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位看官,昨天,我們為您刊發了《脾胃不轉,百病蜂起!千年古方轉動“生命之軸”,功勞太大》這篇小小文說,介紹了張仲景和他的半夏瀉心湯,是如何救世人于水火的故事,受到廣大網友的好評。今天,我們繼續說張仲景。他的故事,以及他所創制的中醫理法方藥,是說不完、道不盡的,而且越說越令人感動。 正如昨天所述,張仲景生活的年代,是朝綱廢弛、戰亂頻仍、民不聊生的慘烈年代。老百姓食不果腹、衣不遮體,饑寒交迫,受盡了病痛的折磨。因此,當仲景先師醫名遠播之際,他每到一處,都有太多的病家翹首以待,盼望能借此擺脫折磨。 對此,張仲景怎么辦?他只能以最大的能力,滿足天下蒼生。 累一點,不怕。最怕的是,一邊勞累,一邊心痛。 為什么心痛?原來,每當診脈之際,仲景就會發現,他們的手,是冰涼冰涼的,涼得有些刺骨。而他們最大的訴求,恰恰就是手足不溫,發麻冷痛,以及腰部、腿部、肩部、關節處等等那刺骨的疼痛。看看舌頭,舌淡苔白。看看脈象,沉細,或者細而欲絕。 這樣的景象,令悲天憫人的張仲景十分心痛:“百姓這是怎么了?為什么要遭此劫難”?! 張仲景不是神仙。他沒有扭轉乾坤之力。他只是一名醫生,只能想辦法,把百姓的痛苦,降至最低。 那就認真看病吧。張仲景一邊看病,總是在不停地觀察和總結。他發現,這些人之在手足冷痛、麻木、關節痛處之外,普遍都有一個問題,這就是血虛。這一點,從患者舌淡苔白、脈沉細就能看出來。 問題是不是出在血虛二字的身上? 聰慧的張仲景,將目光投向遠方,苦苦思索,似有所悟。 是的。問題,就出在血虛上。 看官須知,血是濡養周身的關鍵。陽氣要想疏布于四肢,必然要借助血液。這就是所謂“血含陽氣”。如果一個人血虛,血液不能濡養周身,那么陽氣必然不能達于四末。在此基礎上,加上天寒地凍,寒邪外侵,寒凝經脈。這就出現了血虛寒凝,陽氣更加不得疏布。等待患者的,只有無盡的麻木、疼痛、發涼。 所以,要想解決問題,就必須散寒、養血,使得陽氣通暢。這就是所謂“溫經散寒、養血通脈”。 想到這里,張仲景提筆寫下了一首方劑。這就是輝耀千古、救了無數人的當歸四逆湯。組方如下—— 當歸9克,桂枝9克,芍藥9克,細辛3克,甘草6克,通草6克(這里的通草,即木通),大棗8枚。水煎服。這樣的用量,參考自《中醫方劑學》教材。 這張當歸四逆湯,在中醫方劑世界里,是十分有名氣的。在中醫教科書里面,它作為溫里劑中的代表,是要被著重介紹的。為醫者,如果不知這當歸四逆湯,顯然是不合格的。 這張方是如何解決問題的呢?說起來也不復雜。 首先,問題的根源出在血虛上面。所以,用當歸和芍藥來養血。當歸養血活血,入心腎二經。芍藥,養肝、斂陰、合營,入肝經。肝主血。兩者配合,可以養肝血,充血脈。 再看,這里有桂枝和細辛。桂枝,能溫經散寒以通脈。細辛,同樣有散寒的功效。兩者配合,通達表里,可以將寒邪散開,令陽氣恢復。 到這里,血虛和寒凝這兩大問題,基本都解決了。 接著,仲景不假思索,填上一味藥,乃是通草。這里的通草,實際上就是今天所說的木通。木通可以通利經脈,讓血的通行更加順暢,讓陽氣的恢復更加快速。這是錦上添花的一筆。 到這里,仲景忽然眉頭一皺。他發現,桂枝和細辛未免辛燥。這類藥容易傷陰血。而患者恰恰有血虛的問題在。怎么辦?它重用大棗。大棗可以健脾養血,不但緩和了桂枝和細辛的燥性,同時還配合當歸白芍,加強養血的功效。 寫到這里,仲景長舒一口氣,露出了微笑。 那么,這張方子到底有沒有效果,價值幾何呢?有效果,也有價值。否則,它不會流傳千年。事實證明,遇見這血虛寒凝、經脈不利、證見手足冷痛、發麻、關節疼痛、脈沉細或者細而欲絕的人,用上這張方,往往可以藥到病除。那些一年四季肢體冷痛的人,從此有了救星。現代醫學所說的雷諾氏病、風濕性關節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月經不調、痛經、疝氣、不孕、腦供血不足等疾病,都有用到它的機會。當代中醫臨床家,用它治療寒痹、下肢麻痛、陽痿、胃部冷同、半身不遂、閉經痛經等,癥屬血虛寒厥的,往往效如桴鼓。 張仲景的當歸四逆湯,是世人擺脫病痛的一把金鑰匙。仲景逝去千余年,而這張良方卻世代相傳。我們每一次應用,似乎都欠了仲景的一份人情。 可是,大醫是不會討還人情的。他那一顆濟世的心,鑄就了甘于奉獻的靈魂。這正是他,以及中華傳統醫學的偉大之處。 文中方劑,看官需要在中醫師辯證指導下應用,以求萬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