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淵 太淵。太,大也,極也。淵,深澗也,言穴之形態也。太淵之名乃從類象的角度描述穴位微觀下的形態特征,指肺經水液在此散化為涼性水濕。因本穴位處手內橫紋凹陷處,經水的流行是從地之天部流向地之地部,如經水從山之頂部流入淵之底部,故名太淵。 位置:在腕掌側橫紋橈側,橈動脈搏動處。 局部解剖:有橈動、靜脈。分布著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 主治:咳嗽,氣喘,咳血,咽喉腫痛,胸痛,心悸,腕臂痛。現多用于治療感冒咳嗽支氣管炎百日咳肺結核心絞痛肋間神經痛無脈癥腕關節疼痛及周圍軟組織疾患等。 二、合谷 又名虎口穴,位于手背,第1、2掌骨間中點處。合谷穴具有鎮靜止痛、通經活絡、清熱解表的功效。 位置: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間,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局部解剖:有手背靜脈網。分布著橈神經淺支。 主治:頭痛,頸項痛,目赤腫痛,鼻衄,鼻塞,鼻淵,齒痛,耳聾,面腫,咽喉腫痛,痄腮,牙關緊閉,口眼歪斜,熱病無汗,多汗,腹痛,痢疾,便秘,閉經,滯產,小兒驚風,上肢疼痛,痿痹。現多用于面神經麻痹,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電光性眼炎,近視眼,腮腺炎,扁桃體炎,舌炎,牙齦炎,牙痛,流行性感冒,高血壓,皮膚瘙癢,蕁麻疹等。 三、沖陽 沖,穴內物質運動之狀。陽,陽氣。該穴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經水氣化沖行天部。本穴物質為解溪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因有解溪穴的分流,傳至本穴的經水較為稀少,經水受脾土之熱而大量氣化沖行于天,故名。 位置:在足背最高處,當?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足背動脈搏動處。 局部解剖:有足背動、靜脈及足背靜脈網。分布著腓淺神經的足背內側皮神經,深層為腓深神經。 主治:上齒痛,足背紅腫,口眼歪斜,足痿。現多用于齒齦炎,癲癇,脈管炎等。 四、太白 太白。太,大也。白,肺之色也,氣也。該穴名意指脾經的水濕云氣在此吸熱蒸升,化為肺金之氣。本穴物質為大都穴傳來的天部水濕云氣,至本穴后受長夏熱燥氣化蒸升,在更高的天部層次化為金性之氣,故名太白。大白名意與此穴同,大,通太。 位置:在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第一跖趾關節)后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局部解剖:有足背靜脈網,足底內側動脈及跗內側動脈的分支。分布著隱神經與腓淺神經的分支。 主治:胃痛,腹脹,便秘,痢疾,吐瀉,腸鳴,身重,腳氣。現多用于急、慢性胃炎,急性胃腸炎,神經性嘔吐,消化不良,胃痙攣等。 五、神門 神門穴是手少陰心經脈上的穴位,如果晚上入睡比較慢,尤其是中老年人,比較困難,可以躺在床上,靜靜地兩手交替按揉神門穴。按揉神門穴可以起到寧心安神的作用。在腕橫紋靠近這條肌腱(就是筋:尺側腕屈肌腱),這條肌腱與腕橫紋交叉處,靠大拇指一側,按下去有點酸酸的感覺,這個穴位叫神門穴。 位置:在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 局部解剖:血管、神經分布同靈道。 主治:心痛,心煩,怔忡,驚悸,健忘,不寐,癲狂,癇癥,癡呆,脅痛,掌中熱,目黃。現多用于無脈癥,神經衰弱,心絞痛,癔病,舌骨肌麻痹,產后失血,淋巴腺炎,扁桃體炎等。 六、腕骨 腕骨。腕,穴所在部位為手腕部也。骨,水也。該穴名意指小腸經經氣行在此冷降為地部水液。本穴物質為后溪穴傳來的天部水濕之氣,行至本穴后散熱冷降為地部的水液,故名。 位置:在手掌尺側,當第五掌骨基底與鉤骨之間的凹陷處,赤白肉際。 局部解剖:有腕背側動脈(尺動脈),手背靜脈網。分布著尺神經手背支。 主治:熱病無汗,頭痛,項強,指攣腕痛,黃疸。現多用于口腔炎,糖尿病等。 七、京骨 京骨。京,古指人工筑起的高丘或園形的大谷倉也。骨,水也。該穴名意指膀胱經的濕冷水氣在此聚集。本穴物質為膀胱經吸熱蒸升的水濕之氣,性寒涼,在本穴為聚集之狀,如同儲存谷物的大倉,故名。 位置:在足外側,第五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際處。 局部解剖:血管、神經分布同金門。 主治:頭痛,項強,腰腿痛,癇證。現多用于小兒驚風,神經性頭痛等。 八、太溪 太溪。太,大也。溪,溪流也。太溪名意指腎經水液在此形成較大的溪水。本穴物質為然谷穴傳來的冷降之水,至本穴后,冷降水液形成了較為寬大的淺溪,故名太溪。大溪名意 腎經原穴。原,本源、根源也。本穴輸出的地部經水真正表現出腎經氣血的本源特性,故為腎經原穴。 太溪穴與太溪同。 位置:在足內側,內踝后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局部解剖:前方有脛后動、靜脈。分布著小腿內側皮神經,當脛神經經過處。 主治:咽喉干痛,齒痛,耳聾,耳鳴,頭暈,咳血,氣喘,消渴,月經不調,不寐,遺精,陽痿,小便頻數,腰脊痛。現多用于支氣管哮喘,腎炎,膀胱炎,慢性喉炎,神經衰弱,貧血,下肢癱瘓等。 九、大陵 大陵。大,與小相對,大也。陵,丘陵也、土堆也。該穴名意指隨心包經經水沖涮下行的脾土物質在此堆積。本穴物質為內關穴下傳的經水與脾土的混合物,至本穴后,脾土物質堆積如山,如丘陵一般,故名。 位置:在腕橫紋的中點處,當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局部解剖:有腕掌側動、靜脈網。深層為正中神經本干。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嘔吐,癲狂,癇癥,胸悶,脅痛,驚悸,失眠,煩躁,口臭。 現多用于心動過速,胃炎,扁桃腺炎,精神分裂癥,腕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等。 十、陽池 陽池穴是手少陽三焦經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腕背橫紋中,當指總伸肌腱的尺側緣凹陷處,下為腕背側韌帶,在指伸肌腱(橈側)與小指伸肌腱之間;布有腕背靜脈網、尺動脈腕背支的分支;有尺神經手背支、前臂后皮神經分布。主治五官病證,瘰疬,脅肋痛,上肢痿痹不遂。操作方法為直刺0.3~0.5寸。 位置:在腕背橫紋中,當指伸肌腱的尺側緣凹陷處。 局部解剖:有腕背靜脈網,腕背動脈。分布著尺神經手背支及前臂背側皮神經末支。 主治:肩臂痛,腕痛,瘧疾,耳聾,消渴。現多用于腕關節炎,風濕熱,糖尿病等。 十一、丘墟 丘墟穴,膽經原穴,位于足外踝的前下方,當趾長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丘墟據歷代針灸文獻記載,丘墟穴主治頸項痛、腋下腫、胸脅痛、下肢痿痹、外踝腫痛、瘧疾、疝氣、目赤腫痛、目生翳膜、中風偏癱等。 位置:在足外踝的前下方,當趾長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 局部解剖:有外踝前動脈分支。分布著足背中間皮神經分支及腓淺神經分支。 主治:頸項痛,腋下腫,胸脅痛,嘔吐,噯酸,下肢痿痹,外踝腫痛,瘧疾。現多用于膽囊炎等。 十二、太沖 太沖穴是人體的一個穴位,穴義為肝經的水濕風氣由此向上沖行。其位于足背側,第一、二跖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為人體足厥陰肝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有關太沖穴的治病療法有增強性能力的指壓法等。 位置:在足背側,當第一跖骨間隙的后方凹陷處。 局部解剖:有足背靜脈網,第一跖骨背動脈。分布著腓深神經的分支。 主治:頭痛,眩暈,失眠,目赤腫痛,郁證,小兒驚風,口喎,脅痛,崩漏,疝氣,小便不利,癇證,內踝前緣痛。現多用于高血壓,尿路感染,乳腺炎,精神分裂癥等。 |
|
來自: abc珍珍 > 《文件夾11醫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