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千巨萬 現在是十二月,還有半年就高考,對高三學生來說,這篇文章有點來不及了,但按照我寫的方法去做,半年也還可以提升不少分;高二學生看也很好,要明白,未來離你沒有那么遠。一年半的努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你的命運。非常非常劃算的。 我很少提到我大學上的是北大,因為我一旦考上之后,就犯了之前每次大型考試都有的毛病,誤以為時間很長很長,可以玩好久,結果我在北大荒廢了好幾年的學業,白白浪費了這么好的學習資源(現在我知道,這其實也是一種窮人思維)。 我心里覺得自己不算是合格的北大學生。所以很慚愧,平時很不愿意提起的。 但談到我如何考上大學,倒也有一些具體的方法論可以供大家參考。我勇敢地抵制住內心的羞愧,寫出來和大家分享!讀完這篇文章,并不一定能考上北大,但提升分數是沒問題的。 我在復讀之前,成績很差,說是學渣也不為過,高一時還常排名倒數——我并不想太強調這一點,免得讓人誤以為高一高二不努力沒問題,高三再追也來得及——如果是為了考大學的話,來不及的! 我是文科生,我那一年高考,只要求考語文、英語、數學、歷史、政治五科。我的語文成績很好;英語數學都不好;歷史和政治也談不上好,好在這兩科比起英語數學容易一些,只要輔以大量背誦和做練習題就能有效提升成績。 我復讀那一年,有個一起復讀的好朋友,給了我一本書,說這書非常好。書名我已經不記得了,內容是一個復讀生考上重點大學的經驗之談。 這本書提供了一整套思路,最后還附有完整的時間表。書的封面超級丑,屬于放在我面前一百次我也不會買的書。幸虧它通過好朋友流傳到了我手里——好朋友既可以陪伴你,也可以幫助你祛除偏見。 書這種事物真是奇怪,會出現在各種決定人物命運的關鍵時刻。這本書對于我的意義,大概就像《1000個賺到1000美元的方法》對于11歲的巴菲特的意義一樣吧。 我在它的提示下,結合我自己的實際情況,做了一整套分數提升計劃,并嚴格按照時間表執行。 ? |定目標 立志要趁早,而且要高遠。 從高一時就要明確你想上的大學。了解那個大學的各種情況,歷史沿革、知名校友;看相關的新聞、去大學網站瀏覽;看校園風光照片、看校友回憶錄,想象自己在那個大學里學習的場景。 搜集所有想去大學的信息,以此來激勵自己,甚至可以購買一兩件紀念品。 ? |評估自己和目標之間的差距 查看目標學校往年的分數線。評估自己現在每科成績的分數,看看每科具體還有多少分的提升空間。 例如百分制的話,平常數學成績將將及格,為了考到目標校,需要數學成績達到95分,這顯然是不現實的。但是提升到80分,是有可能的。 那么數學的提升空間就是20分,需要確保到高考前,能拿到這20分。數學這里欠下的15分提升空間,要通過其他擅長的學科來補足。 要具體地分析自己的每一科試卷,看看自己在哪種題型丟分,評估每一種類型的題能提升的空間。 明確定下每一科的提分值,寫下來,然后想辦法做到。每一次模擬考試都是在檢驗你的策略和實施效果。 例如有些英語題,只需要熟背單詞就可以搞定,那就去老老實實背單詞;有些需要背課文,那就老老實實背課文。屬于你的每一分都要拿到。 ? |找到提升空間,和學習策略 我的語文成績非常好,基本上不太需要花時間在語文上。其他幾乎每科都需要提升。 數學是我學得最差的學科,150分的卷面,兩個小時的考試時間,我每次都做不完題,會剩下四五道大題來不及做。但并非沒有提升空間。 我為數學定下的策略是,因為我無論怎么努力也不可能考到150分,所以數學不追求高分,只需保證數學分數不拖我總分的后腿即可,這樣只要維持在110分就可以。 當年的數學卷子,若是能確保前面的選擇題和填空題不出錯或只丟5~6分,基本上就可以拿到70~80分;再加上后面幾道大題中(記得好像是6-8道大題),我能做對其中的一半,就能拿到110~120分了。 因此,我的方法是:專門練習做選擇題、填空題;大題選其中最簡單的幾道類型題來做,其他的看都不看。 我買了一本選擇題題集,一本填空題題集。每天按計劃做題,全部都做完了。到后來,每次考試,我基本可以做到選擇題全對、填空題全對了。 我不必做完卷子。我用兩個小時,只做120分的題,而不是做150分的題,這樣我的時間就非常充裕了,我有足夠的時間耐心驗算,確保我會做的題全部或基本上都是對的。 對你的每一科成績都要仔細分析,定下適合你的提分策略。 再強調一遍:屬于你的每一分都要拿到。 ? |重視課本和課本習題,錯題反復溫習 課本內容很重要。我買了從高一到高三的全套新課本。定下了重新學習計劃。 數學課本上的每一道例題、習題、課后復習題我全部都做一遍。其他科目的課本我也全部重讀,課本題目重做一遍。要求背誦的全部背下來。 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重新鞏固一遍基礎,同時課本習題相對簡單,能重建你對學科的信心。 課本之外,我考過的所有考試,包括工作后的職業資格考試,真題都非常重要。刷題也是有效的。能找到的歷次考試真題都要做一遍,錯題反復溫習。 對你比較薄弱又打算提高分數的題型,要使勁刷題。可以專門買一本全是這種題型的書來做。 ? |在學習上對自己不要有刻板印象 以前,有個小孩還有一個月高考,高考前問我:我怎么提升成績?我最討厭背歷史,我就是背不下來,還有可能提升成績嗎? 不背沒有任何可能提升成績。 因為討厭背誦,而放棄一門只要付出時間和努力就可以提升成績的學科是非常愚蠢的。 同樣地,覺得自己數學很差、完全沒有學數學的天分而放棄數學,也是非常愚蠢的。 數學并非都是難題。總有些題是你可以做得出來的。還有些題看似很難,其實只要背誦公式、套用公式就能解決。我曾經覺得很難的三角函數題,到后面輕輕松松就可以做出來。 不要覺得自己做不到就放棄。我還一直覺得自己體育超級差,上大學之后,體育倒是總有90多分…… ? |如何定計劃 定計劃非常重要。而且定下來之后要嚴格執行。 第1步:確定每科時間分配比例 確定了每一科的提升空間和提升分數之后,就可以分配每科投入時間、精力的比例。 擅長的科目投入比例小;需要背誦、需要重點提升的科目,投入比例相對較大。 以我當年的分配比例為例:我的語文好,只分配5%的時間;英語和數學各27.5%的時間;歷史政治各20%的時間。 第2步:學習任務細化 經過前面的分析和策略制定,你的學習任務就可以細化了,把它們列出來,會是類似這樣的任務: 歷史:一年要把所有高中歷史書背三遍,第一遍看課本;第二遍結合真題 考試大綱背誦重點篇目;第三遍課本倒背如流 刷題…… 數學:第一輪重新看一遍高中課本,做完課本上全部習題;第二輪做強化練習,做完整本選擇題集、填空題集;第三輪刷題…… 英語:第一輪背下所有要求背誦的課文 單詞;聽力每天練習30分鐘;完形填空需要強化練習,做專門的完形填空練習冊…… 第3步:安排每一天的空閑時間 在保證身體健康、睡眠時間充足的前提下,在紙上列出每一天可以用來學習的空閑時間。 所有時間都要列,而且要盡量最大化。每天至少保證3~5個1小時以上的大時間段。 例如: 早上7點到校,7:40上課,這樣的話有40分鐘課前學習時間; 中午吃完午飯,12:30到下午1:00上課,有30分鐘; 晚上有3個小時的話,可以分成三個1小時的學習時間; 睡覺前還有30~40分鐘…… 每一段時間都要安排到。更長的時間用于弱科加強、系統地復習;短的時間用來安排刷題、溫習錯題、看提綱等等。 每個科目,每天都要有時間段安排。 第4步:列計劃,并按周檢驗學習效果 先列出年計劃:每科成績要提升多少,以及在第2步細分的學習任務,都可以列在年計劃里; 再倒推列出月計劃:這個月看完第一遍歷史書;選擇題集做到第四章;階段考試達到XX分,XX題型保證不再扣分等等; 再列出周計劃:周計劃要有總結和回顧,每周檢驗學習任務是否完成,學習效果是否達到,沒有達到的下周補足。彼得·德魯克也是這樣做的; 最后列出日計劃:每天的空閑時間全部排滿。 我會建議一次性至少列出一個月的日計劃,甚至利用假期列出一季度、半年或一年的日計劃也可以的。每天可以有微調。 假設每天有8個空閑時間段,列出的日計劃表大概如下: 第一周 周一:1.英語;2.數學;3.歷史;4.政治;5.語文;6.英語;7.數學;8.歷史 周二:1.英語;2.語文;3.數學;4.歷史;5.政治;6.數學;7.英語;8.歷史 …… 這個表看似死板,其實非常有用。 我當年看的那本書后面的附錄,占全書三分之一的篇幅,都是這樣每天列出的計劃表。文科理科分開列,只列1小時的大時間段,一年的計劃全部列死給你,你可以針對它的時間表微調。 這個表看似很坑爹、出版商為了湊頁數無所不用其極只想著賺錢、說再多有什么用都是早就知道的大道理、真按照這表來做就能上大學鬼才信…… 但其實不是的,它非常有價值,是幫助完全沒有時間管理意識的高中生建立起嚴格按照時間表執行的習慣。 有目標、有計劃地學習,并嚴格按照時間表執行。哪怕只有半年,也能提升分數;應對工作后的職業資格考試,這種方法也很有效。 沒有不勤奮,又能考上好大學的方法。讀書很辛苦,但是相比它帶來的收益,還是非常值得的。看完我的文章,也不要誤以為只要認真學習一年就可以考上北大……不可能的,但至少可以離目標近一點。 讀得太辛苦的時候,就想象一下你上大學的樣子。要參加的社團,要做的事,會遇到的來自不同地方的新同學,會去新的城市,遇到新的人和新的機會…… 屬于你自己的未來就在半年后、一年后展開。你要加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