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風景秀麗的五蓮山上,有兩塊形狀奇異的山石相對而立,一塊細長高聳,酷似一位瘦骨嶙峋的老婦人,另一塊低矮彎曲,像一個長跪在“老婦人”面前叩頭的罪人。這,就是五蓮山著名景點之一——母子石。 關于母子石,自古以來流傳著這樣一個發人深省、寓意深刻的故事。 在很久以前,五蓮山下住著母子二人。孤兒寡母,其艱難的日子是常人難以想象的。母親每日里只是靠紡線織布勉強度日,兒子則拾草砍柴換幾個零花錢。后來,在好心人的幫助下,將兒子送到本村的私塾先生那里免費讀書。 兒子雖然十幾歲入學,好在他聰明伶俐、勤奮好學,深得先生喜愛,學業日漸長進。 冬去春來、時光荏苒。轉眼間,到了進京應試的日子。母親傾其所有,加上親戚鄰居幫助,給兒子打點了一個小包裹。臨行前,母親千叮嚀、萬囑咐,希望兒子能考上個一官半職的,好好做人、清廉為官。上為朝廷出力,下為百姓造福。不求改換門庭、光宗耀祖,至少改善一下目前家庭的貧困狀況,也是菩薩保佑、阿彌陀佛了! 兒子跪拜母親,咬著牙發誓說:“母親盡管放心,兒子若能求得一官半職,一定回家接母親到京城享福!” 母子灑淚而別。 春去夏來、夏走秋至、秋歸冬臨。冰化了、花開了,小燕子來了、大雁又飛走了…… 一年又一年過去了,母親的青絲變成了白發,歲月的風霜滄桑了母親的容顏。母親變老了,茅草屋就要塌倒了,唯一不變的是母親對兒子無盡的思念,是母親每日登高眺望渾濁的目光…… 這一天,天蒙蒙亮,母親又像往常一樣,蹣跚著爬上五蓮山頂,久久地凝視著山下彎彎曲曲通向遠方的小路。忽然,母親心中一動,自言自語道:難道、難道是我錯了?難道我不應該讓孩子讀書?難道我不應該讓孩子遠游?這么多年來兒子音信全無,該不會是死在外面了吧?要是這樣的話,豈不是當娘的罪過?兒子啊,娘對不起你呀!娘不該貪圖什么富貴讓你去考取什么功名啊……母親老淚縱橫、絮絮叨叨,不住地責怪自己。漸漸地,母親那顆蒼老、疲憊、后悔、掛念的心臟停止了跳動,遙望遠方的身體直立著,化作了永恒…… 可憐的老娘并不知道,她的兒子早已經做了高官,早已經腐化墮落,早已經忘記了家鄉、忘記了老娘。 想當年,兒子懷揣夢想,牢記老娘的囑托,躊躇滿志地來到京城。該當他有這個“鱉命”,竟然一舉考中并被京城的一戶有錢人家招為上門女婿。一開始,兒子也想著回家把老母親接來享福。但是,當他看到自己前后左右、上上下下都是衣著光鮮、紅光滿面,住著高樓大廈,騎著高頭大馬,吃著山珍海味,養著三妻四妾,趾高氣昂、八面威風的有錢人和有權人時,那種“我是農村出來的”自卑感油然而生。他害怕別人知道自己是山里人;害怕別人知道自己家里窮;害怕別人知道自己有個沒錢沒權的莊戶老娘;害怕別人說自己沒有靠山、沒有背景、沒有裙帶關系;更害怕因此失去已經擁有的榮華富貴;害怕……唯一不怕的就是良心被狗吃了、不孝不敬不仁不義不知廉恥天打五雷轟! 于是,兒子忘記了故鄉五蓮的水和山,忘記了寒窗苦讀的難和艱,忘記了親娘日夜的思和盼,更忘記了當官為民的初心和信念。從此,結交權貴、仗勢欺人,花天酒地、尋歡作樂,貪贓枉法、欺上瞞下,黑白兩道、無惡不作…… 終于有一天他的惡行敗露,被皇上一道圣旨罷官免職、秋后處斬。幸虧老丈人有錢有勢有關系,左右打點、上下使錢,才被改判發配三千里,到福建充軍勞改,永世不得再回京城。 世界上永遠沒有賣后悔藥的。兒子拿到“判決書”時后悔得捶胸頓足、痛哭流涕、肝腸發青,但已經為時太晚。當他戴著沉重的枷鎖,在解差的押解下路過五蓮山下時,提出要回家看看老娘。好在解差還有點人味,允許他速去速回。 兒子憑著記憶找到自己家的門口,早已是門框斷裂、草屋坍塌、一片廢墟了。 遠房大叔聞訊趕來,面對逆子訓斥道:你娘想你想瘋了,整天待在五蓮山上,早已經化成石頭了。你這個小畜生要是還長點人腸子,就去看看你娘吧! 在求得解差的批準后,兒子連滾帶爬地上了五蓮山,跪倒在母親的化石旁,嚎啕大哭、悔恨交加。其凄慘之聲、悲涼之景,連群山都為之動容。 然而,母親早已經去了另一個世界,一個清靜無塵的世界。她的心不可能被沒有良心的眼淚所打動,她瘦弱卻屹立不倒的身軀不會因為毫無意義的懺悔而動搖。她所能做的,就是把這個喪心病狂、不知廉恥的孽畜永遠釘在恥辱柱上! 于是,千百年來,五蓮山上的母子石以及母子石的傳說就成為后人教育、啟迪、反思、自省的“課堂”和“教材”。 母子石的母與子原本有名有姓的,筆者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故將姓名省略,這并不妨礙讀者的閱讀和理解。試看普天之下、蕓蕓眾生,還有多少像“兒子”這樣的兒子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