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祛痰瘀藥 蘇子(蘇葉) 祛痰瘀、利咽喉,對咽部有痰涎堵塞的感覺而總想咯痰的表現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對此證的療效寒證會更好些,熱證則差些或須與清熱的藥物配合一起使用)。一般認為,蘇葉有解表發汗的作用,但根據我個人的經驗體會,蘇葉作用與蘇子基本相同,并無發汗解表的作用,因此我在使用這類藥物時,基本上都是只用蘇子、不用蘇葉的。《別錄》論述這類藥物的功用時,也只說蘇而不分子、葉,只在最后加了個“其子尤良”的說法,說明蘇無論是葉、梗、子,其作用是基本相同的,其中又以蘇子的效果最好。 本品藥性平和,無論寒熱,均可據證選用,但對治療寒證的效果會更好些。 常用量10~15克。 另外,蘇子、蘇葉之類還有一定的解魚蟹毒(過敏反應)的作用。
射干 祛痰、熱的瘀滯、郁結,常有咽痛、痰多、煩悶煩躁、咳喘痰黃之類的表現。適用于熱證而不適用于寒證。 常用量10~15克。
半夏 祛痰瘀,常有痰多、頭暈作嘔(類似于暈車、暈船之類的情形)之類的表現。 本品藥性平和,無論寒熱,均可據證選用。但本品有毒,宜經過炮制后使用,不宜生用,否則容易中毒,常見的輕度中毒的表現是咽喉部的灼燒樣的紅腫疼痛。 常用量10~15克,大劑量可用到30克。 仲景用半夏,主要是以生半夏清洗(洗去其滑膩的感覺)后直接入煎劑使用。有學者經臨床實踐證明,生半夏入煎劑(煎煮20~30分鐘),并無絲毫麻舌戟咽之感和其他不適反應,說明生半夏入湯劑常規煎服是安全無毒的。生半夏的毒性主要出現在作丸、散服用之時。因此入煎劑生半夏、制半夏均可(但還是應該以用制半夏更為安全),而作丸、散服用則宜用制半夏。現在常用的制半夏有姜半夏(以姜水、白礬共制)、清半夏(以白礬制)、法半夏(以甘草水、石灰液共制)三種。半夏中毒,常有咽喉腫痛、失音之類的表現,可以生姜煎湯或生姜汁解毒,還可以與生甘草、蜂蜜之類一起使用;我的經驗是單用生甘草亦有良好的解毒效果。另外,我認為如果以生半夏入煎劑,更安全的方法應該是仿照我煎制生麻黃的方法,先將生半夏煎煮一定的時間(具體時間按1克生半夏1分鐘地累加,如15克半夏就要煎煮15分鐘、9克半夏就要煎煮9分鐘之類),然后棄汁不用,取半夏的藥渣入煎劑。 必須注意的是,無論是用生半夏還是制半夏,都應該以旱半夏(圓球形或扁圓形,類似于柿子、西紅柿(番茄)的那種圓形,中央(上端)有個凹陷的莖痕)為正品,而不是用水半夏(圓錐形或橢圓形,類似于雞蛋、橙核、橘核之類的那種圓形,上端有凸起的莖痕)。水半夏是半夏的主要的混亂品、偽品,但現在很多地區反而是將水半夏當成了正宗的半夏來廣泛應用著。 另外,古經方中所說的“半夏半升”的用量,實際上是古經方中二兩半的用量,則一升=五兩,此點可以通過小柴胡湯與柴胡加芒硝湯方中半夏用量的比較去分析出來。
皂莢 祛痰瘀,常有胸滿疼痛、咳嗽氣喘、但坐而不能臥、痰涎渾濁膠粘難以吐出之類的表現。 本品藥性溫燥、祛痰作用較為暴烈,所以只適用于治療寒實證的痰瘀,熱證、虛證均不宜用。 宜炙焦用。作丸散用量1克;入湯劑3~5克。外用吹鼻取嚏還可以救治昏迷不醒以及魚骨、雞骨、豬骨鯁喉之類的病癥。
栝蔞實 主要是用瓜蔞皮。祛痰瘀以開郁散結通痹,常有胸脘痞痛、痹痛甚至心痛徹背的表現,常與薤白同用以加強開郁散結、通利止痛的作用,或與半夏之類同用以加強蕩滌痰涎的作用。 藥性偏寒,較適用于偏熱偏實的證情的治療而不適用于偏寒偏虛的證情的治療。 常用量15~30克。
竹茹 常用淡竹茹,也稱竹皮。祛痰瘀、清虛熱,常有心煩煩躁、咳嗽痰多而偏黃、胸悶作嘔之類的表現。與半夏均能治療痰瘀所致的嘔吐證,但半夏常有頭暈、痰清白之類的表現,而竹茹常有心煩煩躁、痰黃之類的表現。竹茹清退虛熱的作用與竹葉相似,但作用更弱。 常用量5~15克。
白前 祛痰瘀以治咳喘,常有胸滿肺脹、咳嗽痰多、喘急之類的表現。 常用量10克。
款冬花 止咳平喘。常有痰涎壅盛、痰鳴咳喘之類的表現。 常用量10克。 紫菀 祛痰瘀以治咳喘,常有痰涎壅盛、痰鳴咳喘之類的表現。 常用量10克。 款冬花和紫菀常配伍使用,款冬花平喘止咳作用明顯而化痰作用不明顯,而紫菀則正好相反,有明顯的祛痰作用,平喘止咳作用則較小。兩者配合使用,可互補長短,既能化痰,又能鎮咳平喘。
葶藶子 祛痰瘀,常有咳嗽氣喘而但坐不能臥、胸滿脹痛、痰多涕多、面目浮腫之類的表現。 藥性偏寒,更適用于熱證的治療,其功用類似于栝蔞皮。與栝蔞皮相比,葶藶子祛痰瘀的力量更強,而栝蔞皮則寬胸利氣以止痹痛、痞悶的作用更勝。 常用量10~15克。
椒目 為蕓香科植物花椒或青椒的種子。祛痰、水的瘀滯郁結以治療胸滿肺脹、喘逆不得臥甚至小便不利、水腫之類的證情,還有殺蟲以治療蛔蟲病的作用。其作用與葶藶子、杏仁之類藥物相似。對哮喘病有較為確切的療效。 常用量5~10克。
文蛤 文蛤,一般是指海蛤殼粉,有清熱化痰、軟堅散結、制酸止痛、收斂瘡口、止渴的作用,主要是一味袪除痰熱瘀結的藥物,其止渴作用中的渴證可能與痰熱瘀結不能化生津液有關,使用指征當有胸悶喘咳、咳痰黃稠的表現。作用類似于栝蔞皮。常用量15~30克。 另外,也有一種說法認為文蛤是指五倍子,有收斂止血、收斂止汗、清熱止渴的作用,主要是一味治療血熱瘀結的藥物,其止渴作用中的渴證可能與血熱瘀結、機體失潤有關,使用指征有出血、潰瘍之類的表現。作用類似于天花粉。常用量10~15克。 一般來說,如果證屬痰熱咳喘、胃酸、胃潰瘍的口渴,以用海蛤殼粉為好。如果是出血證、瘡癰潰瘍潰爛的口渴,則以使用五倍子為好;一般的糖尿病,常有如肌肉感染、化膿、潰瘍潰爛、出血、瘡口久不收口的表現,此時以加味五倍子治療最為適合,所以在治療糖尿病時,仲景文蛤散方的文蛤以用五倍子為好。
海藻 化痰散結,有祛除痰水的瘀結凝滯的作用,為解凝(祛痰水瘀結)性的利尿藥。常有癭瘤、癰腫、頸下核之類的表現,故通常也認為其有軟堅散結的作用。 常用量10克。 海藻,后世醫家多取其軟堅破結之功,用治瘰疬結核、癭瘤及疝腫。近年來,中西醫結合,發現其有抗凝物質,因此用于血栓形成之證。擴大了海藻的應用范圍(《仲景方藥古今應用》)。由此可見,本品主要用于實證的治療。
蜀漆、常山 蜀漆即常山的嫩枝葉(一說為常山的幼苗),現在主要以常山代替。排痰(化痰)散結,有祛除痰水瘀結凝滯以治療因痰瘀郁結所致的驚狂、驚癇、瘧疾之類的作用,還兼有殺蟲殺菌的作用,常有痰瘀痰多、胸滿胸痛、膠痰瘀結壅塞不易咯出、驚悸、煩驚、心律不齊之類的表現。 常用量3~10克。 蜀漆的毒副作用是對胃部有刺激性,服后常有惡心、嘔吐的表現,也可伴有腹瀉(桔梗也有與上述情況類似的副作用)、胃痛,甚至便血、精神困倦、四肢冰涼、血壓下降等,故使用時不宜用量過大;常山的毒副作用較蜀漆則相對會少些。本品只適用于瘀熱(實熱)證。 常山中毒可用半夏、生姜煎水服,也可用黃連、蘇葉煎水服,前者解毒作用強于后者。但不宜用甘草解毒,反可加劇嘔吐。(《中藥處方手冊》)
瓜蒂 瓜蒂有極強的奪取水分(袪濕、排痰)的作用,而且對黏膜的刺激并不大,以其刺激黏膜之力弱而奪取水分之性強,為催吐藥之上乘,催吐時以胃腸有上逆性的蠕動或有這種機轉為應用的指征,還有祛濕熱瘀結以治療黃疸的功效。作用主要是袪除痰、水、食在胃、食道、胸部區域的瘀滯郁結,常有胸膈滿悶痞硬、慍慍欲吐、脈實硬有力之類的使用指征,可用于谷疸、酒疸之類瘀熱(實熱)、濕熱證(實證)的黃疸發黃癥的治療。本品屬于苦寒的催吐、祛痰瘀藥,只適用于郁結有熱的實證、熱證、濕證的治療而不適用于寒證、虛證、干燥證的治療。 常用量3~10克(煎湯)。 瓜蒂有毒,用之量大或不當容易導致毒性及不良反應,甚至死亡(據報道,口服瓜蒂30克以上,可引起中毒和死亡。實驗表明,醋酸鈉、葡萄糖、維生素C對瓜蒂中毒有一定的解救作用),因此,臨床對瓜蒂要慎用并要掌握、控制好使用的分量,不宜大劑量使用,以防中毒。
藜蘆 有涌吐痰涎以袪痰瘀的作用,是一味寒性的袪痰瘀藥,只適用于對實熱證、瘀熱證的治療,其作用與蜀漆(常山)、瓜蒂之類的藥物相似,但毒性更強烈。《中藥處方手冊》說其“涌吐風(指熱證、實證)痰、殺蟲毒。用于痰熱壅塞所致的中風(指現在的腦卒中、突然昏迷昏厥之類不省人事的病證)、喉痹不通、癲癇(也包括驚風、昏癡健忘之類的病癥)、黃疸、久瘧、瀉痢、頭痛(以上主要是內服),牙痛、鼻息肉、疥癬、惡瘡及毒蛇咬傷(以上主要是外用)等;臨床偶作應急之用;有報道治療躁狂癥、精神分裂癥、原發性高血壓、骨折及絲蟲、鉤蟲和血吸蟲病”。 常用量1~3克(入湯劑),研粉內服0.3~0.6克。 本品有劇毒,其治療量與中毒量距離很小,故使用不當或過量易發生中毒,嚴重者可致死亡。因此臨床上建議以蜀漆(常山)、瓜蒂之類的藥物代替會更為安全,而且治療的效果也相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