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熱島”現象是怎樣形成的呢?在城市里,與大氣下層直接接觸的大多是房屋、道路等各式各樣的建筑物,這些由混凝土、瀝青等材料所構成的建筑物改變了大氣底部與地表的接觸面,即改變了城市地表的熱力屬性。研究表明,這些建筑物不僅容易吸收熱量,而且它們的熱容量也很小。也就是說,它們溫度升高所需要的熱量相對較少。在相同強度的太陽光照射下,城市里的建筑物要比郊區綠地、水面等自然下墊面升溫快得多,而且建筑物的表面溫度要明顯高于郊區的地表溫度。此外,多數城市中心區域高樓林立,猶如一堵堵高墻,不利于各種建筑物的散熱,使得整個城區就像一個大烤箱,使氣溫容易上升,從而形成“城市熱島”現象。 產生“城市熱島”現象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城市中各種人工熱源的影響。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交通運輸、工業生產、社交娛樂以及居民生活所需的各種能源日益增多,晝夜不停地在向大氣排放大量的熱量;城市人口越來越密集,使得諸如空調、汽車等高能耗設備驟增,它們猶如一個個小火爐把周圍空氣烤熱,而城市里的綠地、林木花草和水體等自然下墊面卻在不斷地減少。據有關專家測試,個別城市中的人工熱源向自然環境所釋放的熱能,居然是太陽輻射能量的3~4倍。 大氣污染也是產生城市“熱島效應”的一個重要原因。特別是海量的機動車、大量工業生產以及居民生活,常常會排放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粉塵等污染物。這些物質不僅會吸收城市下墊面所產生的各種熱輻射,而且還會讓大氣形成一個無形的“玻璃罩”,形成“溫室效應”。這種狀況最終會加速大氣升溫,給“城市熱島”現象火上加油。 熱島效應是城市氣候中的典型 “城市熱島”效應給人們生活造成很大影響,特別是夏季,“熱島效應”會加劇升溫作用,導致人們焦躁、中暑、恍惚,甚至會誘發一系列疾病,嚴重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 有沒有辦法來控制“城市熱島”現象,讓城市“降溫”呢? 首先應該著眼于城市建筑規劃、結構、材料幾方面,努力消除“城市熱島”現象的人為因素。在城市建筑規劃時,要科學合理地布局,給城市留出“通風道”,以便建筑群的熱量快速散發。要打造一些具有隔熱和遮光功能的建筑物,還可以給建筑物的表面涂上一層淺色涂料,用來反射和遮蔽太陽光的輻射;也可以在房頂、外墻、道路上種植各種綠化植物,用來吸熱和遮擋太陽光的輻射。城市的一些路面可以使用具有反射陽光特性的材料,來代替傳統的瀝青和水泥。據說,有一種新型材料可讓路面降溫到15℃;還有一種道路鋪設材料既能“吃”水又能“留”水,在盛夏季節能夠把雨水存儲在道路下面,使路面溫度降低10℃左右。 綠化降溫 有人還另辟蹊徑地提出了一個城市“降溫”方案,即在市中心或大型建筑群區域內構建地下專用管道冷卻系統,把該區域內的熱量全部帶走。具體做法是,將周邊地區的熱量全部排到這個管道系統中,再利用已引入管道的流水,通過其不斷循環將熱量帶走。據說,采用這種方式可使地面溫度比其他地區低5~10℃。 噴霧降溫 城市里大力推進綠化工程,消除裸地,大力營造公園、水景、濕地、公共綠地和林蔭隔離帶,再輔以噴泉、噴霧、細水霧澆灌等人工水蒸發補給系統,就可以進一步治理和控制城市地表的溫度,有計劃地控制空調等高熱量排放設備的使用,加快“燃煤改燃氣”、“燃油改電力”等提升耗能效率和減少污染排放措施的步伐。這些都是給城市“降溫”行之有效的對策。 作者:原理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