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并不是孩子不行,而是父母不相信孩子能行! 當我帶著兒子出門,有時候買菜回來。他提著一袋子菜,我提著一袋子菜。鄰居見到就會打趣“你媽媽又欺負你了,這么大的袋子也要你提。” 而在奶奶家里吃飯,他就等著奶奶喂。我板著臉,嚇退奶奶,斷了他的念想。 他自己要去做蒸蛋,打蛋掉了蛋,攪蛋又倒了蛋液。可我還是得耐心地教會他,而且一起打掃戰場。 當他出門時一開門就甩門時,我教會他為人扶門的習慣。如今他出門的時候,如果是先開門,他會習慣性地為后面的人扶著門。 因為這是一種禮貌,也是為別人考慮的修養。 而當其他的孩子享受著父母的嬌寵,享受著被替代的美好時。他卻在自己獨立的路上吃著苦。 要知看到他吃苦,我也心疼。但我愿意承受這樣的心疼。 當然,我們喂孩子吃一頓餃子只要幾分鐘,干凈利落。孩子自己吃可能要十多分鐘,而且可能會掉身上,可能惹出很多的麻煩來。 可我愿意做后者,陪著孩子去惹麻煩。因為我知道,有一天他就不會有麻煩,而是自信而勇敢地搞定自己遇到的這些麻煩。 睿智的作家冰心曾說過:“讓孩子像野草一樣自由自在地生長。” 只是,如果家長不放手,不克制自己的控制欲,我們的孩子是沒有自由可言的。 很多時候,家長是這樣牽絆孩子的自由:2歲的孩子想自己拿著勺子獨自進食,家長不讓,非要耐心一口一口喂食,說是擔心孩子自己不會吃,吃不飽,也怕孩子弄臟桌子,地板,衣服。 于是,孩子慢慢地習慣了在吃飯上依賴父母,習慣了挑剔飯菜不好,因為孩子認為那都是父母的事。 3歲的孩子想自己拿著杯子去倒水喝,家長會擔心水倒在衣服上,或者說水熱會燙到等等,禁止孩子碰飲水機,即使飲水機并無通電。家長會時刻關心孩子是否口渴了,隨時把水送到孩子嘴邊,于是,孩子習慣性地向家長要水喝,這個習慣很有可能延續到小學以后。 4歲的孩子看到家長掃地,就拿著掃把晃悠悠的學著掃地,家長就擔心掃帚把會不小心戳到孩子的眼睛,于是也禁止孩子做任何家務,還會習慣性告訴孩子:這些不用你做,你玩去,學習去。于是,孩子認為家務活是與自己無關的。 5歲的孩子與家長爬山,爬了一段路,還興高采烈,并沒說累,但家長開始擔心孩子太累,或流汗太多會感冒,趕緊抱起孩子,背起孩子,孩子理所當然地以為自己就該享受這樣的待遇。 6歲的孩子,剛上小學,很喜歡自己的新書包,想背在身上高高興興上學去,家長怕書包壓壞孩子,任憑孩子哭鬧,就是要幫孩子背書包。于是,孩子習慣把書包扔給家長,背書包是家長的事,不是自己的事,甚至讀書,都是家長的事,不是自己的事。 哲學家佛洛姆曾說:“教育的對立面就是操縱,它處于對孩子之潛能的生長缺乏信心,認為只有成年人去指導孩子該做哪些事,不該做哪些事,孩子才會獲得正常的發展,然而這樣的操縱是錯誤的。” 我們應該明確: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就放手讓他自己去做,千萬別替他去做。 替孩子做他們能做的事,其實是剝奪了孩子動手的樂趣,既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也會讓孩子失去實踐的機會。 當家長總不放手,不放心,什么事都要插手,就等于告訴孩子:“你不行,我不相信你!” 更可悲的是,如果在某些階段放棄了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沒有給予孩子適當的教育和訓練,將來孩子只會越來越依賴家長,孩子的自理能力也將呈現嚴重不足或低下。 孩子也會在不容拒絕的妥善安排中,在安寧無憂的日復一日中,慢慢的失了信心,失了能力,失了責任,失了夢想,失了本該多彩的人生。 那么,我們怎么做,才可以杜絕那些不由自主的控制? 我們試著這樣: 1.隨時放手,相信孩子可以做。 基本上,孩子兩歲后,自我意識萌芽,他會特別喜歡自己動手,想自己吃飯,想自己喝水,想自己穿衣服,穿鞋子…… 父母千萬不要壓制孩子這些欲望,試著在有大人看管的情況下,順應孩子的需要讓他自己去嘗試吧!如果他想自己吃飯,那就把碗和勺子給他,臟有什么關系呢,孩子能有機會鍛煉不是更重要嗎? 2.安排孩子去做他力所能及的事。 “寶寶,去幫爸爸把拖鞋拿過來”“去幫媽媽搬個小凳子””給奶奶倒杯水”等等,安排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小事,并給予他贊揚。在這些過程中,孩子逐漸找到快樂感和成就感,他會慢慢懂得幫助別人這個概念,也會懂得某些責任。 3.勇于糾正隔代老人的不放手。 不敢放手孩子的可能是媽媽,也可能是爸爸,更有可能的是孩子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大多老人都會受不了愛孫承受任何的小磨難,什么都想幫孩子打理好,也不讓孩子受丁點委屈。 當出現這種情況,父母應勇于指正老人不當的養育方式,因這些關乎孩子一生,整個家庭人員應要經常溝通,盡量保持統一的理念和態度來教育孩子。 很喜歡北大才女趙婕說過的一段話:“我欽佩一種父母,她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后學會得體的退出,照顧和分離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 親子關系不是一種恒久的占有,而是生命中一場深厚的緣分,我們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貧瘠,又不能讓孩子覺得成年窒息。做父母,是一場心胸和智慧的遠行。不僅僅是做父母,人生的許多時刻都應該懂得進退。” 怎樣讓孩子獨立自主?試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給孩子知情權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們要給他知情權,就是說對于一些可能影響到孩子生活的大事,我們要給孩子做適當的解釋,讓他清楚周圍在發生什么。因為對周圍世界的了解和認識,是他邁向獨立自主的第一步。 2.尊重孩子對物品的所有權 尊重孩子的所有權,就是讓孩子清楚哪些是他的個人物品和個人空間,并且在挪用物品或做一些改變時要跟孩子打招呼、征求孩子的意見。我們大人給出足夠的尊重了,孩子才會生出相應的責任感。 3.給孩子機會去體驗獨立完成的感覺 孩子常常會以近乎瘋狂的熱情要求獨自完成事情。他們最初能自己做的事情主要有吃飯、穿衣、如廁等等。 讓孩子做家務是另一個培養自主性的重要方法。現在的家長們都知道讓孩子做家務的必要性,但是我們真的在做了沒有呢? 4.給孩子選擇權 我們每天的生活都是由無數個選擇組成的,教給孩子選擇的技巧就是教給他生活的技巧。而選擇的本領是要通過真的做選擇才能學會的。 5.進行后果教育 后果教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教給孩子做事考慮后果的思維習慣。通過思考事情的后果,來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能力和責任感;另一個方面是讓孩子承擔事情的自然后果,讓孩子學會總結、學會吸取教訓。這也是取代懲罰的辦法。 6.學會規劃和預期 培養孩子對未來的預期和規劃也是為孩子的自主性做準備。例如跟孩子一起計劃這個周末怎么過。早晨,我們可能一起想想上午做什么、下午做什么。這樣先讓孩子有個規劃的意識,知道自己可以這樣控制自己的生活。 7.少命令少指責多鼓勵 是什么吞噬了我們孩子的自主性和獨立性?除了父母的越權代辦,還有父母的命令、令人窒息的監督、和嚴厲的批評指責。 8.給孩子安全感 有的家長觀念過于西化,把讓孩子做主理解成給孩子絕對的自由。其實如果給孩子過多的自由,孩子觸摸不到邊界和底線,他會感到恐慌和不安全。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他既是獨立自主的,同時又是安全的。他要知道如果一旦做不好了,事情搞砸了,那么還有家長會幫他。有了安全感,他才敢于去冒險嘗試,才敢于去承擔責任。 來源:媽媽手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