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圖”是古代儒家關于《周易》掛形來源的傳說,“洛書”是《尚書·洪范》中“九疇”創(chuàng)作過程的傳說。“河圖洛書”可以稱得上是八卦、陰陽術(shù)數(shù)的起源,對后世影響很大。 相傳,在華夏民族始祖伏羲氏之時,在黃河中突然出現(xiàn)龍馬,所謂龍馬就是傳說中龍頭馬身的神獸,背上的旋毛猶如星點,稱作龍圖。伏羲得此圖而演繹成八卦。河圖是伏羲時所傳,而洛書卻是大禹治水之時,在洛水中曾出現(xiàn)一頭神龜,其背上的紋路猶如文字。大禹依照洛書而寫成了《尚書·洪范》中的“九疇”,這其實是天帝賜給禹的治理天下的九大類方法,包括有五行、六極等內(nèi)容。禹因此也將天下治理的井井有條。 伏羲 由于河圖、洛書的傳說如出一轍,因此人們時常將二者相提并論。早在《周易·系辭上》就有“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的記載。后來,河圖洛書被視為帝王圣者受命之祥瑞,也因此有人刻意偽造河圖、洛書迎合圣意,以求富貴。而封建帝王也樂于借此標榜自己治國有道,賢明有為。 河圖 洛書 有人認為河圖洛書是古人對宇宙自然的探索時,從神秘感覺和思想出發(fā)的想象,是中華文化之始。但自清代開始,有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如清代大家黃宗羲就認為它們是上古時期的圖經(jīng)和地理志。另外,也有后人認為它們可能就是氣象圖或方位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