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家人傷害我們時,不僅感覺格外痛苦,事實上也確實比朋友傷害更痛。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人際溝通學教授安妮塔·范吉利斯說,語言能造成情感傷害,讓人受傷;而家人往往比他人更傷人,原因如下: 1.我們的文化信念是家人會無條件地支持我們。這讓我們感到, 無論好壞, 我們都自然而然地融為一體。當如此親密的人說了傷害你的話或做了傷害你的事,這比別的人做同樣的事會更讓你傷心。 2.共同的成長史源源不斷地給我們提供取笑兄弟姐妹兒時糗事的機會。隨意的戲弄分分鐘就可能過界,讓談話扎心。 3.家庭成員之間常常在經濟等各種事情上互相支持,給出建議。我們也在情感上更為投入,這就是為什么家人造成的傷害比其他沒有這種情感紐帶關系的人讓人更痛苦的原因。 4.當家人傷害我們時,我們不會像疏離朋友那樣疏離家人。幾年前,我哥哥原本說好在我開完一周的會議后來機場接我。那段時間,他一直呆在我家幫忙照顧狗。他晚了兩個小時才到機場,這本來就是晚上的航班,所以我站在安全區外一直等他到凌晨兩點。而且當我回到家時,我發現他重新布置了我的家具,還把我的車窗弄壞了(我把車借給了他一周)。如果這么做的是一個朋友,我會認真地考慮我們未來的關系。我肯定不會再讓他幫忙看家或是來接機。但因為這人是我哥哥,我差不多一周以后就徹底忘記了這件事。 范吉利斯教授和她的同事們發現了幾個傷害性家庭環境的共同點: 1.攻擊。這種行為的典型表現包括貶低的、支配性的和侮辱性的言辭;批評、撒謊、爭論和控制;聯合反對家庭成員;以及壓力。 2.缺乏感情。指缺乏愛的語言和肢體表達,缺乏鼓勵以及共同相處的時間。 3.忽視。包括彼此忽視或不關注,和某些家庭成員相處時感到不自在。 4.暴力。包括身體傷害和性虐待。 范吉利斯教授的研究發現,經歷過這種環境的人最不滿意他們的家庭關系。 最新的研究把家庭傷害和疏遠帶到了另一個層次。猶他州州立大學克里斯蒂娜·沙爾平教授和筆者在“人際溝通協會年鑒”上發表了一項新的研究,描述了“疏遠”怎樣成為家庭中的“害群之馬”、怎樣導致家庭關系不和。在美國這是兩種相當常見的由于長期壓力導致的結果。 但有時,我們倡導,對于解決因虐待和忽視而產生的傷害性家庭關系來說,疏遠是一種健康的解決辦法。與家人關系疏遠的家庭成員經常被問及他們的家庭狀況,其他人還會鼓勵他們彌補與家人的關系,即使這種關系是不健康的。這些傷害性問詢的背后驅動力是有些人所癡迷的家庭至上以及“家庭永恒不變”的傳統社會觀念。 參考文獻: Scharp, K. M. & Dorrance Hall, E. (2017). Family marginalization, alienation, and estrangement: Questioning the nonvoluntary status of family relationships. Annal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41, 28-45. doi: 10.1080/23808985.2017.1285680 Vangelisti, A. L., & Crumley, L. P. (1998). Reactions to messages that hurt: The influence of relational contexts. Communications Monographs, 65, 173-196. doi: 10.1080/03637759809376447 Vangelisti, A. L. & Hampel, A. D. (2010). Hurtful communication: Current research and future directions. In S. W. Smith & S. R. Wilson (Eds.), New directions in interpersonal research (pp. 221-241). Thousand Oaks, CA: Sage.
Vangelisti, A. L., Maguire, K. C., Alexander, A. L., & Clark, G. (2007). Hurtful family environments: Links with individual, relationship, and perceptual variables.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74, 357-385. doi: 10.1080/03637750701543477 END 優質心理學文章 專業心理學培訓 科學 | 專業 | 靠譜 —北京心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