。 這些城市處在圖中北部的綠色區域邊緣,正是歷史上北中國各民族爭奪最激烈之地!! 下面看中國的人口分布: 這條線基本上和我國400毫米等降水量線重合。它不但是中國的人口的分界線、地理的分界線、氣候的分界線,它還是一條歷史的分界線,文明的分界線。從這條線的周邊,可以清晰尋找到歷史上中國的疆域線、及今天我們稱之為中華文明的影響是如何從中原地帶,一點點地拓展到西部與北部的蹤跡。。。具體的請有興趣的朋友們自行到網絡上搜索查看。 以下為我國民族分布圖: 如本圖所示,除了廣西云南等因與中南半島連接持續交流較多所以有較多的少數民族外,中華大地上的各民族分布依然延續著“黑河騰沖線”或“400毫米等降水量線”的規律。少數民族的主要聚集地基本在這條線的西部,這條線的兩側是混合區,再往東走(北部的再往南走)時間長了就會因文化認同通婚等因素、融合成了漢人。。。 再深究的話,當今的中原大地上的大部分自認為是漢人的國人,其祖先大部分恰恰是來自于西部或北部的少數民族移民的結果。而,當今中國南部和東南部山區中的所謂的少數民族,有很多恰恰是數千年來持續不斷地來自于中原地區的漢族移民的后代,時間久了融合了當地文化再歷經通婚等因素變成了“當地人”,即所謂的少數民族!(這問題不展開,詳見我的前幾篇博文中的有關中國民族遷徙的論述!) 哈哈~~上面扯得有點遠,回歸本文主題,通過這些來自于網絡(絕大部分應該是來自于教科書)的圖片,我們應該能理解:中國國土地勢的“三個階梯”“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三大自然區”,及,以太行山為中心的縱向山系與自然分界、以秦嶺祁連山為中心的橫向山系與自然分界。當然,還有地處于“北緯41度線”上的農耕與游牧分界線上的大同、北京等地的戰略地位的重要性!! 今天就扯到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