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首富胡雪巖,是左宗棠的人。 早在大清同治元年(1862年),胡雪巖就獲得了當時新任閩浙總督左宗棠的信賴,被委任為總管,主持浙江全省的錢糧、軍餉,使得他手下的阜康錢莊大獲其利。 作為官商,胡雪巖還經常幫助清軍經辦糧臺轉運、買辦軍火等生意,不僅如此,他還曾幫助左宗棠訓練了一支1000多人、全部采用洋槍、洋炮裝備的常捷軍。 同治十二年(1873年),調任陜甘總督的左宗棠要西征新疆、平定阿古柏之亂,西征錢糧緊缺,又是胡雪巖出面,幫助清政府以江蘇、浙江、廣東海關收入作擔保,先后六次出面借到了外債1595萬兩白銀,從而保證了清軍軍費,順利平定新疆。 胡雪巖則從借款中賺取利息差,例如跟洋行1厘借的,就跟清政府說是1.1厘,有研究者指出,光是平定新疆的“西征借款”,胡雪巖從中賺取的利差就達288萬兩之多。 盛宣懷是中國近代史上的異數,屬于那種令人艷羨、嫉妒到咬牙切齒的成功人士。 首先,盛宣懷的官運實在亨通。如同那個年代很多成功人士一樣,他也在高考(“科舉”)場上十分失意,但自從擔任李鴻章的機要秘書之后,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勇于任事,他開始在大清國的官僚體系中青云直上,最后終于成為部長級高官(“尚書”),而且,執掌的是權勢最大、油水最多的中央機關:郵傳 部。郵傳部掌管著郵政、電信、鐵路、航運等新興壟斷產業,是大清國各派政治力量PK的主戰場。從1906年成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該部在六年間居然十三次更換部長,競爭十分激烈,被當時的媒體戲稱為“運動部”。 比部長級別更令人羨慕的是,盛宣懷從踏進機關大門的第一步開始,幾乎一直都是腳踩官場與商場兩只船,而且與胡雪巖那種挖空心思擠入官場內尋找靠山的買賣人不同,盛宣懷下海,幾乎都是由組織任命、帶著紅頭文件和財政資金的。當然,盛宣懷也充分展露出了其出色的商業才干,在官方資源的強大支持下,無 論“外戰”還是“內戰”,幾乎無往而不勝。 倒左先倒胡”,“一山不容二虎”,這就是盛宣懷為什么一定要掰倒胡雪巖,短短兩句話,囊括政治、商業兩個方面。 在政治上,李鴻章和左宗棠一直都是立場對立,兩人有著極深而復雜的矛盾。左宗棠是主戰派,李鴻章是主和派。清末時候,李鴻章簽訂不少的條約,左宗棠對此十分憎恨和厭惡。 在這種立場完全對立的情況下,作為李鴻章的左膀右臂,胡雪巖和盛宣懷自然也是斗得你死我活。 作為晚清名人,李鴻章的幕僚和得力干將,秀才出身的盛宣懷身兼官辦商人、買辦、企業家和慈善家的名號,他同時也被稱為“中國商父”、“中國高等教育之父”,曾經一手創辦了北洋大學堂(天津大學前身)和南洋公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前身)。 而作為中國近代史上的名人,盛宣懷搞起政治斗爭來,也同樣不負“盛名”、心狠手辣。 為了幫助李鴻章除掉胡雪巖,盛宣懷開始向胡雪巖發起了一系列秘密攻擊。 1878年,清政府缺錢,胡雪巖于是便代表清廷,以私人名義向匯豐銀行借款650萬兩白銀;1882年,中法戰爭前際,清廷命左宗棠領戰,對此胡雪巖再次受命,又以個人名義向匯豐銀行借了400萬兩白銀。對于這前后共1050萬兩白銀借款,清廷采取了以各省的協餉作擔保的形式,由胡雪巖轉手還給匯豐銀行。 “斗絲”大戰后,胡雪巖的資金一時周轉不靈,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匯豐銀行每半年一度的還款日期又快到了,于是,胡雪巖就去找負責每年協餉的上海道臺府。 對此了然于心的盛宣懷,于是首先祭出狠招,讓作為李鴻章派系的上海道臺邵友濂,故意緩發這筆協餉,聽說是恩公李鴻章的意思,邵友濂于是照做了。 然后,盛宣懷又找到匯豐銀行等一眾銀行,說胡雪巖眼下沒錢了,你們得趕緊找他要錢,他快破產了。 對于匯豐銀行來說,雖然借錢的人是清政府,但經手人畢竟是胡雪巖,于是,他們就拼命追著胡雪巖,而對于身家上千萬兩白銀的胡雪巖來說,匯豐銀行催要的80萬兩白銀,自己墊付一下,本來倒也問題不大,可偏偏眼下自己的資金,又因為“斗絲”被困住了,沒有辦法,胡雪巖只得從自己的錢莊抽取了80萬兩白銀來墊付清廷的借款。 由于現金流都被“斗絲”和墊付清廷借款所占用,胡雪巖一時資金鏈困窘,在這節骨眼上,盛宣懷再次向各個洋行和儲戶、官員、富商大肆傳言,說胡雪巖快沒錢了,要破產了,你們趕緊上錢莊去找他討錢?。?/p> 再勢大財雄的錢莊和銀行,也害怕擠兌,盛宣懷這招,果然夠狠。于是乎,現金被困的胡雪巖由于遭遇到了大范圍的擠兌,手下的阜康錢莊、當鋪竟然紛紛倒閉。 而作為胡雪巖商業帝國的核心、阜康錢莊等金融產業的倒下,也使得胡雪巖的商業帝國開始崩塌,由此也拉開了李鴻章屠宰胡雪巖、削弱左宗棠和湘軍勢力的序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