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不鬼先生 在開國誅功臣的皇帝中,劉邦算是比較有名的了。皇位只有一個,開拓者既要擔心臣子功高震主威脅自己嗎,更害怕自己先功臣而去,繼任者無法駕馭老臣。 在漢王朝初期,劉邦封了七個王,分別是楚王韓信、梁王彭越、韓王韓信、長沙王吳芮、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趙王張耳。封王之后不久,除長沙王吳芮和趙王張耳病逝之外,燕王臧荼、淮南王英布被逼造反,韓王信被迫投靠匈奴,韓信彭越被殺。就連跟隨劉邦起義的蕭何也是幾次下獄。劉邦病危之時,與他最親近的樊噲也被他下令捉拿問斬。如果不是陳平,樊噲估計也只得人頭落地,封爵被消。劉邦的親近重臣之中,能夠不被劉邦猜忌,最終壽終正寢的人并不多,陳平是其中一位。 陳平投靠劉邦之后,得到了劉邦的高度信任,參與了許多軍國大事,屢屢為劉邦出謀劃策。甚至有許多機密要事都是劉邦與陳平私下里商量的,《史記》上記載,“奇計或頗秘,世莫能聞也”。知道得太多,對一個臣子來說,未必是一件好事。可劉邦卻從沒有想過要誅殺陳平。這又是為何? 一個很關(guān)鍵的原因應該是陳平的人設。劉邦臨死之前,呂后問他“蕭何死后,誰可為相。”劉邦說是曹參。那曹參之后呢?劉邦說王陵可以,但是王陵太剛直了點,可以讓陳平協(xié)助。為什么是陳平呢?劉邦給的理由是“陳平智有余,然難以獨任”。 在劉邦的眼里,陳平就只是一個謀士,一個善于出謀劃策的謀士,讓他動動腦子,動動嘴皮子,使些陰謀詭計還可以。要讓他堂堂正正地獨挑大梁,擔當重任還是有些不夠的。所以劉邦并不擔心陳平會向其他人一樣,扯起大旗,拉出一幫人來造反,因為他并沒有這方面的能力。對于陳平而言,論民心,他不如蕭何;論打仗,他不如韓信、英布、彭越;論勢力,他就是孤身一人,沒有屬于自己的政治班底;論拉攏人才,他就更不如劉邦了。 此外,陳平是一個懂得明哲保身的人,他是以謀士的身份留在劉邦身邊的,他很清楚自己的位置,所以他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盡心盡力為漢室謀劃就夠了。拉幫結(jié)派的事,他根本不會做,他的身份也不太適合。 相對于劉邦的其他手下而言,陳平來得比較晚,他是在劉邦平定三秦,準備東征的時候才來的。他在漢國,除了一個魏無知,沒有幾個熟識的人,如果輕易地去拉攏別人,成立自己的幫派,不但會遭受劉邦原政治班底的抵觸,也容易招來劉邦的猜忌。劉邦讓他監(jiān)軍,不僅僅是因為他有才能,還因為他的背景夠簡單,與劉邦的其他手下沒有太多錯綜復雜的關(guān)系,因情徇私的事情不容易發(fā)生。當然,如果他對前輩們都恭敬有加,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那他也就沒必要千里迢迢跑到劉邦身邊效力了,那他也就不是陳平了。 云夢澤之畔,劉邦用陳平的計策成功抓捕韓信,當劉邦要對陳平論功行賞的時候,陳平卻說主要功勞不是他的。劉邦問那該是誰的。陳平說:“如果沒有魏無知的引薦,我又怎么能為陛下效力呢?”韓信是劉邦的心腹大患,抓捕韓信對劉邦來說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情。能夠兵不血刃地抓捕韓信,對劉邦來說更是難以想象的事。所以,對于獻出計策的陳平而言,他的功勞堪稱卓著,劉邦是不會吝惜對他的封賞的。而此刻的陳平卻沒有為自己爭取更大的利益,除了報答魏無知的引薦之恩,他沒有利用這個機會為任何人求取封賞,以壯大自己的政治勢力。 陳平是一個優(yōu)秀的謀士,作為謀士,不僅要懂得分析事件、提供建議,更重要的是能讓領(lǐng)導采納自己的建議。所以,即便他知道領(lǐng)導是錯的,他也不會據(jù)理力爭,而是采取委婉的方式來勸諫。據(jù)理力爭往往會導致矛盾激化,不見得有利于事情的發(fā)展。 劉邦病危之際,聽說盧綰造反,他便派樊噲前去平反。樊噲走了之后,有人在劉邦面前詆毀樊噲,這讓劉邦十分生氣。盧綰和樊噲跟劉邦的私人關(guān)系都很好,尤其是盧綰。盧家和劉家是世交,盧綰和劉邦更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兩人從小玩到大,親密無間。盧綰的背叛對劉邦來說猶如晴天霹靂,這讓劉邦很難再去相信那些曾經(jīng)的兄弟和朋友。所以,當有人進獻讒言,直指樊噲的時候,劉邦才會怒不可遏,而劉邦發(fā)怒的結(jié)果便是決定殺掉樊噲。 樊噲是劉邦的老鄉(xiāng),是劉邦最忠實的小弟,同時也是劉邦的連襟。而且樊噲也是勞苦功高的人,如果僅僅因為幾句讒言而被殺,只會寒了眾多大臣們的心。陳平深知,等劉邦冷靜下來之后,絕對會后悔。他如果真殺了樊噲,只會讓劉邦對他心生怨念,會讓呂后對他心生怨恨。不管是為了保住樊噲,穩(wěn)住大臣,還是為了保護自己,陳平的做法堪稱完美。 作為外來人員,陳平知道自己最大的政治靠山是當時的統(tǒng)治者,而不是同僚。所以,他一直都努力地與自己的最高領(lǐng)導保持統(tǒng)一戰(zhàn)線。 劉邦活著的時候,他與劉邦保持統(tǒng)一戰(zhàn)線,劉邦死后,惠帝年少,呂后專權(quán),他便與呂后保持統(tǒng)一戰(zhàn)線。呂后欲立諸呂為王,問右丞相王陵,王陵當場否決了,然后就被呂后升為太傅,是為帝師,實際上是剝奪了他的政治權(quán)力。呂后又問陳平,陳平說可以。然后,在呂后統(tǒng)治時期,陳平依然得到重用。等到呂后去世,手中依然握有實權(quán)的陳平便與太尉周勃合謀,鏟除呂氏,迎代王為孝文帝,使得漢朝的統(tǒng)治權(quán)重歸劉氏手中。 事實上,陳平雖然同意封諸呂為王,但是他依然是漢朝的臣子,他效忠的對象還是劉氏,投入?yún)魏蟮年嚑I只是權(quán)宜之計罷了。如果他和王陵一樣,那大漢王朝的未來可能就是呂氏的了。 孝文帝即位后,封周勃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漢朝以右為尊,以左為次)。之后,周勃感嘆自己不如陳平,便辭去了丞相之職,最終陳平獨任丞相。第二年,陳平病逝,壽終正寢。 參考文獻: 1、《史記·高祖本紀》 2、《史記·陳丞相世家》 3、《史記·韓信盧綰列傳》 4、《資治通鑒·卷十二·漢紀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