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運河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中國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大運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經今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兩市,全長約1797公里。運河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起了巨大作用。 京杭古運河經過無錫的環城段,北起吳橋黃埠墩,自江尖渚分流,西南支經西門橋、西水墩、跨塘橋,南至下甸橋;東北支經蓮蓉橋、亭子橋,出羊腰灣,至跨塘橋與西南支合流,全程十四公里。 春秋時代(公元前495年) 吳國為伐齊國,吳王夫差令開鑿西南段古運河,隋代(公元610年)擴修開鑿東北支老運河,形成無錫環城水道龜背狀,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2014年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宣布,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 吳橋,我童年記憶中的吳橋還是鋼架結構木板橋很窄小,黃埠墩年久失修很破舊,吳橋東路運河沿岸停舶很多商船,形成一條為運河船只服務的船具商業街,并與當時三里橋的米市連成一片,沿河糧行堆棧密集,船檣桅桿高聳,沿街人來人往熱鬧非凡! 黃埠墩,地處無錫古芙蓉湖中心,惠山浜出口處,舊名小金山,因春申君(黃歇)曾在此疏治芙蓉湖而得名。墩為圓形,面積220平方米,用石砌駁岸,四面環水。島上有寺,香火點點。北為雙河口,南為江尖渚。 黃埠墩對岸古牌坊,馬路對面原來有座解放電影院(現址是狀元樓飯店),后面還有條內河,河上有座解放橋,過橋就是民主街,街上有個解放橋小學,我兒時生活玩耍和上學讀書的地方! 三里橋天主堂,地處民主街解放橋小學(現在沒了)旁邊, 記得那時天主教信徒大多數是漁民,每逢天主教節日內河教堂前漁船舶滿,漁民生活場景豐富多彩。 黃埠墩左側是古運河,流過江尖水利樞紐后開始環城行程,從此它放棄了商務運營開啟了人文旅游,右側是新運河從 1958年始下甸橋至老鴉浜開鑿新河道,1976年從老鴉浜到黃埠墩一段開鑿新河道,1983年運河改道工程全部通航,新運河(此至下甸橋)繼承古老的水路商運功能。 從三里橋眺望運河公園 江尖水利樞紐,橫座于江尖大橋與黃埠墩之間的古運河上,是一項集城市防洪、排澇、調水等多項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水利樞紐,確保了無錫城區防洪安全。為能與周圍景觀黃埠墩、江尖公園相協調,泵站側布置450米長的觀景平臺,節制閘上設鋼結構景觀人行橋,整個樞紐建筑力求新穎別致,錯落有序,外觀優雅,體現了現代水利風采。 2006年11月正式竣工投入使用。 江尖水利樞紐壩體上看運河公園西 江尖水利樞紐壩體上看運河公園東 運河公園里的漕運碼頭 接官亭,古運河北岸,三里橋附近,500多年前建的接官亭已經毀掉了,這是前幾年在原址上新建的,一座小小的接官亭,所承載著江南建筑的物化象征、封建社會的官場禮儀,以及豐富的文化內涵。 ![]() 運河公園里的漕運碼頭, 乘游船游覽古運河的北門碼頭。 ![]() 運河公園里的漕運碼頭夜景 ![]() 江尖大橋橫跨江尖渚 ![]() 江尖渚,無錫古運河從這里開始分流環城,左側老運河向北經蓮蓉橋、高墩橋,往東經亭子橋,槐古橋;右側古運河向西南經茅涇浜、西水墩,穿過南禪寺,匯合跨塘橋。 ![]() 江尖公園西岸環城古運河入口 ![]() 江尖公園東岸繞城老運河入口 ![]() 江尖公園 ![]() 環秀橋,橫跨老運河的步行橋,連接江尖渚和北塘大街, 環秀橋從江尖渚的傳說掌故和民俗民風中充滿著吳文化底蘊。 從此向東相隔不到百米就是蓮蓉橋。 ![]() 蓮蓉橋,位于北門(勝利門),是入城的交通樞紐 ![]() 老運河從蓮蓉橋起至妙光橋兩岸建了風格各異的20座亭臺,這是蓮蓉橋邊的牡丹亭…… ![]() 蓮蓉橋邊的錫金錢絲兩業公所舊址 ![]() 通匯橋邊江灣城(小區) ![]() 涵翠亭邊觀厘卡 ![]() 亮壩橋厘卡,在中大頤和灣小區的東側古運河邊綠化帶里,當時厘卡的原址上,一座山字形仿古建筑——亮壩橋厘卡,稅卡房下的石駁岸上,一位銅鑄的收稅人正在用長長的竹竿向運河里的過往船只收取“厘金”,竹竿頂端還掛著一只傳遞“厘金”的簸箕,形態逼真栩栩如生。 ![]() 亮壩橋厘卡和亮壩橋,亮壩橋厘卡是當時清政府在無錫古運河段設立的重要厘卡之一,荷葉村東畔的亮壩橋,當時這里有浩浩黃水蕩,有潺潺轉水河,每到夜間,卡子上和船上燈火通明,照得壩上也亮亮的,“亮壩”之名。 ![]() 亮壩橋, 位于無錫惠農橋對面,歷史上無橋只有壩。該壩傳說是南宋韓世忠在這附近的黃天蕩火燒金兀術,火光耀得最亮的地方,故稱亮壩,現仍有“亮壩上”的地名。 ![]() 涵碧亭、 思古亭、 涵翠亭、鑒古亭…… ![]() 黃鵠號機動輪船,按原型大小復制停泊在工運橋東側(原輪船碼頭對面), 形成一個歷史文化景點,以志紀念無錫籍造船專家。 ![]() 黃鵠亭,流輝亭、浣月亭、長春亭 ![]() 工運橋,東側站前商業街區 ![]() 光復門與站前商業街廊橋, 為紀念滬寧鐵路建成后無錫城市交通的變遷并留住無錫的文脈,在環城古運河畔工運橋東易地重建了光復門,與火車站隔河相望。光復門原址在現圓通路路口附近解放環路上, ![]() 古運河梁溪風情圖 ![]() 站前商業街沿運河景觀 ![]() 高墩橋 ![]() 北倉門生活藝術中心,嘉禾現代花城 ![]() 思海亭、妙高亭、工藝亭。 ![]() 亭子橋是無錫歷史最長的橋梁,始建于南朝齊時,本名熙春橋,位于東門人民東路(原熙春街)古運河上。清乾隆皇帝60壽辰時重建,上有橋亭,故名亭子橋,1952年為能通行人車、板車,將石級改為斜坡面。1968年拆除舊橋,改建成雙曲拱橋,能行汽車。1980年拓寬熙春街,又改建成肋拱橋。2002-2003年,再度拆除擴建。2015年兩端修建了古色古香的亭子,體現了深厚的歷史底蘊。 ![]() 亭子橋兩側的靖海亭和熙春亭 ![]() 綠蘿踏雪(在亭子橋旁邊,亭內篇幅也稱熙春亭?怎么會與亭子橋頭的一個亭子同名?)、綠綿亭、暢敘亭…… ![]() 長降路景觀帶海棠苑 ![]() 長降路沿岸暢敘亭和十里惠風廊 ![]() 耕綠亭、業勤亭、槐古亭 ![]() 長降路沿岸業勤亭 ![]() 槐古橋旁業勤苑游船碼頭 ![]() 槐古橋 ![]() 槐古亭和泵站 ![]() 文化工藝品市場旅游碼頭 ![]() 妙光橋, 妙光橋位于南禪寺文化休閑街區后側,橋的欄桿兩邊上都是形態各異的生肖的雕刻,惟妙惟肖非常生動。 ![]() 隨記受篇幅限制只能暫結, 由隨記(續)繼續完成古運河繞城足跡,無錫老城區真的不大,老運河繞過東門就向南延伸,穿過妙光橋后一路向右轉彎流徑南禪寺商業街區,朝西北再回環城古運河,經西水墩,在江尖渚合流;另一路向左沿著南長街、南下塘流過跨塘橋,成為城南經典景觀帶……。 本篇所用照片均由作者沿河漫步手機隨拍。 |
|
來自: 共度朝夕pclwol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