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作者 | 陳山水 先簡單介紹下張錫純先生: 前有張仲景后有張錫純,中國近代醫學第一人。 張錫純(1860~1933),中國近代杰出的中醫臨床家、思想家、教育家,其所著《醫學衷中參西錄》成為繼《傷寒論》以來最受醫者歡迎的中醫經典著作之一,被稱為“醫學中第一可法之書”。 《中國中醫藥報》專門對大約百位中國當代名老中醫,做了大型調查,所調查的這些當代名醫中,“最喜歡的中醫藥學家”選擇最多的是張仲景、張錫純;而“最喜讀的中醫藥著作”選擇最多的是《傷寒雜病論》、《醫學衷中參西錄》。 《醫學衷中參西錄》:“故一切補助氣分之藥,皆不能有益于元氣。”“至于欲補助元氣于平時,當于靜坐之時,還虛凝神。”“今乃知此即心腎之功,亦即呼氣為補之功。” 張氏認為一切藥無法補充元氣,可通過靜坐補充元氣。靜坐理論有很多,張氏認為結合呼氣的靜坐才能有效補充元氣,同時也印證了真氣運行法強調呼氣的醫學科學性。李少波老師創編的真氣運行法對呼氣的認識和實踐則更加深入了,詳參《真氣運行學》第四章呼吸運動。 通常可以說元氣就是腎氣,在這里可能需要繼續細分,腎精所化之氣稱為腎氣,兩腎也藏有先天元氣,兩者不同。人參等補腎補的是腎精腎氣,先天元氣食物藥物補不了。或者也許指腎臟存儲及轉化元氣,元氣多少是固定的,人參等強化腎臟器官本身,元氣轉化率就提高了。 “人之元神在心(元神藏于腦而出于心),人之元氣在腎。欲心腎相交者,須于有意無意之間,運心中元神隨呼吸之氣息息下降,與腎中元氣會合。然從前道家書皆謂“呼升吸降”,獨明伍沖虛謂“吸升呼降,方合有意無意之奧旨”。善哉此論,誠千古未發之秘也。愚未睹此論時,嘗默自體驗,亦是如此,忽睹此論,欣喜異常,益信愚所體驗者,誠不誤也。蓋心中元神,若必隨吸氣下降,則拘于跡象,久之氣分必覺不順。惟呼氣外出之時,心中元神默默收斂,內氣下降,與腎中元氣會合渾融,不便隨呼氣外出,則息息歸根。存之又存,而性命之根蒂自固也。” 此處所描繪的與真氣運行法第一步呼氣注意心窩部、第二步意息相隨丹田趨、第三步調息凝神守丹田,強調呼氣時意念趨向丹田操作實為同理,有效的印證了真氣運行法的理論及實效。 “ 元神藏于腦而出于心 ”另解:用心臟發出非腦念頭的意識操作與用腦思維發出意識操作效率是不同的,能體會到其中不同將是個修行的質地飛躍,涉及所謂元神和識神的不同運作。 “蓋心中元神,必隨吸氣下降,則拘于跡象,久之氣分必覺不順。” 吸氣時元神微意必然隨之下降不必專門有意去操作,如有意操作則可能過于刻意,反而會感覺呼吸不順暢。真氣運行法強調吸氣不用管、任其自然,兩者所說完全一致。但應注意吸氣任其自然并不是指吸氣時可任大腦東想西想。 “夫靜坐之功,當凝神入氣穴,人之所共知也。然所謂神者,實有元神、識神之別。元神者藏于腦,無思無慮,自然虛靈也。識神者發于心,有思有慮,靈而不虛也。靜坐者,當其凝神入氣穴時,宜用腦中之元神,不宜用心中之識神。益用識神則工夫落于后天,不能返虛入渾,實有著跡象之弊。” 與真氣運行法第三步調息凝神守丹田、第五步元神蓄力育生機,強調元神的作用說法也一致。基本都是有意識識神的操作,不懂初期直接元神操作。在長期的識神操作過程中也有好的效果,在這個過程中只有極少數人進入元神操作。 但靜坐要想達到高效當以元神主導操作為宗旨。這里說的元神識神運用理論有可能正好和上文相反,我們都知道我們思考用的是腦是識神,感應的用的才是內心是元神。 “后見道家書,有默運心火下行,可溫補下焦之語。效而行之,氣機初似不順。乃于呼氣之際,精心體驗,知每當呼氣外出之時,則腎必上升,心必下降。于斯隨其下降之機,而稍微注意,俾其心腎互相交感,行之數日,即覺”丹田”生暖,無用再服硫磺矣! 后讀《內經 四氣調神篇》,至“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數語,益恍然悟會。乃知所謂“若伏若匿”者,即引心火下行也;所謂“若有私意”者,是既引心火下行,復俾心腎之氣互相交感,而有欣欣之意也。道家“會和嬰兒姹女”之法,即從此語悟出;所謂“若己有得”者,”丹田”真陽積久,元氣壯旺活潑,守臍不去,此實為己之所得,而永久不散失者也。因悟得《內經》此節真旨,遂專心遵行,今年已七十有三矣!膂力精神毫不衰老,即嚴冬之時食涼物、坐涼處,亦毫無顧及,是哲學誠可濟醫藥之窮也。哲學又何至累醫學哉? ” 文中的“默運”等意念操作與真氣運行法強調的“有意無意”“若有若無”“似守非守”“勿忘勿助”等操作原則也是完全一致。 “氣海之元陽充實旁溢,督脈必有驟開之一日。此時周身如醉,神情如癡,統體舒暢,愉快莫可言喻,道家所謂藥產者是也。從此功夫純粹,藥產屢見,又可以督脈以通任脈。蓋通督脈可愈身后之病;通任脈可愈身前之病,督任皆通,元氣流行,法輪常轉,精神健旺,至此可以長生矣。” 和真氣運行法一樣,強調貫通任督脈的重要性。 總結,張錫純靜坐論和真氣運行法都以中醫為理論基礎,共同點較多。當然有些操作細節也有不同之處。無論什么靜坐方法,高低不重要,關鍵還是看適合不適合。 圖片發自簡書App 操作細節深入 1、識神也就是主觀有意識隨呼氣時注意力下沉至丹田。2、有意識并想象著有真氣下沉至丹田,注意力自然一起下沉。3、下意識非有意的注意力隨呼氣移動至丹田,初學此操作較困難。4、非想象的,有氣感下沉時,可隨氣感注意力移動至丹田。5....... 這幾種操作可能都屬于識神操作,元神操作另議。第2種有想象成分,不太適合極少數人。主觀控制真氣也不適合部分情況。注意力'下沉''移動'時同時配合一定的內斂收聚意識。 如更深化操作細節會涉及到吸氣時以及呼和吸之間停頓時的細節意念操作,本文就不細化了,大致自然就可。 重點的重點是關于識神與元神的意識操作區別,初學如明白一些細節意識操作就可能掌握。 圖片發自簡書App 文章及圖片均屬原創,歡迎轉載,請勿增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