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北京中醫藥學會、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聯合主辦的第三屆 北京國際消化病中西醫診療高峰論壇 在京舉辦,《常見消化系統疾病(脾胃 病)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 (以下簡稱《共識意見》)的發布成為此 次會議的一大亮點。 《共識意見》由首都醫科大學附屬 北京中醫醫院消化中心主任張聲生教授牽頭,于2014年正式啟動編寫,全國100余名著名脾胃病專家歷時兩年 多共同完成的。 《共識意見》包括了常見的10個 消化系統疾病,即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潰瘍、 腸易激綜合征、潰瘍性結腸炎、急性胰腺炎、膽囊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肝硬化腹水; 3個中醫病證,即胃脘痛、 便秘、泄瀉; 3個常見中醫證候,即脾虛 證、肝脾不調證、脾虛濕熱證; 1個“脾 胃病癥狀量化標準專家共識意見” 。 優勢病種單獨列出 增加了 3 個中醫病證的共識意 見。胃脘痛、便秘、泄瀉這3個中醫病 癥是中醫藥的優勢病種,存在于多個疾病中。如臨床中多種上消化道疾病 均可見胃脘痛癥狀,如功能性消化不 良、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等。如泄瀉是指以大便次數增多,糞質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瀉出如水樣為主癥的病證。西醫學中因消化器官功能和器質 性病變而發生的腹瀉,如胃腸功能紊亂、慢性腸炎、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功能性腹瀉、炎癥性腸病、吸收不良綜合征,內分泌及代謝障礙疾病如甲亢、糖尿病、系統性紅斑狼瘡、尿毒癥、腫瘤及藥物相關性腸炎等均可參照本病辨證施治。本病在證候規律研究、辨 證治療方法等諸多方面取得了不少進展,但關于泄瀉疾病尚無相關中醫診 療共識意見。 胃脘痛、便秘、泄瀉中醫病癥共識的制定,更有利于臨床醫師在臨床辨證治療,尤其是基層醫師在不能確診疾病 的情況下,運用本共識意見去辨證施治;或者復雜疾病時,患者同時有多個基礎疾病,但以胃脘痛、便秘、泄瀉為主要主癥者,可參照本病進行辨證治療。 常見證候重點推薦 增加了 3 個中醫證候的共識意 見。其中肝脾不調證的診療共識意見 提出: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生活壓力逐漸增加,使得精神情志對 疾病的發生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而 對消化系統疾病的影響,中醫多從肝脾論治,因此共識意見提出了肝脾不 調是消化系疾病的基本病機之一,如 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 不良、腸易激綜合征等。同時,針對其 治法,張聲生教授團隊提出了“調肝理 脾”治療大法,并成立了國家中醫藥管 理局唯一一個“脾胃病調肝理脾重點 研究室” 。 脾虛濕熱證的診療共識意見提出:隨著現代人飲食結構的改變,膏粱 厚味、暴飲暴食等飲食不節的生活習 慣逐漸影響著人們的身體狀況,飲食 過多傷脾胃,導致脾胃運化不足,同時膏粱厚味生化痰濕,阻礙脾胃氣機,氣 郁痰阻,濕蘊中焦,蘊而化熱,形成脾 虛濕熱之證候,因此,脾虛濕熱證是現 代疾病中常見的中醫證候。 脾虛證的診療共識意見提出:現代人多運動不足,骨弱肌膚盛,或藥石過多損傷脾胃,或年老體衰,均導致脾 虛證,氣虛體弱的癥狀,表現為乏力易 疲勞等。 綜述所述,因情志不暢、飲食不 節、運動不足等原因,導致了肝脾不調 證、脾虛濕熱證、脾虛證是臨床常見證 候,故專家團隊制定了這3個中醫證候的診療共識意見,既可用于已確診 疾病的診治,也可用于臨床中無明確 疾病患者的診治,如患者以口臭、乏力、便溏等亞健康狀態就診時,可參照 這3個疾病診療。 更關注有效性評價 在10個消化系統疾病內容的編 寫中,新版《共識意見》還增加了中醫證候的診斷標準,增加了疾病療效評 價標準,為臨床科研有效性評價提供 了依據;同時,本次共識意見結合了 全國脾胃病專家的集體智慧, “以循證證據為主,以專家共識為輔”,為臨 床實施提供了更多有力的證據。 在《共識意見》最后一章,增加了 “脾胃病癥狀量化標準專家共識意見”,該共識意見主要是針對消化系統 疾病臨床常見的癥狀進行賦值評分和 等級評定,為常見消化系統疾病的臨 床研究有效性評價提供依據,尤其在 功能性胃腸病的臨床評價中較為實 用。量表測評使用中的共性問題,本 共識也進行了補充,醫生在臨床和科 研中可選擇使用。(文/首都醫科大學附屬 北京中醫醫院消化中心 周強) 專家點評 中醫藥療效評價需要更多循證證據 《常見消化系統疾病(脾胃病) 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是 迄今消化系統疾病中醫治療最為全 面、綜合的共識意見,其制定方法和 過程嚴謹、歷時時間較長,以循證證據為主,專家意見為輔;涉及病種較 多,且能夠體現中醫特色。
消化系統疾病以功能性疾病為主, 諸多消化系統疾病受情志的影響,西醫 目前有效的治療手段十分有限,而中醫 長期以來廣泛運用于臨床,從古方痛瀉 要方治療泄瀉(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 到上市的中成藥均有大量記載和臨床 研究。該共識意見在疾病的選擇上既體現了中醫“同證異病”,也能夠體現 “同病異證”,具有顯著的中醫特色優 勢。在防治方面既注重精神情志的調 理,又兼顧生活方式干預,充分體現中 醫辨證論治的特點。雖然目前尚不能 稱之為 “指南” , 但隨著新的臨床研究證 據的積累和增多,為今后轉變為循證的 臨床實踐指南奠定了基礎。 該專家共識還有一個特點是語言通俗易懂,使基層醫生甚至是醫 院的西醫醫生能夠理解中醫證型, 從而更加精準地運用中藥,使辨證 論治脾胃病提供了可能性。通過 專家共識的臨床推廣和運用,可以 激發更多的基于臨床問題的試驗研 究,從而對中藥療效評價奠定基 礎。為了更加真實的體現中醫的療 效,該共識意見還就中醫治療后的 療效評價指標體系提出了建議意 見,有助于臨床效果的評價和科研 成果的展現。相信通過該專家共 識的傳播和推廣,將有助于中醫胃 腸疾病治療的療效體現,提高療效 的顯示度。(文/北京中醫藥大學 循證醫學中心主任 劉建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