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設立西域都護府 秦漢的勇武之氣,至今讓國人懷念。當年,虐待歐亞的匈奴民族,就被秦始皇、漢武帝給揍成狗,夾著尾巴西逃。尤其讓人佩服的是,西漢宣帝神爵二年,即公元前60年,漢庭就設立西域都護府,管轄36國,保護絲綢之路。 西域都護府最初設置在烏壘城,西漢后期到東漢期間搬入它乾城,是西域最高軍政中心,共有18人擔任過都護,比如著名的班超、班勇。 歷經一千多年的風雨,西域都護府已經伴隨著它的輝煌,消失在人們的視眼中。但是,中國考古界一直沒有忘記它,一直在尋找它。 黃文弼教授在科考途中
1928年,西北科考團成員、北京大學教授黃文弼開始第一次對西域都護府的探尋。 他來到卓爾庫特古城,根據城中發現的紅底黑花陶片、帶柄鐵簇,判定為漢時的屯田之校尉城。 他來到奎玉克協海爾古城,根據坍塌的城墻構造,認為可能是漢侖頭國城址。 他還來到玉奇喀特古城,意外發現“漢歸義羌長印”“李忠(崇)之印”。 新疆烽燧遺址 距離第二次的考察,時間已經過去70年,1998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對西域都護府進行詳細調查。 當時研究人員以輪臺縣為中心,全面調查古城遺址、戍堡和烽燧等。由于僅僅是調查,而沒有進行考古發掘,所以無法確認西域都護府遺址。 烽燧遺址損毀嚴重,也導致研究人員無法通過烽燧的調查來推斷烏壘城的位置,這次的西域都護府調查擱淺。 卓爾庫特古城的城墻遺存 2012年,北京大學陳凌教授帶隊來到輪臺縣和新和縣,決定要用歷史文獻推論來尋找西域都護府。 西域都護府多次見于歷史文獻記載,出土文物已經證實。居延漢簡和羅布卓爾漢簡中都有關于西域都護府的記載。 《漢書》卷九十六下《西域傳下》就記載:“烏壘,戶百一十,口千二百,勝兵三百人。城都尉、譯長各一人。與都護同治。其南三百三十里至渠犁。” 考古團隊根據古籍的記載和地面的遺跡比對,逐漸推算出烏壘城可能位于今天的輪臺縣以東16至17公里附近。 最后大家認定烏壘城就是卓爾庫特古城和奎玉克協海爾古城中的一座,到底哪座才是西域都護府?還需要挖掘驗證。 那么,后來西域都護府的所在地它乾城在哪呢?史書記載,從烏壘城向西遷到500里外的它乾城,換算成現在的距離大概是200公里。 前面提到1928年的時候,黃文弼先生在玉奇喀特古城發現“漢歸義羌長印”“李忠(崇)之印”。在古代“忠”通假“崇”,而李崇就是西域都護府的最高長官——都護。 當陳凌教授來到玉奇喀特古城時,發現這是一座保存的相當好的古城。而玉奇喀特古城與輪臺縣卓爾庫特古城相距基本就是200公里。
西域漢軍 通過城內陸表鉆探孔,考古隊員發現玉奇喀特古城有三道城墻。第一道城墻,東西長度達1500米,是目前新疆古城中最長的。第二道城墻內,建有眾多高臺建造,大家認為可能是衙署建筑。第三道城墻里有數間大型房址,墻厚可達1.20米,進深可達10米。 根據出土的印章、城市的規模、建筑的質量,專家們判定玉奇喀特古城就是它乾城。而“李忠之印”實際上就是“李崇之印”。 它乾城位于塔里木盆地最重要的綠洲——龜茲地區,漢庭把對西域管理的軍政中心轉移到這里。說明中央對西域的管轄能力進一步加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