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不少人問,答案雖然也是五花八門,但其實也是萬變不離其宗。 在這里我提供兩種方法,供大家參考。 為了敘述方便,在下面以序號標出了學習順序,但其實在學習中不必拘泥。
第一種,先學后練,邊學邊練 這種方法比較適合于喜歡按順序、按邏輯學習的同學。 第一階段:玩轉相機 拿到相機之后,建議先從閱讀官方的產品手冊開始。 當然,官方手冊往往比較晦澀、抽象、難以理解,但卻是對相機功能解釋得最詳細的,因此這個階段的閱讀,只是粗略的瀏覽,尤其是對剛剛購買相機的小白來說,通過閱讀產品手冊,掌握相機的組成部分、基礎操作以及各部分的基本功能就可以了,同時了解手冊的基本結構,至少以后碰到不會的也好知道在什么地方查啊。 當然,除了看官方手冊之外,也可以購買對應型號的圖書,它們往往會包含相機最常用和最重要的功能講解,而且更為通俗易懂,配合大量的照片、對比效果說明等,可以讓你更快的掌握相機的用法與技巧。 在學習的過程中,當然少不了做一些試驗性的拍攝,比如半按快門進行對焦和測光,用小光圈拍攝淺景深等,這個階段,不要求拍出什么像樣的作品來,以能夠熟練操作相機功能為基本原則。 即使對一些不是很常用的功能,如包圍曝光、照片品質、優化校準等,也要大概了解其所在的按鈕或菜單位置,在需要的時候,稍微摸索一下就能實現。 第二階段:玩轉理論 攝影圈廣泛流傳的一句話就是“攝影靠的是鏡頭后面那個頭”。 這句話可以解釋為攝影師的創造力和理論知識。創造力當然人人都有,但對攝影小白來說,這件事任重道遠,不可能一蹴而就,畢竟要跑起來之前,你得先學會走。所以,小白們應該先從理論知識入手來武裝自己的大腦。 攝影的理論知識經過一百多年演進和沉淀,已經形成了非常系統的知識體系,小白們只要按部就班的學習就可以了,例如用光中的軟光、硬光、順光、側光、逆光、頂光等,再如構圖中的開放構圖、封閉構圖、平衡構圖以及各種構圖法則等,還有色彩中的冷色、暖色、對比色、協調色以及各種色彩的特性等,可以說,這些理論知識并不難學,而且很多都可以和現實生活中的認識聯系在一起,很容易理解。 就以軟光、硬光為例,天氣晴朗的中午,陽光很強烈,照在人身上的就是硬光,反之,大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霧霾”天氣里,就是典型的軟光了。 有一個段子是講你與攝影大師隔著下面這些概念: 景深、光圈、焦距、快門、光比、大逆光、小逆光、前45度光、135度光、反光板、營造光、平光、側光、七分人像、三分人像、全身照、俯拍、仰拍、感光度、光比、離機閃、引導線、興趣點、主體、陪體、黃金分割、對角線、剪影、高光溢出、直方圖、死黑、死白、自動對焦、焦平面、白平衡、白平衡漂移、測光點、評價測光、包圍曝光、眼神光、18灰、高調、色溫、低調、中灰漸變、漸變鏡、ND鏡、閃光燈輸出量、切割點、地平線、多重曝光、HDR、虛化背景、畫面語言、畫面簡潔、構圖、地腳光、唯美光、鱷魚光、小清新、特寫、魚眼鏡頭、抓拍、擺拍、肢體語言、合影照、頂光、眼影、三角光、K值、拍攝模式、反光板預升、快門線、三腳架、畫質、銳度、ISO 、半按快門、測光鎖定、CCD、 白加黑減、黑白灰、亮度值、光學變焦、數碼變焦、全畫幅、135膠片、柔光、散射光、硬光、伽馬線、DX畫幅、APS-C畫幅、APS-H畫幅、防抖、大平光、LR、PS、LB、RAW、ACR、曝光模式、對焦點、快門優先、光圈優先、AF-S超音波馬達鏡頭、 鏡頭口徑比、B快門、C-PL鏡、高速同步閃光、鬼影、內對焦、前簾同步、后簾同步、 TTL、分區曝光、接片、糖水片、透視度、色相、飽和度、黑反轉、HSB模式、RGB三原色模式、CMYK模式、JPEG、熱靴、慢門、跟蹤、色階、曲線、高感、噪點、虛化、銳化、視角、機位、景深、點測光、矩陣測光、交點、三分構圖、平行線、水平線、垂直線、框架式構圖、寬容度、動態范圍、懸浮人像、閃光燈指數、平價測光、點元素、前景深、中景、后景深、影調、色彩對比、大景深、淺景深、脫焦……等等 雖然,看起來的確眼暈,不過也倒是個事實,要想更上層樓,一定是要用理論指導實踐的,然后用實踐驗證理論,如此循環。 另外,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大量看好片,學習人家的構圖,用光,意境。 例如,這類文章匯總了優秀作品,可以看一下。 【手機攝影技法】50張頂級作品告訴你手機攝影怎么玩【其他媒體朋友請關注 好機友攝影 搜索同名文章】并且學著分析佳片,要明白一張片子,好,好在什么地方,不好,不好在什么地方。 比如,這篇文章,可以看一下。 【絕對干貨】深入點評國際頂級賽事作品,有亮點,有遺憾,講技法,解思路【其他媒體朋友請關注 好機友攝影 搜索同名文章】在這個過程中還要學習一下后期,數碼攝影時代,前期是譜曲,后期是演奏,兩者缺一不可。 第三階段:磨練技術和感覺 掌握相機的使用后,你就擁有了拍照的能力; 掌握攝影理論知識后,你就擁有了拍好照片的能力。 ——但,這并不是說你一出手就真能拍出好照片了。 對很多攝影小白來說,掌握了相機和理論后,會發現在按下快門的時候,腦袋還是一片空白,緊急情況要修改拍攝參數時,還是手忙腳亂, 構圖的時候還會想, 三分構圖的那幾條線在哪? 主體在三分線上嗎? 地平線斜不斜? 把眼睛放三分線上還是三分點上? 曝光補償要設置多少來著? 是用主撥盤還是副撥盤? 加曝光補償是往左轉還往右轉? 等等,這樣拍出的照片如何就不難想象了。 難道前面都白學了?當然不是! 前面只是你只是學會了而已,但還沒有把它真正消化成為自己的能力,我們要通過不斷的在實戰中磨練的自己的技術和感覺。 在拍攝的時候,完全不需要大腦去分析,只是憑借本能和直覺,去設置相機,確定畫面的構圖以及光線等,也只有經過了這個階段,我們才能算是入了攝影的門。 把相機變成為身體的一部分,將構圖、取景訓練成為本能,這是專業攝影的追求。 做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就像練習五筆打字一樣,高手打字的時候腦子根本不會對每一個字的字根進行拆解,完全是本能。 這很難,對于愛好者來說也沒必須,但卻是個方向。 此外,還要掌握一點的套路,如拍山怎么拍,拍水怎么拍,先學死再學活,先掌握了一定的套路,再自由發揮。 第二種,先練后學,邊練邊學 這種方法適合注重實戰,喜歡從實踐積累經驗,且善于發現問題的同學。 第一階段:跌跌撞撞用相機 對許多性急的攝影小白來說,拿到相機只要會按快門就會迫不及待的去拍照片,題材往往也非常多樣。 這倒也是個好方法,但由于基礎較差,因此初期的成功率往往很低,一會拍虛了,一會曝光不足了,又或者主體脫焦了等等,拍出的作品慘不忍睹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也就是說,在這一階段,小白們遇到的往往是器材使用方面的問題。 此時,就需要小白們關于通過拍攝到的照片,去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例如, 拍虛了是怎么回事? 手不夠穩? 快門速度不夠高? 怎么提高快門速度? 加了ISO怎么這么多噪點? ISO什么概念? 我的相機ISO最大值怎么比別人的小? 增大光圈可以提高快門速度,可是我只能設置那么小的光圈啊,為什么呢? 大光圈鏡頭為什么那么貴? 這都是衍生出來的一系列問題,當然實際學習的時候,不可能一次性想到這么多關聯的問題,往都是想到其中一兩個,然后上網找答案,或問人,或自己想辦法學會相關的概念、用法。 通過這樣不斷的從一個點的問題,聯系到更多的點,逐漸掌握某部分知識面,也就是典型的星火燎原之勢。 這種方法好處在于通過自己摸索來的,許多概念與答案印象會格外深刻。 不好之處于,會繞彎路,不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享受出大片的快樂。而且知識過于零散,關于這一點,請閱讀下面的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