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樓蘭古城一樣令人著迷的 環繞塔里木盆地的36座古城遺址 塔里木盆地這個奇特的地域,因居亞洲大陸中心,干燥少雨,是我國最大的封閉性內陸盆地,盆地中心是世界第二、中國第一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塔里木盆地因其四緣的高山形成了許多條冰雪融化和山地降水的河流,河流的中下游就形成了水草、林木茂盛的綠洲,綠洲上生活著千百年來世居的各民族。然而,這些綠洲在2000多年前是緊靠沙漠的,并不像現在這樣從沙漠深處向盆地邊緣退縮。比如,過去的和田河是和田通往阿克蘇最便捷的通道,但現在,卻只能去探險、去考古了。 在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邊緣,古代絲綢之路上生存過眾多的綠洲城邦國家,這些國家以一片綠洲為依托,構成了西域三十六國的極大部分。 塔里木盆地是中國最大的盆地 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部。西起帕米爾高原東麓,東到羅布泊洼地,北至天山山脈南麓,南至昆侖山脈北麓,大致在北緯37°~42°的暖溫帶范圍內。盆地東西長1400千米,南北寬約550千米。面積約53萬平方千米, 大體呈菱形 。 四周高山海拔4000~6000米 ,盆地中部海拔800~1300米,地勢由南向北緩斜并由西向東稍傾。邊界受東西向和北西向深大斷裂控制,成為不規則的菱形,并在東部以70千米寬的通道與河西走廊相接。 塔里木盆地蘊藏的油氣資源,約占我國西部油氣資源的50%。科學家認為,塔里木盆地是經過漫長地質歷史演化形成的,地質條件極為復雜,還有許多未知的領域有待探索,比如油氣資源的探明率尚不到6%,至今還未找到與盆地相稱的大油田。 塔里木盆地居亞洲大陸中心,氣候干燥,雨量特少,如若羌1957年全年降水量3.9毫米,民豐安迪爾1966年降水量5.0毫米,蒸發量卻很大,若羌達2952毫米,故以風力作用為主,風速常在5米/秒以上,石蘑菇和風城地貌發育。 塔里木盆地是大型封閉性山間盆地。天山、昆侖山阻隔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暖濕氣流的進入,降水量小,氣候變化大。夏季炎熱少雨,光腳不能在沙漠中站立一分鐘,因為沙面溫度高達70℃~80℃。冬季氣候又變得異常的寒冷,氣溫經常在-20~-25℃,最低氣溫可達-50℃。春季多風,平均每月大風4~5次,狂風怒吼,飛沙走石,聲音凄厲可怕。塔里木盆地降水量北部一般在50mm~70mm,南部一般在15mm~30mm,降水稀少,蒸發強烈,空氣十分干燥,風沙危害始終威脅著盆地周邊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中國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就位于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西部盛行西北風,使沙丘向東南方向移動,沙漠東部盛行東北風,使沙丘向西南方向移動,塔克拉瑪干流動沙丘總的移動方向是自北向南。故塔克拉瑪干沙漠不斷向南擴張,向著昆侖山麓推進。2000多年來沙丘平均向南移動了100千米左右,使絲綢之路南道的絕大部分的古城被風沙湮沒。 地形地貌及自然景色分成4個環狀: ①盆地邊緣礫石帶棗山足戈壁灘,是由古代暴流洪積扇群組成,微向盆地中心傾斜,坡度一般6°~8°,寬度10~30千米,厚度千米以上,表面由2~3米厚礫層組成,水均滲入地下,地面草木不生。 ②盆地邊緣綠洲帶,河流出山之后,坡度突降,水流分散,沙泥沉積,形成扇狀平原,現有疏勒、莎車、阿克蘇、和田和庫車等大小綠洲100多個。綠洲灌溉農業發達,盛產小麥、玉米、水稻和棉花等,河道遷移,綠洲也會遷移。 ③盆地中部沙漠帶,即塔克拉瑪干沙漠,面積32.4萬平方千米,占中國沙漠面積的47%,為世界上第二大沙漠。主要是流動沙丘,占85%,沙丘高大 ,多50米以上,成沙較老的可達250米,呈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鏈,復合型沙山、長條狀沙丘、金字塔形沙丘等形態。 ④盆地東部的羅布泊湖盆區,大部由鹽殼組成,范圍曾有多次變動,多風蝕雅丹地形。塔里木河基本匯集了盆地的全部大河,全長2000千米,為中國最長的內陸河。河流沖積平原土地資源豐富,胡楊林和灰楊林分布面積廣,對防御風沙、調節氣候、供應木材有重要作用。 塔里木盆地的戈壁 塔里木盆地和準噶爾盆地是新疆天山南北一對“孿生兄弟”。因為兩盆地分布于昆侖山、天山、阿爾泰山之間,故有“三山夾兩盆”之說。早在五億年前,新疆大部分地區是汪洋大海,只有塔里木和準噶爾兩塊陸臺高踞于波濤洶涌的海面上。大約距今兩三億年前,強烈的地殼運動,使深陷的海底隆起,成為雄偉的昆侖、阿爾泰山。這樣,塔里木和準噶爾便成了眾山環抱的兩個盆地,并為天山所分割。因此常用“天山南北”來稱謂新疆。 塔里木盆地的水系不能外流,為全封閉性內陸盆地。盆地周圍分布著綠洲,中間是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塔里木河是全國最長的內陸河,環繞盆地西、北半圈。河畔是胡楊林,形成著名的綠色走廊。 塔里木盆地作為古絲綢之路南道,歷史上這里曾是中西文化交融薈萃之地?!八锬九璧厥鞘澜缥幕膿u籃,找到這把鑰匙,世界文化大門便打開了”———美國人類學家的斷言并不夸張。歷史的變遷,留下了許多難解之謎,更增添了塔里木的神奇色彩。盆地中有被黃沙淹沒的古城,如樓蘭古城、尼雅古城,它們是當今中外考古學者研究歷史的重要依據,也是沙漠探險旅游的好去處。 1、樓蘭遺址 樓蘭位于羅布泊西北部,是古代早期絲綢之路上的分叉點,向北可通車師都城交河(今吐魯番交河古城)、高昌(今吐魯番高昌古城);向西北可通焉耆(今焉耆回族自治縣一帶)、龜茲(今庫車);向東南可通伊循(今若羌縣米蘭鎮、兵團36團旁的米蘭古城)、鄯善(今若羌縣)等國。 “樓蘭”二字,最早見諸于文字是公元前2世紀司馬遷的《史記.匈奴列傳》。公元前176年,匈奴冒頓單于遺漢文帝書稱:“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三十六國,皆以為匈奴”,可知此時樓蘭已役屬于匈奴,漢還是第一次聽說“樓蘭”這個詞,對其位置和情況不甚了解。張騫鑿空西域后,司馬遷才根據他的見聞述說,在《史記》中明言:“樓蘭、姑師、邑有城郭,臨鹽澤?!?/p> 樓蘭在歷史舞臺上只活躍了四五百年,便在公元4世紀神秘消亡,消亡原因至今說法不一。過了1500多年,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在羅布人向導奧爾德克的帶領下于1900年3月28日又將它重新發現,因而轟動世界,被稱之為“東方龐貝城”。百多年來,樓蘭一直是中國乃至世界各地探險家、史學家、旅行家等研究考察的熱點。樓蘭美女、樓蘭古墓、樓蘭彩棺……一個又一個樓蘭之謎誘惑著人們。 據《史記.大宛列傳》和《漢書.西域傳》記載,早在2世紀前,樓蘭就是西域一個著名的“城廓之園”,有人口一萬四千余,士兵近三千人,在當時,樓蘭是一個“泱泱大國”。樓蘭又是古絲綢之路上西出陽關后的第一站,當年在這條交通線上,“使者相望于道”,交通繁忙,城邦繁榮。奇怪的是,聲名赫赫的樓蘭王國在繁榮興旺了四五百年以后,卻在4世紀之后,“史不記載、傳不列名”地突然消聲匿跡了。7世紀時,玄奘西游天竺歸來,看到樓蘭國“城廓巋然、人煙斷絕”的蕭條之景,頓生滄海桑田之感。1901年,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在奧爾德克的幫助下,在羅布泊北岸發現了“樓蘭古城”,宣稱是樓蘭是“沙漠中龐貝城的再現”,轟動世界。中外學者相信,樓蘭古城是絲綢之路上繁盛一時的古樓蘭國目前被發現的最重要的歷史遺跡,它對研究新疆以至中亞的古代史、絲路之路歷史變遷、中西文化交流與相融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之后,大批的考古學家、地理、地質學者接踵而至。他們是:1905年美國的亨廷頓探險隊;1906年英國的斯坦因探險隊;1908、1909、1910、1991年日本的大谷光瑞和橘瑞超第一次和第二次探險隊等。 2、海頭古城 海頭古城是東晉十六國時期的重鎮,當時的西域長史府曾一度駐扎這里。當樓蘭古城廢棄后,海頭古城才成為絲綢之路南道的要沖。海頭古城在羅布泊的西南緣,斯坦因將海頭古城編號為LK古城。1988年,新疆文化廳組織的羅布泊文物隊在樓蘭古城西南找到了“海頭”等兩座古城,測繪了國內第一張該兩座古城的地形圖,采集了一批珍貴文物標本,進一步填補了羅布泊地區考古的空白。在關于海頭古城的歷史資料很少,《西域地名詞典》的“海頭”欄載:“海頭,三國、魏地名。魏、晉時為西域長史治所。故址在今羅布泊北岸之樓蘭故址?!贝苏f關于海頭古城的位置有誤,似為將海頭古城和樓蘭古城混淆,實則兩者是不同的兩個古城。 3、米蘭古城(伊循古城) 米蘭古城是漢代屯墾的重地,在今新疆若羌縣米蘭鎮(兵團36團團部邊)7公里處的米蘭河畔。從米蘭古城曾發現的古藏文木簡及紙文書說明,公元8、9世紀吐蕃人曾統治過此地。米蘭古城地處自敦煌到樓蘭再西行的古絲綢之路南道上。公元前77年,漢昭帝曾派一員司馬率40兵卒屯戍于米蘭古城,后慢慢廢棄,法顯西去天竺和東歸故里曾在此誦法講經。米蘭遺址主要包括米蘭城郭、兩座佛寺及墓地。米蘭屬古樓蘭國的地域,漢代在這里屯田。一種有爭議的說法認為米蘭是樓蘭國遷都后的新國都。這里曾發現過“印度文化特征的絕妙壁畫”--“有翼天使”畫像以及公元8-9世紀的吐蕃文木牘。米蘭遺址是揭示樓蘭古國神秘興衰的重要史跡,是佛教東傳由新疆進入內陸的重要地域,也是史記中少見的吐蕃與西域交流的證明。 4、鄯善古城 鄯善古城在今若羌縣,為隋朝(公元609年)設置的鄯善郡治??脊艑W家在若羌縣城南略偏西約6公里處的戈壁灘上,發現一古遺址,名叫“且爾乞都克”。在清理城內西北遺址時,發現土坯建筑以及在貝葉和紙上寫的梵文殘件,時代約在公元4世紀前后。此外,還發現泥塑佛像和壁畫殘件。城址外幾公里處還有一組佛寺遺址,但僅剩佛殿及佛塔殘跡。佛殿用土坯砌筑,個別地方可見白墻皮及壁畫殘件,佛殿西有一方形佛塔,塔身殘高1.8米,土坯砌筑,塔外有方形圍墻??脊艑W家結合史書記載,認為“且爾乞都克”城址即為鄯善國都城--扜關于鄯善王國更詳細的資料沒有保存下來,但本世紀在尼雅和樓蘭遺址出土的大批佉盧文和漢文簡牘使人們了解了一些公元3世紀至4世紀時鄯善王國的情況。鄯善國一直存在到5世紀末。北魏太武帝平定涼州,北涼沮渠牧犍的弟弟沮渠無諱逃至敦煌,沮渠無諱的弟弟沮渠安周穿大漠來攻打鄯善,鄯善王比龍在公元442年率其國人半數以上逃到且末,到5世紀末,又被來自北方的高車(回鶻的先祖)部落攻破,人民散盡。 5、瓦石峽古城(弩支城) 瓦石峽古城在今若羌縣西南90多公里處的瓦石峽鄉西10公里的荒漠沙丘中,疑為唐代康艷典所筑的弩支城。弩支城隸屬沙洲都督府,初唐時曾一度為中亞粟特人居住的活動中心,宋元時為若羌地區人類活動的重要中心。后因瓦石峽河改道東流而廢棄。 6、且末古城(漢代) (漢代)且末城在今且末縣東北約150公里的沙漠中。但無任何資料可知其中詳情。 7、且末古城(萊利勒克古城,唐代) 在今且末縣城西南10公里的戈壁中,有一沙埋古城,維吾爾人稱之為“車爾臣闊納協海爾”,意為“且末古城”。該古城遺址地表已沙化,無植被,城內呈雅丹地貌狀。在東西長約1公里、南北寬200米的范圍內,地表散布有大量陶片及鐵塊、煉鐵渣,曾采集到數件磨盤石殘塊、玻璃片、料珠。此外,在遺址中心區風蝕地表尚殘存數間房屋及其他建筑遺址。1985年9月挖掘出古代毛織品和古尸,而遍地的尸骨墓室以及陶片、弓箭證明,這是漢軍屯田駐守城邑的遺址。古城墻早已全部坍塌于山洪水域,尚克辯清環城護河遺址。據初步考證,為唐宋時期遺址。 8、圓沙古城 圓沙古城位于昆侖山北麓的克里雅河下游已干涸的沙漠中。1994年被發現。從圓沙古城出土遺物和碳十四年代看,該城址可能屬新疆境內史前時期的察吾乎溝口文化中的扎滾魯克類型,絕對年代有可能早于漢代。這樣早的城址在新疆境內是不多見的。 9、安迪爾古城 安迪爾古城可能是唐代播仙城的舊址,在今民豐縣安迪爾農場東南約27公里的沙漠腹地安迪爾河下游東南。古城遺址由佛塔和寺院組成,始建于漢代,于公元11世紀逐漸廢棄。安迪爾古城是絲綢之路南道一處漢唐時期的重要遺存。本世紀初,斯坦因曾在這里盜掘大量吐蕃文、婆羅迷文和漢文文書及一批精美文物。古城遺址現有環形城址、佛寺、佛塔、墓地等。自唐代中后期,該城隨安迪爾河流量減小而逐漸被廢棄。 10、安得悅古城 安得悅古城位于安迪爾河老河床東岸(今安迪爾牧場場部北40-50公里)處,當地人稱古城為“開希米庫勒”。古城屬于唐代城鎮遺址,曾一度被吐蕃人占領而廢棄過一段時間,后又恢復。城為圓形,城墻用泥垛筑成。古城附近有佛塔。城內曾出土有婆羅迷文、漢文、吐蕃文等文字的紙質文書及部分漢文題記以及部分壁畫、木板畫、絲織物、棉布、錢幣和一些佛教藝術品。該城一直鮮為人知,除斯坦因曾考察發掘外,至今國內學者尚未到過。所以資料均見于斯坦因的考古記載。 11、夏央塔克古城 位于民豐縣城東北約150公里的安迪爾牧場東27公里處。古城是一城池遺址,整個城池由佛塔、提英木古城和道孜勒克古城組成。據有人測算,該遺址為公元前206年到公元790年之間,約為西漢至盛唐時代。 12、尼雅古城 尼雅古城可能是漢代精絕國治、唐代尼壤城址,在今民豐縣北150公里沙漠中尼雅河下游古河道上。尼雅遺址是古代居民的居住遺址,從現在的分布來看,南北約22公里,東西以河渠為界,是漢晉時代精絕國的遺址,出土文物中佉盧文和“延年益壽大宜子孫”錦是其精華所在,還出土有漢文木簡、木器、印章、銅鐵器、貨幣、陶器、絲織品殘片以及其它生活和生產工具等。歷次出土的文書主要為詔書、公文、私人契約、書信、寺院文字和詩抄等,是研究西域歷史的珍貴文字資料。尼雅古城1901年由英國人斯坦因首次發現,1906年他再次進行發掘,1913年和1931年他又來過兩次。1905年美國人亨廷頓、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也先后涉足此地。1988年10月13日,新疆文化廳和日本小島康譽為首組成的中日聯合考察隊在開啟8號墓地時,一塊織錦上赫然織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八個漢字。這是考古學家第一次在遙遠的中國西部發現如此明確無誤的“中國”二字。 13、喀拉墩古城 可能是漢代扜彌國都,在今于田縣190公里的克里雅河下游最末端,已被沙漠掩埋,是當時于闐國境內“小城數十”中的城堡之一??帐墙S吾爾語名字,意思是“黑沙包”,因古城邊上有兩座高達20米的紅柳沙包而得名??展懦蔷烤故怯陉D王國歷史上的哪座城市,至今尚無定論。 14、丹丹烏里克遺址 在今策勒縣達瑪溝鄉北約90公里的沙漠中,知名度很高,具有很神秘的色彩,是文物工作者及旅游探險者的向往之地。從斯文.赫定的發現到斯坦因的發掘中,有公元初幾世紀的佛教塑像和唐代銅錢,可以判定為漢唐時期。這個遺址是古代和田地區人類活動遺址,由于時代變遷,多數已被埋藏在沙漠之中。該遺址從建筑材料上看,殘存的墻壁和塔寺都是用曬干的土坯壘成的,有的還用了燒過的磚。房屋是用胡楊木構成的,墻壁是蘆葦編織的,纏得緊緊的小捆蘆葦夾在棍子上,再在直豎的蘆葦把子上涂抹一層和著碎草的墻泥。墻內外兩面都刷了白灰,再繪制出優美的壁畫。城區曾出土有佛像、壁畫、陶器及古文字等,還有一些由成排的胡楊、杏樹、李樹等組成的花園。遺址周圍沙丘連綿高大,遺址相對處于低洼的地帶,有枯死的胡楊林樹干。從遺址所處位置看,可能是達瑪溝水系的末端綠洲或克里雅河分支所形成的綠洲。從遺址中出土文物分析,遺址可能屬于漢至唐時代的遺址,與約特干遺址的時代相仿。 15、烏宗塔提古城 烏宗塔提古城在今策勒縣城北偏東約30公里的荒漠中,斯坦因在其著作中名為“帕爾哈特伯克雅依伯克”(意為帕爾哈特伯克的草場)。古城南距策勒縣良種場18公里,四周為無垠沙丘,大量古代文化遺物紛呈其間??脊耪J定其為唐代和闐六城之一,興廢年代不詳。 16、阿克斯比力古城 在洛浦縣西北約30公里。阿克斯比力,維吾爾語,意為“白城堡”或“白城墻”,顯然為古城廢棄后出現的名稱。從采集到的遺物中有漢代五銖、王莽錢幣、唐乾元重寶和宋代銅錢等分析,此城延續時間約為漢至宋代。古城周圍有連綿數10公里的田渠痕跡,有古河道遺跡,有大面積的瓦礫碎片和燒結物殘跡。古城大部分已被流沙埋沒,現僅殘存北面城墻一段。墻為弧形,殘長93.6米,高5米,底寬2.5米,頂寬1.5米,頂端有垛口。根據弧形城墻分析,此城應是圓形。古城東西寬約5-6公里,南北長約20公里以上。出土文物有于闐馬錢、五銖錢、貨泉、漢文、于闐文小銅錢、剪輪五銖錢、喀拉汗王朝銅錢、單耳紅陶罐、紅陶小象、小猴、蠶、紡輪及紅陶殘片、琉璃珠、金小銅像、銅匕首、馬飾等。根據出土文物判定古城興廢時代應在漢至宋代,是否是于闐國東城,尚需深入研究。 17、約特干遺址 在今和田市西南約7公里的巴格其鄉艾拉曼村水沖溝中。遺址是古代于闐國重要的聚落遺址。從遺址的分布看,遺址無任何古建筑痕跡,城池輪廓不詳。歷代出土文物均來自于距地表5米以下的文化層,文化層厚達3米左右。在遺址的東北角有一處裸露于地表的文化層,陶片密集分布。歷代出土的文物有陶俑、陶器殘片、古錢、玻璃片、珠子、金質鑄像、畫押、玉塊、骨頭等文物,陶俑多為人物、動物等。陶器碎片大多有刻劃、壓印和附加的紋飾及浮雕,題材為幾何圖案、植物圖案、人物和動物等,波斯、希臘風格濃郁。古錢種類繁多。歷代出土金泊和金器也很多,均被當地人熔鑄銷毀。1959年曾出土一金制小鴨和唐代“乾元重寶”錢,金鴨工藝精湛,造型與敦煌千佛洞唐代壁畫中的鴨子相似,斯文.赫定還在該遺址中發掘出基督教的金幣、十字架和一塊金牌,說明遺址存續期間很長,是一有重要影響的遺址。據出土文物分析,約特干遺址存在于漢至宋。 18、買力克阿瓦提古城 位于和田市南25公里的玉龍喀什河西岸,為一南北狹長低地。遺址南北長10公里,東西寬2公里,內有古建筑群、古墓葬,西側沙山背后有氣氛神秘的洞窟三個,洞口已經堵塞。古城大部分被風沙吹蝕、掩埋。城墻遺跡已無存,僅留有許多大小高低不等的土墩。在遺址中央有四座殘陶窯址,周圍散布許多陶片、殘陶器及煉渣、紅燒土等。陶片以深淺赭色為主,大多是素面夾砂。器形有盂、缽、單罐、把杯等。遺址北邊發現一口大陶缸。遺址出土文物有銅佛像、玉器、泥塑佛像殘件、回紋圖圖案墻飾、壁畫、殘片、陶器、金葉子和大量錢幣。據考古研究,該古城始建年代約為1500-1600年前。 19、皮加夷遺址 在墨玉縣約50公里的戈壁中,出土有夾沙粗紅陶片。從陶片風格看,類似唐代器物,疑為唐代遺址。具體資料不詳。 20、扎瓦遺址 位于墨玉縣扎瓦鄉西偏北約15公里的喀拉喀什河綠洲西側邊緣以西近10公里的大沙漠中,在喀拉喀什河古河道上。扎瓦遺址是古代一處包含有佛寺遺址在內的聚落遺址,遺址包括兩個部分:一處是佛教寺廟,包括周圍的房屋遺址,另一處在東北和東面(隔一道較大的沙丘),為居住區遺址。在佛寺遺址墻壁上發現有大量佛教壁畫、塑像以及大量陶片、銅片、鐵器殘塊、煉鐵渣等。在居住遺址區,出土文物有陶片、鐵器、鐵器殘塊、煉鐵渣、玻璃器皿、磚、釉、錢幣等。在遺址的東端還發現有墓葬遺址。從出土文物資料分析,該遺址主要是東晉十六國至唐代(公元5-10世紀)時期的遺存,最晚不超過11世紀。該遺址出土文物與約特干有一定相似之處,是古于闐佛教文化中的一處重要遺址。 21、藏桂古遺址 在皮山縣藏桂鄉西北10公里的戈壁沙漠中。古遺址中陶片甚多,多為夾沙粗紅陶,還有漢人墓葬,裸露在外的有木棺、墓磚。疑為與皮加夷遺址同為唐代,具體資料不詳。 22、皮山古城址 在皮山縣東北170公里的大沙漠中。據古城附近的兵團14師團場職工說,曾有當地維吾爾族老鄉騎駱駝進古城找寶的。可能是漢代皮山國古址,具體資料不詳。 23、亞尕烏依呂克古城遺址 位于皮山縣城北約140公里的沙丘中。遺址分兩處,一處城內陸面布滿陶片。另一處還有古錢、項鏈、核桃、桃、芝麻、麥子、玉米殘跡、古墳墓可見,干尸猶存。墓群棺木暴露出干尸,古城西側有一院落,依墻有一婦女干尸,半坐臥披頭散發,面目可辨。古城為漢代古城遺址,總面積約80平方公里,由五部分組成,南北排列,形成一線。第一部分稱“巴什巴扎”,方圓5平方公里,內有十字街道,殘墻斷垣,古墓猶存,地面布滿陶片;第二部分為“布拉克庫勒”,距“巴什巴扎”10公里,有一個干涸湖泊,周圍有古房屋遺址和渠道農田遺跡等等。第三部分為寺廟,方園10平方公里,佛寺遺址附近有墓葬群,水磨磨盤猶存;第四部分為“坎得爾庫勒”,有一占地10平方公里的湖泊,湖岸有牧工房舍遺址;第五部分為“賽皮勒克”,是該遺址的中心區域,占地25平方公里,有殘城墻,依稀可見古城內街道縱橫交錯,房屋成排,鱗次櫛比,為磚砌地基,黃土墻。沙棗木板制成門窗,屋頂均不存在,街道仍可辨認。 24、莎車古城址 在莎車縣西北約20公里的沙漠中,地名叫蘇爾塔里木。據當地人稱,在此古址中曾采集有絲絹、木器、玻璃碎片及陶片等物。具體資料不詳。 25、疏勒古城址 盤橐[Tuo]城,今喀什市東南郊多來提巴格路,城址只剩一段殘墻。疏勒古城為公元74至91年間東漢名將班超在此駐守長達17年之久的盤橐城。班超以盤橐城為根據地,抗擊西奴,安撫西域,恢復了中央政權對西域的統治,并重新開通了絲綢之路?,F在原古城遺址上修建了盤橐城,占地14.5畝,以班超雕像為中心,36勇士雕像沿神道左右對稱,后襯36米長,9米高大型半圓浮雕屏墻,建有大門、古亭、石牌坊、城墻、烽火臺建筑。 26、據史德古城址(唐王城) 在巴楚縣東約60公里托庫孜薩來依山谷中,當地人叫“唐王城”。古城,建于公元前206年,距今約有2200年的歷史。古城址范圍很大,城墻用泥土,石頭筑成,分內城,外城,大外城幾個部分。有佛教寺廟,出土有北魏至宋的歷代銅錢??赡苁翘拼绢^州治。 27、大望庫木遺址 在新和縣西南約45公里的荒灘中。黃文弼1929年考察時,認為可能是東漢西域都護府駐地它乾城遺址。 28、通古斯巴什遺址 新和縣西南約40公里的荒漠中,是庫車地區至今保存規模較大的古代城址之一。城垣殘高6米多,周長約1公里,呈方形。南北墻還可見門道,北門外甕城中有殘存的房屋遺址。四角的望樓已圮,底面積近100平方米,有棱角分明的馬面。經發掘,城內有房屋遺跡,采集有木雕小佛像、刻花卷草紋粗泥陶碗(碗中繪有帶翼飛馬和人物形象)、唐代大歷元寶銅錢、木器、布幣、鞋履、胡麻籽、油餅等物,并有唐代歷年號的文書殘紙。從城內范圍內所見陶片分析,該城活動最盛為唐代,是唐代安西都護府屬下的一處重要軍鎮。 29、龜茲古城址(皮朗城) 位于庫車縣城西約2公里的皮郎村,故又名皮朗城,也稱哈拉墩,僅剩一段600米的夯土殘垣。龜茲是古代西域大國都城,東漢和帝永元3年,班超任都護時,曾遷西域都護府于龜茲(今庫車縣),公元648年和公元657年,曾兩度設安西都護府于龜茲。龜茲故城呈不正規正方形,為夯筑與土坯壘砌而成,城內保留有皮朗墩、哈拉墩、哈喀依墩三個土墩。出土文物有石器、骨器、銅器、彩陶片、陶缸以及漢五銖錢、漢龜二體錢、大歷元寶、開元通寶等。 30、黑太沁古城(倉頭國古城) 在輪臺縣東南25公里的鹽堿灘中,當地人稱“漢人城”,相傳為漢倉頭國都城遺址。出土有數百枚銅錢,錢面仿東漢五銖,鑄有“五銖”二漢字,背面鑄有西域古老民族文字。似為漢代侖頭國治。古城平面略呈圓角長方形,周長940米左右,城墻殘高1-5米。城中有古渠遺址,城中央殘存一長方形土臺,其上有土坯壘筑的糧倉遺址,并發現白色、黃色和被燒焦結塊的黑色面粉。地表散布有紅衣黑胎陶片,還夾雜紅底黑花彩陶片。 31、克尤克沁古城(烏壘古城) 在輪臺縣南30公里的鹽堿灘中,被鹽殼淤蝕,可能是漢代烏壘國治。古城是西漢開初設置西域都護府所在地。公元前60年,匈奴右賢王篡位,左賢王的兒子日逐王怕遭不測,便向漢朝在西域的官員鄭吉投降,漢朝與匈奴西域之爭暫告一段落。中央政府任命鄭吉為第一任西域都護,首府設在烏壘城(今輪臺縣東北),西域都護府的設立,是漢朝統一西域的標志。 32、著果特古城址 在輪臺縣東南約40公里的鹽堿灘中。城基范圍很大,但被輪臺縣草湖鄉蓄為水庫??赡苁俏鳚h輪臺古城址,也有人說是西域都護府治所。(注:關于上述30、31、32城,據文獻記載,漢代時中央政府統管西域的最高行政機構--西域都護府設在烏壘城。而烏壘城,一般認為應在天山之南的輪臺縣一帶,但這里的古代城址較多,究竟哪一座城址是烏壘城,至今不明。由于輪臺一帶的古代城址多位于遠離人煙的荒漠之中,鹽堿化又非常嚴重,要尋找和確認烏壘城難度很大。) 33、夏合蘭丹古城址 在庫爾勒市西南8公里,城周1公里,略呈橢圓形,城中淤積鹽殼??赡苁菨h代渠犁國城址。無資料可考。 34、玉孜干古城址 在庫爾勒市西南角英下鄉玉孜干村附近,現僅存有城垣幾段,夯土而筑??赡苁菨h代捷枝城址。無資料可考。 35、興地古址(注濱城) 在庫爾勒市東庫魯克塔格山西南,歷史地理學界一般認為這里是“注濱城”故址,也有學者認為是“墨山國”都城所在。公元四世紀前后廢棄。1994年進行考古發掘時曾在城址以北約2公里的古墓區發現大量漢晉時代的絹、綺、絲繡、織錦、漢式銅鏡等。 36、麻扎塔格古戍堡遺址 唐代此地名為“神山”,宋代名為“通圣山”。麻扎塔格東端有兩個山嘴俯瞰和田河,北面由白砂巖組成,名為白山嘴;南面由紅砂巖組成,名為紅山嘴。紅山嘴上聳立一古戍堡,離其50米處還有一座烽隧遺址古戍堡座落在紅山嘴的東端,居高臨下,形勢險要,其下峭壁幾立河岸。古戍堡建造就地取材,用樹枝、蘆葦作筋輔以泥土夾制。從麻扎塔格古戍堡的殘垣斷壁,可以看到和田河在古代軍事、交通和貿易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絲綢之路交通中銜接南北的重要一環。據斯坦因、黃文弼考察發現有寺廟、房基、烽燧。在房基中出土有唐代文書、吐蕃文書。從地理位置上考察,應是塔里木盆地南北最捷徑的交通要道。 如果你對這片沙漠有印象,有記憶,不妨攤開地圖,尋找一下這些古老的遺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