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宮碑,是《南宮縣學記》(又名《重修南宮縣學記》)的簡稱。 此碑,為晚清曾國藩四弟子之一、近代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著名文學家、教育家張裕釗所書。 清光緒十二年,時任南宮知縣李傳棣督修縣學,立此碑以記事。 紳士宋弼臣出面,函請時任保定蓮池書院院長的張裕釗,為南宮重修縣學立碑撰文并書丹,又請時任冀州知州吳摯甫(吳汝綸)進行修正。 張裕釗,湖北省武昌(今鄂州)人。十六歲中秀才,二十四歲中舉人,二十八歲授內閣中書。 張裕釗為官之余,精研書法,受當時棄唐慕魏風氣影響,汲取諸家,對魏碑推陳出新,自成一體,人稱“南宮碑” 其字,將魏碑橫勢變為縱勢,行筆內圓外方,結構刀削鐵鑄,篆之圓、隸之方化為一爐,極具神韻。 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稱:“其書高古渾穆,點劃轉折,皆絕痕跡,而意態逋峭特甚,其神韻皆晉、宋得意處,真能甄晉陶魏,孕宋、梁而育齊、隋,千年以來無與比。” 于右任也曾作詩進行評價:“行草方圓逼似真,卷頭歌訣見精神。書家自古如名將,一代天生不幾人。 南宮碑,問世后影響深遠,而且傳到日本,被視為至寶。 細心朋友可否留意,當代著名書法家啟功字體風格,與張裕釗南宮碑也頗有神似。 現在,書壇上研習張裕釗書法的不少。 有的定期舉辦專題論壇、筆會,以期將這一書法流派進一步發揚廣大。 南宮碑,全碑長3.3米,寬0.89米,正面碑文18行,738字。 碑首為蛟龍帽浮雕二龍戲珠,篆額寫“重修文廟碑記”。 原碑樹立在南宮城東關文廟,全碑放置在赑屃座上,并有碑廛。 1927年10月紅槍會攻占南宮時,飛彈擊壞第七行毀一“取”字,第八行缺一“之”字。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文革末期村民將碑埋于地下得以保存,于1978年挖出放置于南宮縣政府后院。 2001年為更好保護此碑,又將其移置南宮中學,并請蘇州園藝技師造廊亭保護至今。 除此碑外,張裕釗還有《重修金山江天寺記》、《屈子祠堂后碑》、《滕王閣記》等作品在世。 在張裕釗的家鄉,湖北鄂州市沼山鎮叢林村,建有專門的文化園區。 園區內,設有張裕釗文史館、張裕釗書法碑廊、張裕釗書法流派碑林、廉卿塔、民俗館、生態園等景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