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寫微號 - 閱讀 寫作 教育 文藝 有思想 有溫度 有價值 有方法 投稿郵箱 - zxsduxie@163.com 輪椅上的那個年輕人,起身走了——紀念史鐵生王開嶺 北京的園子里,地壇是我頗覺乏味的一個地方,水泥磚太滿,草木受欺,一個有想象力的人進去會難受。尤其盛夏,像抽干了水的池子,讓人焦灼。 即便如此,在我心里,仍是器重它的。地壇,是個重量級的精神名詞,因為一個人和一篇散文。 無論作品或生涯、肉體或精神,史鐵生都是和“死亡”、“意義”、“歸宿”深深打交道的那類人,也是最親近靈魂真相和永恒元素的那類人,我稱之為“生命修士”。 疾病,在常人身上是純苦的累贅,在他那兒,卻成了哲學,成了修行,成了生命最普通的行李。他讓你發現:原來,肉體可以居住在精神里,世界可以折疊成一副輪椅。 “職業是生病,業余在寫作?!彼Φ们缋?,像秋天。 一個以告別的方式生活的人,一個倒著向前走的人。 他的從容、鎮靜、平淡,他健康無比的神色,讓你醒悟:焦慮、驚懼、凄愁、急迫、怨憤——是多大的荒謬與失誤。不應該,也沒理由。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他說中了。他注解了自己。 2010年最后一天,上午醒來,我的手機短信最多的,不是“新年快樂”,而是:史鐵生走了。 “時間不早了,可我一刻也不想離開你;一刻也不想離開你,可時間畢竟是不早了?!?nbsp; 他趕上了新年,趕在了宇宙新舊交替之際,愈發像個儀式。 我并不悲傷,甚至不覺得是個噩耗。它更像個消息,一個由他本人發布的通知。 新年鐘聲響了,在稀疏的報道中,我知道了些最后的情景—— 清晨3點46分,他因腦溢血在北京宣武醫院去世。6時許,按其遺愿,肝臟被移植給天津一位病人。上午,在該院腦外科的交班會上,一位教授向同事深情地說:“從昨天夜里到今天凌晨,有位偉大的中國作家,從我們這里走了。他,用自己充滿磨難的一生,實踐了生前的兩條諾言:呼吸時要有尊嚴地活著;臨走時,他又毫不吝惜地將身體的一部分傳遞給了別人。我自己、我們全科、我們全院、我們全國的腦外科大夫,都要向他——史鐵生先生致以 那個輪椅上的人,起身走了,幾乎帶著微笑。 按他的說法,這不是突然,是準時,是如期。 那一天,世上的喜悅并未減少。那一天,會有很多嬰兒來到世間,很多新的人生正徐徐展開,像蝴蝶試驗它們的翅膀。 多年后,在中學課本里,這群長大的孩子會邂逅一篇叫《我與地壇》的散文,會像那輪椅上的年輕人一樣,思考青春、夢想、活著的意義…… 那是所有人都會遇到的考題。所有答卷中,有一份完美的卷子,那個考生,叫史鐵生。 如今,我可以正式地懷念他、毫不吝嗇地贊美他了。 他屬于那種人—— 他們以自己的生活、創造、姿態和穿越歲月時的神情,給時代繪制肖像、給人類精神添加著美、尊嚴和榮譽。 正因空氣中有其體溫,樹木上有其指紋,這世界才不荒涼,街道才不冰冷,人群才不丑陋。他們不會讓天變藍,卻讓大家對天空保持積極的想象。他們不能搬開大地 無論遭遇什么,只要一想到人群中還有他們,大家一起走,一起唱,一起看花開花落、云舒云卷,一起承擔每個晴朗或昏暗的日子……我們即會堅稱這世界很美好、這人生值得過。無論個體命運多么黯淡,只要到這是個曾經來過孔子、蘇格拉底、李白、普希金、莫扎特、貝多芬、安徒生、莎士比亞、羅曼.羅蘭、豐子愷、阿赫瑪托娃、德蘭修女、幾米漫畫、《丁丁歷險記》的世界,這是留有其遺產和故居的世界,我們即會情不自禁地微笑,對生活做出肯定性的投票。 與之為伍,共沐風雨或隔代相望,這是我們熱愛生活的重要依據,也是幸福感的來源之一。 史鐵生即為其中一員,他是他們中的一員。 往日,我們若無其事地分享他,習以為常,直到他走了,才倏然一驚:他多么重要!多么值得感謝! 【閱讀思考】 1.作者為什么把史鐵生的去世稱作是“起身走了”? 2. 結合全文內容,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疾病,在常人身上是純苦的累贅,在他那兒,卻成了哲學,成了修行,成了生命最普通的行李。他讓你發現:原來,肉體可以居住在精神里,世界可以折疊成一副輪椅。 3. 請從兩個方面說說這一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4分) 4.作者覺得史鐵生是“多么重要,多么值得感謝”。請結合文意談談怎樣讓自己的人生更有價值?(6分) 【參考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