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明朝皇帝是歷朝歷代所有皇帝里最舒適的,內閣制度與“君主立憲制度”何其類似?但是明朝皇帝還有一個特權,那就是無論何時,皇帝都擁有至高的皇權。
縱觀明朝歷史,除了朱元璋和朱棣這兩位雄才偉略的皇帝外,越是兢兢業業的勤奮皇帝,國家治理的反而越糟糕,越是懶惰,甚至幾十年都不上朝,國家反而穩定。
這里要說的就是明神宗朱翊鈞,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載垕第三子,也就是后來所說的萬歷皇帝了。朱翊鈞10歲的時候就登基稱帝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朱翊鈞運氣也是好,他的父親明穆宗算是一個明君,留給他的輔政大臣有高拱、張居正、高儀,尊李皇后為太后;原本高拱是明穆宗指定的第一輔佐大臣,但是奈何高拱卻得罪了司禮監太監馮保。
要知道司禮監太監馮保與張居正是戰略同盟關系,加上李太后也是支持馮保的,于是在馮保、李太后和張居正三人的共同利益訴求下,高拱被勒令致仕,后卒于家中。
于是在萬歷初年的政治鐵三角形成,那就是司禮監太監馮保、李太后和內閣首輔張居正;雖然這三人在私德上都有不同的缺陷,但人無完人是吧,不可能要求每個人都如同圣人一般,這三人于公上,都是通力合作的。
當時明神宗朱翊鈞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張居正在任內閣首輔十年中,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財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條鞭法”,總括賦、役,皆以銀繳,'太倉粟可支十年,周寺積金, 至四百余萬'。
軍事上任用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鎮北邊,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亂。吏治上實行綜核名實,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級官吏,“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體為之肅然。
而馮保在萬歷皇帝時期,歷任司禮秉筆太監和司禮監掌印太監。穆宗駕崩時成為顧命大臣。掌權后支持張居正推行的“一條鞭”法,使大明政權一度出現復蘇局面。
李太后管教明神宗相當嚴格。明神宗有時不愿讀書,李太后便馬上將他召來,讓他長時間罰跪。每次明神宗在經筵聽儒臣講授完畢,李太后總是讓明神宗在她面前模仿講臣復述所講內容。萬歷初年的政務,雖委任張居正,但綜核名實,國家近于富強,李太后之功居多。
正是因為這三人的“鐵三角”聯盟,才有了后來的“萬歷中興”,萬歷朝的前十年,在幼年朱翊鈞的支持下,張居正在政治上、經濟上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政府面貌煥然一新,經濟狀況也大為改善。
但是在萬歷十年,一代名臣張居正病逝,朱翊鈞從此開始親政。朱翊鈞親政后,主持了著名的“萬歷三大征”。先后在明王朝西北、西南邊疆和朝鮮展開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后世有說明軍雖均獲勝,但軍費消耗甚鉅。而三大征實際軍費則由內帑和太倉庫銀足額撥發,三大征結束后,內帑和太倉庫仍有存銀。
在張居正死后不久,馮保也因為早年被萬歷皇帝所記恨,而被放逐到南京,后因病而死,家產亦被抄收。至于李太后,更是在萬歷皇帝親政后,就不在理朝堂之事;后來唯一一次出現,就是在萬歷皇帝因為立太子之事,導致發生了“國本之爭”,李太后才不得不出來斥責萬歷皇帝,結束了這場兒戲般的“國本之爭”。
萬歷中期后雖然不上朝,但是不上朝之后并沒有宦官之亂,也沒有外戚干政,也沒有嚴嵩這樣的奸臣,朝內黨爭也有所控制,萬歷對于日軍攻打朝鮮、女真入侵和梃擊案都有反應,表示雖然忽略一般朝政,還是關心國家大事,并透過一定的方式控制朝局。
這就是明朝內閣制度的先進性,甚至可以說,如果按照萬歷皇帝的方式繼續下去,明朝能自然而然的過渡到“君主立憲制”;實在是可惜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