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到了公元325年,這一年晉明帝司馬紹駕崩,晉成帝司馬衍繼位。晉明帝的去世標志著東晉唯一中興的希望 晉成帝司馬衍(321年―342年),325年—342年在位,字世根。晉明帝司馬紹長子,東晉的第三位皇帝,整個晉朝的第七位皇帝。謚號成皇帝,廟號顯宗。母親為明穆皇后庾文君(請記住這個姓氏,這個姓氏影響了后面的歷史) 幼年登基,太后輔政 司馬衍登基時,只有五歲(虛歲),這么小的年紀還在尿褲子呢,自然沒辦法處理政事,那就是太后輔政。太后最信任的莫過于自己的娘家人,那就要依賴外戚,那就會引出外戚專權(quán)。在主少國疑時期,這個推論基本上是正確的。司馬衍也不例外。皇太后臨朝稱制。司徒王導錄尚書事,與中書令庾亮參輔朝政。庾亮就是皇太后的兄長,這就是外戚。王導自不用說,從東晉第一個皇帝開始就是權(quán)臣,庾亮是太后所依靠的。此時的司馬天下,自然是姓司馬的說了不算。至于是姓王的說了算,還是姓庾的說了算,那得看兩方的勢力對比。由于庾亮想排擠王導勢力,但是庾亮此人猜忌心太重,不是做大事的料。還引起了一場叛亂。這就是蘇峻與祖約的叛亂。 天災(zāi)人禍不斷 司馬衍稱帝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326年,即咸和元年(司馬衍改元的第一個年號),從這一年的六月開始,一直到這一年的12月,一直沒下雨,天下大旱。這可是江南啊,這么長時間的不下雨,那里受得了 天災(zāi)完了是人禍。北方的民族不斷向南攻擊,成都的李雄也在進攻。此時的東晉在對外戰(zhàn)爭上一直處于守勢。外部的戰(zhàn)爭不斷,內(nèi)部也不消停。 庾亮不聽從群臣勸阻,強行削奪歷陽太守蘇峻的兵權(quán),讓他回京做文官。意圖消除朝廷隱患。我一直覺得晉朝的皇帝和大臣們不愛看史書,要是讀讀史記和漢書,晁錯是怎么死的?漢景帝的七王之亂是怎么回事。前車之鑒啊。在咸和二年的十一月,豫州刺史祖約、歷陽太守蘇峻直接造反了。禍不單行啊,大臣造反也就罷了,同年臘月,彭城王司馬雄、章武王司馬休也叛亂,響應(yīng)蘇峻。 這個亂攤子是庾亮惹下的,屁股還得他自己擦,庾亮為征討大都督。可惜,這個庾亮不成事,根本打不過蘇峻。蘇峻兵強馬壯,勢如破竹,庾亮節(jié)節(jié)敗退。后來扔下了小皇帝,自己投奔溫嶠去了。次年蘇峻占領(lǐng)了建康(都城),只剩下:司徒王導、右光祿大夫陸曄、荀崧等衛(wèi)帝于太極殿,關(guān)鍵時候不靠譜啊。還好,蘇峻沒有稱帝的野心,也仰慕王導。才沒有對小皇帝和王導下手。司馬衍這才保住了一條命。 蘇峻的叛亂一直持續(xù)了一年零四個月,一直到咸和四年才平定。祖約是因為對陣北方的石勒而戰(zhàn)敗,至于蘇峻嗎,在陶侃、溫嶠的幫助下,才穩(wěn)定局勢,最后:峻輕騎出戰(zhàn),墜馬,斬之,眾遂大潰。馬失前蹄而死。 司馬衍的爹和爺爺經(jīng)歷了王敦叛亂,自己又有蘇峻叛亂。內(nèi)憂外患的,誰都受不了啊。 有其父的影子 幼年繼位,不能親理政事。等到年紀漸長,司馬衍厲行節(jié)儉,勸課農(nóng)桑,詔舉賢良,東晉在政治上趨于穩(wěn)定。只可惜二是二歲就去世了,為政舉措還沒有形成影響力。可惜了。 在司馬衍最后的日子里,司馬衍做出了看似最英明的一個決定。因為司馬衍的兩個兒子還太小了,司馬衍為了江山穩(wěn)固,不再重蹈覆轍,沒有傳位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自己同母弟弟瑯琊王司馬岳。這就是晉康帝。只可惜這位弟弟完全辜負了他哥哥的一番心意。哥哥活了二十二歲,他只活了二十三歲。哎 另外,他的兩個兒子司馬丕、司馬奕后來也都當了皇帝,分別是:晉哀帝和晉廢帝。瞧瞧這倆謚號,就知道沒好了。 晉書對司馬衍的評價 少為舅氏所制,不親庶政。及長,頗留心萬機,務(wù)在簡約,常欲于后園作射堂,計用四十金,以勞費乃止。雄武之度,雖有愧于前王(他的父親晉明帝司馬紹);恭儉之德,足追蹤于住烈矣。 這個評價還是很中肯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