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藝圈有這么一群詩人, 才華橫溢、出口成章、出類拔萃…… 最終卻被名字耽誤了后世名聲。 因為名字太難念, 很多人不會讀, 慢慢地就被人淡忘了。 今天,隱娘就向大家正式介紹一下。
韓翃(hóng,音紅),字君平,唐代“大歷十才子”之一。因作一首《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賞識,晉升不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韓翃的詩筆法輕巧,寫景別致,在當時傳誦很廣泛。 韓翃在今天要介紹的詩人當中,算是比較有名的,畢竟他是個有故事的人。有名到什么程度呢?皇上都知道! 某天,中書省缺個“制誥”(寫重要公文的),皇上批復說,讓韓翃來吧。然而“翃”這個字在唐代好像還挺流行,在官員隊伍里竟然有重名者。于是皇上第二次批復:朕要的是“春城無處不飛花”的那個韓翃。
王雱(pāng ),字元澤,王安石之子,北宋文學家,儒家、道家學者。年少聰敏,擅作書論事,著有《論語解》、《孟子注》,世稱王安禮、王安國、王雱為“臨川三王”。 王雱這人你不熟,但他爹你肯定認識,是的,他爹叫王安石。話說王安石有一天喝多了,跟同事蘇洵曬兒子:我兒子可聰明了,詩書文章讀一遍就能背下來。蘇洵那是誰啊?蘇軾蘇轍的親爹!一聽這話就呵呵了:誰家兒子讀兩遍?連我閨女也只讀一遍就會背!
劉昚(shèn)虛,字全乙,唐代詩人,八歲能文。劉眘虛為人淡泊,脫略勢利,壯年辭官歸田,寄意山水,與孟浩然、王昌齡等詩人相友善,互唱和。
張祜(hù,音護),字承吉,唐代詩人。家世顯赫,被人稱作張公子,有“海內名士”之譽。他在詩歌創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肮蕠Ю?,深宮二十年”張祜以是得名。
李嶠(qiáo,音橋),字巨山,唐朝宰相。他生前以文辭著稱,與蘇味道并稱“蘇李”,又與蘇味道、杜審言、崔融合稱“文章四友”,晚年更被尊為“文章宿老”。
尤袤(mào,音冒),字延之,南宋著名詩人、大臣、藏書家。他與楊萬里、范成大、陸游并稱為“南宋四大詩人”。
李頎(qí,音齊)。李頎字、號均不詳,漢族,郡望趙郡(今河北趙縣),河南潁陽(今河南登封)一帶人,唐代詩人。開元二十三年中進士,曾任新鄉縣尉,后辭官歸隱于潁陽之東川別業 。 李頎擅長七言歌行,詩以邊塞題材為主,風格豪放,慷慨悲涼,與王維、高適、王昌齡等人皆有唱和。
綦(qí)毋潛,字孝通,唐代詩人。才名盛于當時,與許多著名詩人如:李頎、王維、張九齡、儲光羲、孟浩然、盧象、高適、韋應物過從甚密,其詩清麗典雅,恬淡適然,后人認為他詩風接近王維。
沈佺(quán,音全)期。沈佺期字云卿,相州內黃(今安陽市內黃縣)人,唐代詩人。與宋之問齊名,稱“ 沈宋 ”。善屬文,尤長七言之作。擢進士第。長安中,累遷通事舍人,預修《三教珠英》,轉考功郎給事中。
韓偓(wò,音臥)。韓偓是晚唐五代詩人,乳名冬郎,字致光,號致堯,晚年又號玉山樵人。陜西萬年縣(今樊川)人。 自幼聰明好學,10歲時,曾即席賦詩送其姨夫李商隱,令滿座皆驚,李商隱稱贊其詩是“雛鳳清于老鳳聲”。龍紀元年(889年),韓偓中進士,初在河中鎮節度使幕府任職,后入朝歷任左拾遺、左諫議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學士。其詩多寫艷情,稱為“香奩體”。
鄭畋(tián,音甜)。鄭畋字臺文,滎陽人,唐朝宰相、詩人,桂管觀察使鄭亞之子。 鄭畋出身于滎陽鄭氏,考中進士后在藩鎮幕府為官。咸通五年(864年),鄭畋進入朝廷,累官至戶部侍郎、翰林學士承旨,后因錯被貶為梧州刺史。
張泌(bì,音必),字子澄,安徽淮南人,五代后蜀詞人。張泌又曾較長時間滯留長安,短期逗留成都、邊塞等地,與唐末羅隱、韋莊、鄭谷、牛嶠等絕大多數詩人一樣,為博得一第而滯留長安,四處漂泊,傳食諸侯; 張泌是花間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詞大多為艷情詞,風格介乎溫庭筠、韋莊之間而傾向于韋莊。用字工煉,章法巧妙,描繪細膩,用語流便。 |
|
來自: Zhengsqhz > 《詩詞、文學與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