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北方,以古代建筑為特色的旅游景點中,山西的平遙可算是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 平遙是一座漢民族傳統規劃思想和建筑風格建設起來的城市,它不僅代表了中國明清時期的建筑形式,施工方法和用材標準,也反映了中國古代漢民族、中原地域的藝術進步和美學成就。是研究中國明清時期的社會形態、經濟結構、軍事防御、宗教信仰、傳統思想、倫理道德、人類居住形式的典型代表。 多年來我總在想:陜西關中是孕育中華文明的搖籃之一,歷史悠久,文化脈源豐富,在陜西關中也應該有像山西平遙式的明清建筑。可人們只是知道,在陜西韓城黨家村有一個明清建筑村落,就連不少人都推崇的陜西“韓城老城”,我覺得明清味也不是很足。 究其原由,除了年久失修外,對文物的保護觀念太差。陜西關中歷史悠久,歷史、民俗文物太多,熟視無睹,城市、農村現代化建設一味拆“舊”建“新”。四十幾年前,我在西安居住的院子,是一座很不錯的明清四合院。可四十年后,我從新疆退休回到西安,街道寬了,高樓起來了,四合院沒有了。雖然也建了不少“仿古一條街”,可那全“仿”的不倫不類。 現在為什么又要“仿”呢?因為失去了“舊”,才知道“舊”的珍貴! 明清時期的關中是什么樣?明清時期關中的建筑是什么樣?到那里能找到關中的歷史足跡?用什么給子孫后代展示足以證明我們先人輝煌歷史的實景實物呢? 可喜的是,回到西安后,聽說有一個叫“王石頭”的人。20年間,投資數億元,搶救性地收藏和保護民居、石雕、磚雕、木雕、字畫、生產工具、生活用品等關中民間文物。 過了幾年,又聽說南五臺山下有座“神秘城堡”。一打聽,就是“王石頭”用那些民間文物組建的“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 “王石頭”者王勇超,傳統民俗文化搶救保護第一人。二十多年來,他四處搶救瀕臨滅絕的民間文化遺產,硬是走遍陜西渭北的各個村落,將農民建廁所、修豬圈、甚至是鋪路用的古代拴馬樁、飲馬槽等民間藝術品一件件地購回。他收藏的這些東西,用3列掛25節車廂的火車都拉不完。而且收藏范圍涵蓋石雕、木雕、磚雕和民俗禮儀、宗教、軍事、交通、生產、生活等用品實物3.2萬多件套,僅拴馬樁就有8200根,號稱“地上兵馬俑”。更重要的是王勇超還收藏古民居,目前古民居已買下40座院落、300多棟、上千間房屋。 我懷著對這位關心歷史,關注關中,為保護關中古民居傾情付出的熱心人的欽佩之情,兩次前往他的“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第一次,進門老天就下起不大不小的雨,我在時大時小的雨中轉了兩個小時,令人震憾,感受頗深,可拍攝的片子效果就很差了。但雨中的片子有另一種情趣,后面我會發上來。 “五一”第二次去,又仔細地觀看了一遍,驚愕、感嘆、矚目、贊賞,激動之情難于言表。在“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里, 一磚一瓦都講述著原汁原味的關中歷史,解答了我的上述疑慮,也使我的心理得到些許平衡。 目前,“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對外開放的只是古代民居一條街。它是將散落在關中各地的、具有保護價值的100多所典型民居整體收購,移建到此,實施異地保護并開發利用。這些民居建筑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不僅具有研究價值,其中數量眾多、工藝精湛的木雕、磚雕、石雕等還具有極高的審美和觀賞價值。
博物院大門
大門內兩側,列隊歡迎的是高高低低的,人物頭像造型各異的拴馬樁,就像“兵馬俑”跨過時空,站在門口微笑著歡迎遠道而來的賓客。
恢宏的石門上精細的花紋、“地通乾元”四個雕刻的大字喚醒那些離我們很遠又很近的歷史記憶。
跨過古老的石門,人們進入一個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
一條街道,十幾座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四合院闖入視線,整個街道講述著一段關中往事,每院古居藏著一段家族的歷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