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外來物種入侵已經成為一個全球化問題。這些外來入侵者,除了嚴重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擠壓當地物種的生存空間,每年還至少造成數萬億美元的經濟損失。這些可憎的入侵者從何而來?又是如何在異國他鄉掀起風浪的?讓我們從這個團伙中選取幾個代表,看看能不能從它們的經歷中找到這些入侵者的共性。 爬行類入侵者:緬甸蟒 緬甸蟒也叫緬甸巖蟒,從名字上不難看出,它們的棲息地主要在緬甸所處的東南亞及其周邊地區。然而,進入21世紀后,這個家族中卻有相當一部分“公民”遠渡重洋,在大洋彼岸的弗羅里達安家落戶。 眾所周知,蟒蛇是不折不扣的肉食主義者,但凡遇到比自己小的生物都會來者不拒。緬甸蟒平均體長3.7米,是僅次于網紋蟒的亞洲第二大蛇,正常情況下可活至少20年,雌性成年后平均每兩年就能產下20到50枚卵。如此能吃,又能生的大個子外來戶,給當地物種帶去的無疑是巨大的災難。據統計,在緬甸蟒大規模出現后的2003—2011年,原本弗羅里達地區隨處可見的野兔蹤跡全無,浣熊、北美負鼠、白尾鹿、短尾貓的數量也急劇下降,其中受害最嚴重的浣熊減少了99.3%,受害程度最小的短尾貓也損失了87.5%的“貓口”。更可怕的是,緬甸蟒的出現搶奪了原本屬于美洲獅的食物和生存空間,使得這一瀕危物種在當地的數量進一步縮水。甚至連人類都時不時的成為緬甸蟒攻擊的目標,但與其他幾個受害者相比,他們算得上自作自受。因為這些緬甸蟒,很多都是小時候被人類當成寵物帶過來,隨后又被隨意丟棄的。 緬甸蟒(圖自維基) 昆蟲類入侵者:非洲蜜蜂 如果你覺得入侵物種必須擁有緬甸蟒那樣的體型,才能給當地造成威脅,那可就大錯特錯了,小小的非洲蜜蜂同樣在美洲大陸制造了極大的恐慌。此事要從半個多世紀以前說起。 1956年,為了成為全球最大的蜂蜜生產基地,巴西圣保羅政府委派科學家去找尋產蜜多的蜜蜂。負責相關任務的科學家經過多方找尋,最終在南非發現了符合條件且繁殖能量極強的非洲蜜蜂,從中篩選了一批優良品種帶回巴西,讓它們與當地的歐洲蜜蜂進行交配。 非洲蜜蜂攻擊性強,歐洲蜜蜂則性格溫和,蜂群的一切行動都依靠蜂王來指揮。考慮到這些因素,科學家給非洲蜂王的封箱上按上了帶孔的隔網板,上面的小孔只適合體型小的歐洲雄蜂進出。有了這層隔網板,人們不但能獲取足夠多的蜂蜜,還不必忍受非洲蜜蜂的暴脾氣,甚至有可能讓非洲蜜蜂改掉換脾氣,可謂一箭三雕。 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某天,一位臨時替班的工人勤快的拿走了隔網板,讓雜交后的非洲蜜蜂重新獲得了自由。由于繁殖能力強,又缺少天敵,這些小家伙很快席卷了從亞馬遜熱帶雨林到安第斯山脈的廣大地區,它們成群行動,攻擊沿途遇到的一切生物,在搶占了鳥類、蝙蝠,以及歐洲蜜蜂的生存空間的同時,還造成了上千人的死亡,也因此得到了“殺人蜂”的綽號。 那么,為何跟性格溫和的歐洲蜜蜂交配后,非洲蜜蜂的脾氣沒有變好呢?這要從兩點說起:首先,非洲蜜蜂的幼蟲比歐洲蜜蜂幼蟲早一天出生,因此可以首先爭取到工蜂和雄峰,并殺死后出生的歐洲蜜蜂幼蟲;其次,由于非洲蜜蜂的幼蟲生長快,讓寄生蟲蜂螨沒機會侵入自己的身體,所以所有的蜂螨都入侵了歐洲蜜蜂的幼蟲,導致歐洲蜜蜂的幼蟲大量死亡。 非洲蜜蜂(網絡圖) 兩棲類入侵者:蔗蟾蜍 如果說非洲蜜蜂肆虐美洲是工人的失誤,蔗蟾蜍能夠橫行澳大利亞,可就是徹底的好心辦壞事了。 蔗蟾蜍也叫海蟾蜍,是現存體型最大的蟾蜍,成年個體體長24厘米,體重足有13公斤,棲息于夏威夷群島等每周熱帶地區,各種各樣的小蟲,體型較小的鼠類和鳥類,凡是能吞下的都在它們的菜譜之上。 上世紀30年代,澳大利亞昆士蘭政府為了對付甘蔗地里的甲蟲,刻意將一批蔗蟾蜍請了過來,或許是考慮到澳大利亞有鱷魚和巨蜥等大型食肉動物,當地政府并不擔心蔗蟾蜍會過度泛濫。要知道,在蔗蟾蜍的老家,鱷魚就是控制它們的能手。然而,情況的發展卻恰恰不是這樣,由于繁殖能力強,這些被請來的救兵在消滅了甲蟲的同時,也最大限度的打擊了當地那些無辜的物種。其中受害最深的,居然是強大的鱷魚,這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蔗蟾蜍眼睛后方以及后背的腺體上能分泌一種乳白色毒液,這種毒液的毒性極強,足以殺死大型食肉動物。美洲當地的鱷魚進化出了對這種毒性的抗體不會有事;澳洲鱷魚沒抗體,病從口入的后果就是死亡。據統計,自2005年以來,澳大利亞的鱷魚數量已經減少了77%,蔗蟾蜍數量越多的地方,死亡的鱷魚越多。連鱷魚都不是對手,澳大利亞徹底成了蔗蟾蜍們的樂土,如今,它們已經占領了澳大利亞北部和東部沿海地區130多萬平方公里的地方,成為澳大利亞危害最大的外來物種之一。 蔗蟾蜍(圖自維基) 魚類入侵者:獅子魚 獅子魚學名蓑鲉,最大尺寸40厘米,原本居住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熱帶海域,但從上世紀90年代起,卻頻繁出現于美洲的大西洋海域。對于它們來到這里的原因,有人認為是被遺棄的寵物,有人認為是從被颶風毀掉的水族館里逃出來的。 初來乍到,這些外表美麗,卻身披18根毒刺的小家伙沒有表現出絲毫的不適應,它們大肆捕獵當地的原生魚類,侵占它們的領地,把這里變成了自己的樂園。 除了18根毒刺,獅子魚能夠稱霸這片海域海域三個法寶:其一,是極快的捕獵速度,獅子魚從伸長嘴巴吸住獵物,到完全收回,用時僅有24毫秒,這使得它們的捕獵效率極高;其二,獅子魚是超級大胃王,它們的胃可以自動膨脹30倍,這使得它們每天能吃下相當于自己身體6%的食物,很多時候一頓就能搞定一大群餌料魚,相當于一個75公斤的人每天吃4.5公斤食物,這使得當地餌料魚的數量減少65%;其三,跟所有影響力巨大的入侵物種一樣,獅子魚擁有超強的繁殖生育能力,它們1歲時就已經性成熟,雌性平均每隔三四天就會繁殖一次,一年可產卵200萬枚,是不折不扣的超生游擊隊。除此之外,當地的掠食魚類,如鯊魚、石斑魚的不作為(不以它們為食物),也間接助長了獅子魚的種群擴張。 獅子魚的存在,不僅嚴重影響了當地魚類的生存,還讓餌料魚生意變得慘淡。為了改變這一情況,沿途國家紛紛行動起來,他們有的訓練鯊魚,有的組織獵捕獅子魚的比賽,有的定期對某片水域的獅子魚進行捕殺,但這些卻都沒能徹底消除獅子魚的影響。 如今,從美國北卡羅來納到加勒比海東南部,無論是淺海珊瑚區,還是深海珊瑚區,亦或者紅樹林和海藻叢,都已經成了獅子魚的勢力范圍,并且大有繼續南下到阿根廷北海岸的趨勢。看來,與其想著怎么消滅,不如思考如何阻止獅子魚向新領地的擴張。 獅子魚(圖自維基) 鳥類入侵者:歐洲八哥 歐洲八哥也叫歐洲椋鳥,棲息于歐洲以及西亞和北非地區,是雀形目椋鳥科的鳥類。如今卻在美國“屯兵”兩億以上,占領了除夏威夷之外所有的地區,成為在美國擴張最成功的外來物種之一。 歐洲八哥的成功入侵,源于一名酷愛莎士比亞的文藝青年的好意,由于美國本土沒有八哥,這位仁兄為了讓美國人近距離看到這種在莎士比亞戲劇中提到的鳥,先后兩次購買了100只歐洲八哥,在紐約的中央公園進行放飛。沒想到這100只被請來的歐洲八哥很快開枝散葉,數量在百余年中增長了幾百萬倍。好斗的歐洲八哥以幾千只的集團軍形式飛過美國的各個地方,強行奪取本土鳥類的巢穴,還大肆吞吃農作物,甚至還給飛機造成了嚴重的安全隱患,每年給美國帶來8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歐洲八哥(圖自維基) 哺乳類入侵者:貓 在人類眼中可愛的貓星人,對于鳥類來說卻是絕對的魔鬼。有統計顯示,非正常死亡的鳥類中有將近一半是貓的杰作。出于貪玩的天性,很多時候貓即便是不餓,也會嘗試著跳起來抓捕飛在低處的小鳥。 會飛的鳥還算幸運,畢竟貓星人一擊致命的成功率并不高,但對于那些不會飛的小型鳥,貓的存在簡直就是夢魘了,在新西蘭,貓導致包括國鳥幾維鳥在內的40%原生鳥滅絕,其中一種叫斯蒂芬島異鷯的鳥甚至被一只貓滅了族。看來現實中的貓星人,威武程度一點也不比貓武士中的同伴差啊! 貓(網絡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