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雖百出,理止一貫,故有專治時癥而不治調理癥者,或有專治調理癥而不治時癥者,非炫人以專長,即醫理未參透。今為徹底明了計,姑述血、氣、痰、郁四者,以為內傷一隅之舉。 血者,五谷所化之汁,經心火鼓鑄而成,其象為陽中之陰,其義為水交于火。觀仲景復脈湯,既用膠、地以滋水,又用桂枝以助火,不啻將生血之理曲曲描出。 故當歸其味辛溫,其汁油潤,恰具水火二氣,為補血正藥。 川芎辛溫而無汁液,但能助火以行血。 地黃有汁液而不辛溫,但能益水而滋血源。 桂枝色赤入心,助火。 丹皮、紅花色赤味苦,即能瀉血。 他如蒲黃生于水中,本屬氣分,能止血者,氣行則血行,與茅根利水行氣而能行血正同。 是以吐血必咳痰,以氣逆水升,然后引出其血,用川貝、杏仁降氣行痰,氣降血亦降矣。 由是推闡,可得無量法門。 凡氣滯血瘀,寒熱身痛,女子經閉不通,亦當行血中之氣,香附、靈脂、元胡、郁金、川芎、降香、乳香為主。 胎血下瀉,必先漏水,宜升麻、參、芪以升補之,苧麻根以滋之,俱不言可喻。 滋生元氣莫如人參,扶達元氣莫如黃芪。 氣者水中之陽,水不得火則氣不化,火壯太甚則氣為耗。個中玄機,務宜明辨。 故火氣過旺,傷其津液,則氣虛而喘,五味、麥冬以潤之。 氣泄而盜汗,生地、丹皮、龍骨、地骨以清斂之。 氣滯而便澀,蓯蓉、當歸、麻仁、杏仁以滑之。 更如腎陽有余,陰氣不蓄,喘咳虛勞之癥作,必大滋其陰,用熟地、龜板、元參等以水配火,不使壯火食氣,斯為得之。 若陽虛不能蒸水化氣,則必助以溫藥,仲景腎氣丸有桂、附,又有萸、地,陰中之陽,遂為少火生氣之主方。 然其人本有陰寒,則必專用桂、附純陽之品乃能化耳。 痰由水濕不化凝聚而生。水濕之化根乎氣,氣與痰遂有密切之關系。氣寒則為寒痰,清而不稠,古名為飲,以補火為主。 干姜溫脾,是以土制水,附子溫命門,是以火化水,茯苓利水,半夏降水,皆為水飲正治之法。 水停為積,先宜攻之,甘遂、大戟、芫花行水最速; 下后繼以補養,大棗、白術、甘草培中最勝。 臟熱嗜酒則生熱痰,宜知母、射干、硼砂、花粉以清利之。 然亦有飲酒停為冷痰者,宜砂仁、半夏、茯苓、白蔻以溫利之。 痰結心膈之間,非牛黃不能透達;痰滯肺絡之內,非貝母不能潤降。 南星辛散,能散風,故去風痰;礞石燥烈,能下氣,故降頑痰。 凡行氣之藥,皆能行痰,即行痰之劑,必賴行氣,總見痰是氣不化所生。 藥味殊多,不能枚舉。 痰是氣不化,郁是血不和,蓋血和則肝氣舒暢而不憂抑。 逍遙為治郁良方,能和血以達肝氣也。 歸脾湯用遠志、木香以行氣,又用當歸、龍眼以行血,治心脾之血以開郁也。 郁金能解諸郁,實則行血。以盆盛牲血,注郁金末,其血即分開,可見其逐血之力矣。 癥瘕血痛,必用香附、荔枝核、檳榔、茴香、橘核,純是入血分以散氣。 莪術尤能破血中之氣,故積聚通用之。 若三棱入氣分,則破積之用不如莪術。 總之,積皆血中氣滯,故行氣用沉香、檳榔,行血兼用當歸、川芎。血結則為寒,肉桂、艾葉以溫之;氣結則為火,黃連、黃芩以清之。 破積,古方往往寒熱互用,正以兩行血氣也。 好 · 書 · 推 · 薦 岳美中全集 全書分上中下三編。上編分為醫論醫話、論方劑與藥物、臨床驗案及治療老年病的經驗四部分,濃縮了岳美中先生學術思想的精華。中編由醫學筆記、《傷寒》 《金匱》考釋和中醫麻風病學三部分組成,所收均是先生生前未發表過的文稿。目前,麻風病在我國城市中雖已少見,但從未絕跡。其中諸多方劑,除可用于麻風病 外,更可供中醫外科和皮膚科醫生借鑒使用。下編包括自述文稿、醫事建言、早年詩文、鋤云詩集、信曾函與序銘五部分,充分體現了先生的醫政遠見和文史成就。 掃描二維碼或 版權聲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