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2006年夏的蒙古國考察,是一次以中國學者為主、多國多學科人員共同參與的蒙古歷史考察之旅,歷時14天,行程2800公里。考古學者羅豐以詳實豐贍的旅行筆記為基礎寫成《蒙古國紀行》,生動記述了一行人的甘苦和收獲。一路上作者筆不離手,不放過點滴的個人感受和生活細節,他追摩前輩科學探險學者的風范,悉心記錄游牧生活特有的風土人情,壯麗蒼茫的草原美景,以及先民留下來的鹿石、碑銘、遺址、墓葬等,配合照片、手繪圖片,使這部紀行成為一部難得的科考筆記佳作。 7月14日是此次考察的第4天,行程150公里,考察隊在哈拉和林附近尋訪此次科考的重點之一,公元8世紀突厥史上著名的闕特勤碑。之后來到突厥的毗伽可汗墓地,見證了長長一列的可汗墓殺人石。在當地牧人家午餐之后,途徑蒙古的內陸湖泊額吉淖爾,測量并記錄突厥游牧人墓葬群和硅化木巨型石。晚上在哈拉和林駐地,碰巧觀察到蒙古人搭建蒙古包的全過程,繪圖記錄。這一天的考察筆記可以作為全書的一個縮影,他們一邊追尋蒙古草原歷史上的主人,同時也不放過當代蒙古人日常生活的點滴。 * 文章節選自《蒙古國紀行:從烏蘭巴托到阿爾泰山》(羅豐 著 三聯書店2018年1月刊行)。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與微信后臺聯系。 羅豐在蒙古卡剌巴拉克斯古城遺址 蒙古國紀行(節選) 文 | 羅豐
考察13 世紀突厥毗伽可汗及闕特勤碑; 考察呼塔格山的突厥墓葬和希伯陶勒蓋的文物。 行程150 公里。 梯卡的文物保護倉庫 天剛亮的時候,蒙古包中很冷,看看溫度計,指針在12攝氏度。8點起床時,太陽已經很高,氣溫逐漸升上來,到15攝氏度。 早餐,依舊有米飯,看來蒙古人早上有吃米飯的習慣,有點出乎意料。不過,面包、煎蛋還是受大家歡迎的。姚克成鄭重地講了他大清早所見,一戶來參加那達慕大會的人家,沒有像大多數人那樣搭帳篷,而是野外露營,小孩也是睡在露天。說話間,露出同情而復雜的神情。 今天9點,準時出發,前往毗伽可汗墓地。 大約經一小時車程,到達毗伽可汗墓所在的和碩柴達木。先去的是孤零零豎立在草原上的一處現代建筑,被稱作文物倉庫。倉庫門口墻上釘著一塊金屬牌,上面 “TICA”用英、蒙兩種文字標明名稱。大意是土耳其國際合作與發展局古跡項目在蒙古國出土文物保護倉庫。不大一會兒,來了一位身著黃色短服、頭扎小辮的小姑娘,年紀五六歲,她不太熟練地用鑰匙打開倉庫大門,便離去了。 倉庫位置:北緯47°33′444″,東經102°12′197″,海拔1382米。倉庫用鋼結構搭建,約莫有籃球場大,七八米高,靠西墻側并排放置著石板,東側有幾個石人,西北角的地方是一塊高聳的大碑,就是著名的毗伽可汗碑。 寫有英、蒙雙語的標牌 毗伽(Bilge)可汗碑是雅德林采夫首先發現的,現在轉移至文物庫房。據說,在野外遭遇雷擊,碑身斷為三截。經過土耳其人修復,黏結成完整一塊,并配置了花崗巖的兩階碑座。 碑高3.79米,上窄下略寬分別為137厘米、139厘米,左右兩側的厚度也稍有不同,右側厚50—53厘米,左側厚49.5厘米。經過千年野外的風雪侵蝕,多數字跡已模糊不清。碑的四面都有文字,正面、兩側是魯尼文,文字的順序是從右向左,自上而下,每個字母約有3厘米×1厘米大小。背面則是漢文,漢文漫漶,情況更甚于正面,只有個別文字清晰可辨,非常好的隸書,每字大約3厘米×3厘米。 不像大多數的漢碑,碑額與碑身分別制作,最后用榫卯結構聯結,毗伽可汗碑用一整塊巨石制成,碑額也是四條螭龍纏繞。不過,因年代久遠,龍身細節已不清楚,只有大形還在。碑額正中有一圖案,是簡化的鹿形,專業術語稱為“湯姆嘎”,大概是一個部族的徽記。這類印記原本是烙在牲畜上的記號,后來發展成某一部族徽記。游牧部族在使用徽記時,大的部族或聯盟采用比較簡單的圖案,小的部落則用復雜的圖形,前者識別簡潔,后者辨識起來困難。突厥用簡單的鹿形可能就屬于這種情況。 毗伽可汗碑被發現之初,就被冠以魯尼文,這其實是學者們妄圖將古老的突厥銘文與后來的日耳曼魯尼文之間建構一種普遍聯系,前者是后者的淵源,雖然有可能兩者之間并無有效的關聯。用魯尼文來稱呼古突厥銘文卻是學界的一般認識。 文物倉庫中的毗伽可汗碑 《毗伽可汗碑》記載了東突厥帝國毗伽可汗本人的豐功偉績,碑文從東面開始敘述可汗繼位之后的情景。從突厥投降唐朝開始,歷數其種種罪惡:使突厥人民成為喪失國家的國家,失去可汗的可汗;高貴的男兒成為唐人的奴隸,清白的姑娘成人家婢女。官員們舍去了突厥傳統的官號,采用唐朝官銜,臣服唐朝皇帝。把一切交給了唐朝。 通過其父汗頡跌利施可汗幾十次的戰斗,局面終于得以扭轉。從他八歲講起,殺敵無數,征戰九姓烏古斯,打到粟特的領地鐵門關,連唐朝人也成了手下敗將。西面突厥文是有關毗伽可汗兒子登利可汗的內容。整個碑文則由毗伽可汗的侄子藥利特勤書寫。 比起魯尼文部分,北面漢文碑文保存得最差,隱約可見一些漢字,完全不能閱讀。近世中國人知道毗伽可汗碑,是在清末光緒年間。光緒十九年(1893)秋俄國駐北京公使喀西尼( A. P. Cassini)將著名語言學家拉德洛夫拓制的和林三碑《闕特勤碑》《毗伽可汗碑》和《九姓回鶻毗伽可汗碑》拓片,送到北京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請代為釋讀。當時,蒙元史專家沈曾植正在總理衙門譯署任職,作三碑跋文以復俄人。俄人將沈文翻譯刊布,屢為西方著作引述,即所謂總理衙門書。沈曾植獲得碑文拓片后,曾示與當時著名金石家葉昌熾、翁同龢等人,或與這些人有過討論。
根據以往對碑文的記載,漢文中有“起居舍人內供奉兼史館修撰臣李融奉”等字樣。字體是唐玄宗時代流行的隸書。 《毗伽可汗碑》魯尼文碑文和背面的上的漢字銘文 倉庫的周圍擺放著從毗伽可汗墓地運回的石獸、石羊及墓板,在孫正軍、胡鴻二位的幫助下,我們對這些遺物進行了詳盡的測量。
羅新急迫地給我們講述他們2004年參觀時的發現,簡言之,石板上雕刻的一鳥,與粟特墓葬發現的祆教祭司圖中的相似。經過仔細觀察,我說了看法,石板上雕刻的就是兩只朱雀的形象,類似的形象在唐代壁畫、石刻上極為普通,并無特別之處,似乎與粟特人的祭司形象無涉。聽完這些,大家都“噢”了一聲,似乎有些失望。如果在毗伽可汗墓中發現了與祆教有關的內容那該多好呀,但我并不企盼這種可能。
石人像袖手而立,只有較夸張的眼、鼻、口,值得注意的是身上簡鹿刻畫,是典型的湯姆嘎。 毗伽可汗碑碑額上的鹿形圖案湯姆嘎
敖其爾催促大家離開,我不舍地最后走出倉庫大門,小主人已經拿鎖等待在旁邊了,看我拿起相機拍照,便靠在門口不動,望著相機。上鎖后,獨自回到草原小屋,看來這樣的參觀經常發生,她是有經驗的。 闕特勤墓地 車開了十多分鐘,來到距離倉庫不到1公里的闕特勤墓地,這時時鐘指向11點40分。墓地被一圈綠色的鐵柵欄圍起。入口處豎立著一塊不銹鋼的牌子,牌子上端印有蒙古與土耳其國旗,用蒙、土、英三種文字介紹墓地的情況。具體地點,北緯 47°33′836″,東經 102°49′914″,海拔 189米,與倉庫的高程差不多。 《闕特勤碑》豎立在一塊不大的方形碑座上,碑座長 159厘米,寬112厘米,高度不詳,凸出地面約十幾厘米。石碑青石質,高327厘米,寬132厘米,左側厚46厘米,右側厚45厘米。碑的邊角切削過,形成倒角,倒角處也刻滿魯尼文。 碑的正面朝東,碑額與碑身一體雕鑿而成,碑額為兩螭龍相對,不過左側缺一角,為雷擊所致。闕特勤碑原本矗立于原野,宣統三年(1911)清朝庫倫辦事大臣三多慮其無保護設施,便仿照中原習慣,建一碑亭保護,誰知曠野上的建筑便成了雷擊的目標。石碑的西北角遭雷擊損壞,從被擊的部位判斷,雷電來自西北方向。如果毗伽可汗碑也是這樣面東而立,背面漢文所遭受的侵蝕就可以理解了,蒙古通常的主導風向是西北風,風蝕、雨淋、雷電擊損,斷為三截的毗伽可汗碑,在這樣的環境中保存了千年。 闕特勤墓地地面設施復原 闕特勤碑保存情況要好得多,碑額中央兩行六個楷書大字“故闕特勤之碑”,碑文用隸書,共有12行,滿行36字。碑文并沒有滿布碑石,甚至給后來者留下很大空間,碑文末有一行隸書小字“宣統三年(1911)庫倫使者三多觀并建亭護之”。文末年號楷書“大唐開元廿年歲次壬申七月辛丑朔七日丁未建”,其中“七”字或已模糊不清。碑邊線刻蔓枝花紋。 漢文文字出自唐玄宗之手,其中的隸書,很可能也是唐玄宗親筆書寫,史書記載玄宗善隸書 闕特勤是毗伽可汗的弟弟,他去世后,應毗伽可汗的請求,唐玄宗派出唐朝工匠建造墓地、祠堂,雕刻了闕特勤像,并親自撰寫碑文。《新唐書·突厥傳》記載了這件事: 使金吾將軍張去逸、都官郎中呂向奉璽詔吊祭。帝為刻辭于碑,仍立廟像,四垣圖戰陣狀,詔高手工六人往,繪寫精肖,其國以為未嘗有。 《闕特勤碑》的魯尼文部分也有記錄:中國可汗給我派來自己的宮廷畫師。我囑咐他們迅速地建好專祠。我命令他們在里外墻上飾以雕琢,豎立石碑。 闕特勤死后,毗伽可汗親自為他的弟弟撰寫了魯尼文的碑文。所以在碑文中才有“我囑咐他們”“我命令他們”的詞句。魯尼文的碑文寫滿了碑的左右及后面,在側面倒角處也寫有碑文。 突厥是一個崇尚英雄的民族,像闕特勤這樣的英雄,突厥人注意他所經歷的每次戰斗,帶有文學色彩地詳盡描述一些細節: 他用箭射死一人,并追殺兩人。當他進擊時,折斷了拔野古兒白馬的大腿。闕特勤在那次戰役時三十歲。他騎英雄?lc?的白馬沖擊。他連續刺殺二人,我們殺死、征服了葛邏祿。 碑文不厭其煩地描述突厥英雄在戰斗中的英勇,甚至多次提到他所騎駿馬的顏色、名字。當然,英雄的勇敢是與生俱來的,并引以為豪。 闕特勤碑 唐玄宗御撰碑文并派大臣、工匠,在碑文中深情地寫道:
可汗,猶朕之子也。父子之義,既在敦崇,兄弟之親,得無邊類,俱為子愛,再感深情,是用故制作豐碑,發揮遐徼,使之千古之下,休光日新。
認為他們會“以親我有唐也”。可是,毗伽可汗的碑文對唐人友誼卻警惕地說: 雖然我們與唐朝建立了關系,他們慷慨地給了我們這么多金、銀、糧食、絲綢,唐人的話語甜蜜,寶物華麗。他們用甜蜜的話語、華麗的寶物誘惑,使得遠處的人民靠近他們。 他們心懷惡意,不讓真正英明的人、真正勇敢的人有所作為。 魯尼文也是闕特勤的侄子藥利特勤寫的,據他說,書寫碑文及墻上的全部文字用了二十天的時間。唐朝工匠鐫刻了漢文、魯尼文的碑文,但是他們卻始終不明白突厥人對唐人憎惡,雖然突厥人是明白表露,并由唐人親自鐫刻于碑上。 《闕特勤碑》漢字碑文和魯尼文碑文 《闕特勤碑》深受晚清民國文人重視,日前,在讀一本書法書時,看到烏里雅蘇臺參贊大臣志銳曾經給清宗室盛昱寫過一封信,信中提及《闕特勤碑》拓制拓本的艱辛: 《闕特勤碑》距古和林尚五六百里,地名哲里夢。碑已傾覆于地,集蒙人扶起之,大費厥事,喜碑文尚少損壞。距烏里雅蘇臺二千余里,派人足三閱月始歸來。惟天寒風勁,紙墨俱不合式,拓得數本,尚有不真者,檢較真者一本奉寄清齋,以供珍賞,可謂不負委任矣。 我們并不知道唐朝工匠在營建闕特勤墓時的參與程度,但從來人身份分析,主要是突厥稀缺的精于繪畫、雕刻的工匠。墓葬的整個布局可能是按照突厥人的傳統來安排。 闕特勤碑部分拓片,正面漢文、背面突厥文 闕特勤卒于731年2月27日,闕特勤碑于732年8月1日豎立,祠堂在733年底才竣工。1957年,捷克考古學家主持了蒙古—捷克聯合考古隊對闕特勤墓的考古調查與發掘,雖然這項工作未能圓滿完成,但仍然取得了相當的成績。入口處到祠堂有一條道路,道路兩旁有石像。至發掘時,保存下來的石像共有四個,三男一女。往后是一座庭院建筑,墻壁上有壁畫,臺基上共有十六根立柱,支撐著大殿。大殿內發現闕特勤和夫人坐像殘斷,顯然是唐人工匠的作品。祠堂的西側有一塊巨型花崗巖。現在這塊花崗巖石呈長方形,長220、217厘米,寬177、173厘米,中間凸起,有一空洞,直徑約有68厘米。這塊巨型石塊,可能是祭壇,原來應該是方形,后被破壞,殘塊壘放在旁邊。 整個墓地由建筑群組成,闕特勤碑占據墓地中央。墓地坐西向東,東邊入口處,最前面豎立著兩個雕刻粗糙的石人,接著向東有兩個石羊,再向東有兩排列石,每排有十余塊。向后中央有一排列石,或許就是文獻中所謂的“殺人石”,據統計有169塊。過去日本學者林俊雄說原本有上千個以上,現在僅存這些。每個石塊之間約有3米,很明顯有出入,原有上千塊的推測可能有問題,是否被人搬動過,現在也無從查證。 …… 突厥人嗜殺并以此為榮,最后的結果,是要在死后統計平生所殺敵人的數量,將殺敵人數用一種形式固定在墓葬前面。《周書·突厥傳》記錄突厥人風俗時專門提到這一點,“葬訖,于墓所立石建標,其石多少,依平生所殺人數”。《北史·突厥傳》也說,殺一人,則立一石,有至千百者。這種以殺人數量在墓前標志的做法,使人們很容易地與突厥墓前縱列的石塊聯系起來,石塊多少則依平生殺人數量。
突厥人殺戮的對象似乎有特定目標,地位愈高,產生的榮耀愈大,他們會津津樂道。突厥語中殺人石被稱作“Balbal”,敵營中的勇士被殺,才能被立作殺人石,殺死普通人并不能作殺人石。《毗伽可汗碑》稱:毗伽可汗“我斬其勇士當作殺人石”。并說“為紀念我父可汗,首先把邊茲( baz)可汗立作殺人石( balbal)”。黠戛可汗,唐朝的郭( Qugh)將軍,都被毗伽可汗立為殺人石。殺人石并不只是自己的殺敵紀錄,也可將自己所殺之敵制造成殺人石,貢獻給特定對象。 殺一人立一石,毗伽可汗墓殺人石 和碩柴達木硅化木墓 午飯后,并無休息,15點零2分,我們便驅車奔向下一個目標:突厥墓地。這個墓地在后杭愛省哈沙特縣,稱作浩特格奧拉(Hutag Ual)墓地,遠處可見柴達木湖。 1970年,蒙古考古學家對墓地進行發掘,共清理了五座墓葬。最大的一座墓葬地面由石圍圈組成,南北方向,長約 15米左右,其中墓道方向長 2.7米、寬約 2.5米,由幾塊大石塊構成,石圍圈寬1米,圈圍為12米×8.5米。用來測量的長尺、測繩是由李肖帶來,孫正軍、胡鴻拉尺測量,他們學得很快。 據敖其爾說,墓葬中的發現以馬銜、馬鐙、帶扣等馬具為主,也有一些箭頭、陶片之類,另外還有一些動物的燒骨。隨葬品比較簡單,當然這些認識來自習慣性思維,比較對象都是隋唐時的中原墓葬。 這片墓地大約有幾十座墓葬。據敖其爾說,墓葬形制很簡單,地面上有石塊壘砌的封土,下面是豎穴墓坑,沒有葬具,但卻隨葬一些馬骨。 突厥等游牧民族都有隨葬馬頭骨的習俗,類似習俗是從匈奴那里傳下來的。其實,僅僅從地面外觀上很難區分突厥人及稍后回鶻人的墓葬。發掘后如果沒有隨葬品,也很難辨別,匈奴時期則有偏洞室墓作為特征。 游牧社會的下層人,墓葬形制簡單劃一,隨葬品單調,加之并不重視埋葬,不易區分是難免的。 突厥墓葬 上面是石塊堆砌的封土,石堆下面一般是豎穴墓坑 告別突厥人墓地后,汽車向北行駛,不一會兒便來到額吉淖爾(Ogiy nuur)湖畔。額吉淖爾湖是一個咸水湖,岸邊停著一些車輛,看來好像是從遠方趕來的。 在蒙古的內陸湖泊中額吉淖爾并不算大,從南岸可以看到北岸遠處的白色蒙古包。湖水蔚藍,很早就吸引著大家的目光,看到有人在湖中嬉水,車剛停下,有的隊員就沖向湖邊。可能是不了解湖中情況的緣故,大家并不急著下水,看見敖其爾和司機脫衣入水,人們才三三兩兩地跟進。不諳水性的我,只能沿著岸邊的沙灘漫無目標地游走,溫度計上的指針指向30攝氏度。這里好像無人管理,湖畔中塑料瓶、塑料袋不時可見。聽下水的人說湖水并不很熱,甚至有點冷。鋼巴說這個湖中野鴨子很有名,可惜好像地點不對,未見。 17點10分,大家帶著滿意的心情離開了額吉淖爾湖。 額吉淖爾湖 不大的湖泊,也可以氣勢逼人〔爾冬強攝〕 經過近四十分鐘的車程,我們來到一座小山邊。山頂上有一硅化木石堆,石堆的直徑在百米以上,中間凹下,四周隆起。并不清楚巨大的石堆是天然形成,還是人工堆砌。我感覺天然形成的可能性較大,人工建造一座巨型石堆,總會留下諸多痕跡。天然形成的石堆,中央凹陷,總會讓人想起火山口,但似乎又不像火山噴發過的山口,總之,巨型石堆確實有點讓人費解。我在石堆上揀了一塊白色發亮的硅化木,不知道日后能否帶回?
大石堆南側,與之相對的另一個山頭,也有硅化木,遠遠望去,直沖天際。走近粗觀,石頭有點兒像很粗壯的樹木。硅化木側平滑的石上有鹿的形象。巖畫上的鹿,似乎是用金屬工具敲擊而成,深色的巖壁上,白色的圖案格外醒目。有人將羊頭放置在石頭旁邊,看來是有意為之。 山丘的頂端,用硅化木堆成一敖包,敖包中央豎著木桿,上面懸掛著藍色的哈達,一些像酒瓶之類的小東西,也被塞在石堆之中。 硅化木敖包與藍色哈達 硅化木砌成的敖包,中央豎立木杵,上面掛著藍色的哈達,顯然剛被祭祀不久 搭建蒙古包
14日晚飯后,我們在駐地散步,突然間,南邊柵欄邊上來了一輛警車,車上跳下四五個身著警服的警察,指揮著四個民工模樣的人從卡車上開始搬運東西。頃刻間,長長短短的木桿、白氈等堆在一起。有兩位民工拿著鐵鍬開始鏟地。 噢,他們要在這里搭建蒙古包。 我趕緊回到蒙古包里,拿來照相機,拍攝搭建過程。過去在牧區也去過蒙古包,也觀察過它的結構,但并未參加過實際搭建,這倒是個好機會。 平地,搭建蒙古包前,先要將地上的草鏟除,弄平。鏟平的面積要和搭建的蒙古包面積相等。這兩人很快就平整出一個圓形出來。 鋪地板(夏勒, shal),鏟平地后將地板條按次序鋪設。這些地板是按蒙古包的面積制作的,長短、寬窄不一,中間寬一些,邊緣上則修理成圓弧形,不平的地方要用石塊墊起。一人從別處搬來幾塊石頭墊在地板下面。 鋪完地板之后,他們又從邊上拖來一卷塑料地板革,鋪敷在木地板上。塑料地板革是長條形,中間有兩條,兩側各一條,拼合起來。鋪上地板革后,他們又抬來三張床,一橫兩縱擺在上面。 門在蒙古包中起中心支撐作用,先將門框向南豎起。然后將天窗(陶納,Tooni)和柱子(巴嘎那,bagna)搬進地板中央,用毛繩將天窗與兩根柱子固定在一起,倒置在地板中央備用。天窗是一個整體的,直徑估摸著有一米多,一周有很多方形穿孔。 在豎立門框的同時,已經有人將圍柵(哈那,hani)搬到地板的邊緣處。蒙古包的大小由圍柵的片數決定,片數愈多,蒙古包愈大,反之則小。今天用的是五片圍柵構成墻體。圍柵用5厘米寬左右的木條交叉成網狀,木條交叉連接處用生牛皮繩打結固定。我粗略地數了一下,有近五十個交叉點,可以活動,收縮自如。收起后的每片圍柵,大約有1.5米寬,2米高;伸展后,高度下降但寬度增加許多,網孔變成菱形,每片在3米以上,因沒有具體測量,數據不太準確。每片圍柵接頭處有 V字形接口,上略有彎曲,接頭處用繩子固定,固定繩只將上面綁結實,下面則并未捆綁,門兩邊則直接綁在門框上。 圍好柵欄后,用一條像軍綠帆布條似的繩索帶繞一周,將圍柵固定成一個整體。 這時,將原倒置在場地中央的天窗、柱子翻起,中央有一根較粗的毛繩,翻起天窗后,毛繩垂吊在中央。 天窗周圍共有 81個方形插孔,相對應的有 81根木椽(烏泥,uni)。每根椽子上部有彩繪花紋,前方后圓,下部有一穿孔,套一毛繩環,環繩很短。將椽前端插入天窗方孔中。椽后端將繩環擰成8字形狀,用前端固定在圍柵上。插椽是有順序的,先插的是門上的兩根,然后是后面一根,左右各插兩根。門上的兩根并未用繩固定,而在門框鑿出凹槽將木椽底部插入。將這些起固定作用的椽子插好后,其余人便抄起木椽隨意上插。 蒙古人搭建蒙古包示意圖(1) 蒙古人搭建蒙古包時,可得眾人協力,所以我在姚克成的鼓勵下,也插了三根。但由于人多手雜,上下次序沒掌握好,全部插完后,又多出一根,就有勞一位有經驗的中年男子調整了一番。 整體架構搭建完成后,用白布將圍柵圍繞一周,這就是我們經常會在蒙古包內看到的。木椽的頂部,也用兩片白布將前后搭上,上布時包內有兩人用木桿挑頂,邊緣上則縫有兩條繩子,在外拉扯。 這時,天已經完全黑下來了,眾人又將四塊黑色的雜毛氈(查烏格,tsavag),每塊氈的結合部用毛繩固定在圍柵上。因為是夏天,好像只需一層氈。如果其他季節另要加圍氈(圖爾格,Turga)頂上也用氈覆蓋(德烏爾, deever),天窗上也要蓋上一塊氈(烏爾和,?h)。
圍好氈后,用圍繩(布斯魯爾,busluur)捆緊,然后將頂上氈用力拋上,拉繩合圍。頂部還要上一層帆布(布爾金,burzene),是為了防雨不漏,也是兩片合閉,固定在側面。門框邊上各有三個方形鐵環,三條白布條帶從中穿過,在蒙古包上扎捆三道,以便不被大風吹起。再罩上白布罩子(查干布列斯,tsagaan burees)。頂部用兩片白帆布蓋住天窗,天陰下雨或晚上,用長繩拉扯,起調節亮度的作用。整個蒙古包才算搭完。 蒙古人搭建蒙古包示意圖(2) 我粗略算了一下,從卸東西到蒙古包搭好,前后不過四十多分鐘,動作非常迅速。
蒙古包所用材料的蒙古語名稱,是晚上我向姚克成教授請教來的。
很快天完全暗下來,警察們搬來鋪蓋,準備入住,眾人這才四下散去。
記得過去看過資料說,搭建一個一般的蒙古包,婦女一人僅用三四十分鐘即可,現在看多少有些傳說夸張的成分。
游牧人正式的蒙古包搭建,是件十分鄭重的事。每個步驟都有祭祀活動,要吟唱一些美好的祝詞,最后要宰羊慶祝。今天搭建的蒙古包則是官方例行公事,不過搭建的大體過程,應該沒有多少出入。每步都要嚴格按部就班地進行,只要有一個環節錯誤,其他程序就進行不下去,只能倒回重來。聽說現在蒙古國用的蒙古包,許多都是中國內蒙古生產的。
游牧人的神圣議程已成往事了。 《蒙古國紀行:從烏蘭巴托到阿爾泰山》 羅豐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8-1 ISBN:9787108059611 定價:69.00元 |
|
來自: 昵稱27494174 > 《世界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