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就是一個人對世界、對人生、對價值的追問與認知,人的成長過程就是不斷更新調整認知的過程三觀為什么重要?因為三觀形成了人與人之間的最大的不同。三觀不同,人的行為就會有所差異,最終塑造的人生之路更是迥然不同。作為教師,教育孩子的過程就是引導孩子將其三觀逐漸優化的過程。作為引導者,教師自身的三觀就顯得格外重要。如果教師自身無法擁有正確的三觀,孩子的三觀勢必也會出問題。這無疑會影響到孩子一生的長遠發展。
正確的三觀會讓我們的生活更有意義,更有方向,更有興趣,更加通透,更加自然。而閱讀這種和經典對話、與大師交流的最快捷的方式,就是不斷更新三觀的最佳途徑。通過閱讀,我們會不斷打破思想的桎梏,走出陳舊迂腐的牢籠,習得更加正確科學的道理,并將其滲透到我們的工作生活中,這會帶給我們全新的生命體驗,提升我們的生命質量。人是意義動物,做什么時期都不可遏制地要反思,我為什么這樣做?這樣做有何意義?借助閱讀,我們關于生命意義的叩問才有了正確的方向,并艱難地向前挪動我們的腳步。
這一年,上半年帶高三,應試的緊張壓縮了閱讀的部分時間,這就使得閱讀的書籍更多的偏向于教育類。而對于一個領域的書你讀的越多,就越會發現,本質的東西就那么多,關鍵在于自己有沒有付諸于行動的勇氣了。
先來看周國平老師,他像一個長者,拿著自己思考的精華與年青一代進行開誠布公的暢談。盡管他現在也正遭受著巨大的非議,因為有人認為他是站著說話不腰疼,是在灌輸沒有實際意義的心靈雞湯。但我不這樣認為,周國平老師正是因為切中了時下浮躁喧囂的社會習氣,才戳中了很多人的痛處。他的文字平靜如水,卻猶如利劍,直指人心,讓我們在茫然無措中轉身立定,坐下來好好想一想自己到底要什么。現摘錄周國平老師部分語錄,每次閱讀,都倍感認同:
關于價值取向,他說:“人的精力視有限的,有所為就必有所不為。而人與人之間的巨大區別就在于所為所不為的不同取向。人與人的最主要區別真的不在于職業,而在于內心的境界,在于你的價值觀,你是為什么而活的,你把什么看得最重要。職業的區別不重要,同樣職業的人可能過著完全不一樣的生活,因為他們的心靈不一樣。不同職業的人,只要擁有相通的心靈,就能夠相談甚歡。
”
關于物質享受,他說:“在物質享受面前,人的肉體被它本身的生理構造決定了是有極限的。美食很多,可你只有一個胃。吃多了就要消化不良;房屋再多,你一晚上只能住一間。山珍海味、揮金如土、藏嬌納妾、美女如云等,不過是顯闊氣圖虛榮而已。人生的目的是幸福,而幸福是一種活得有意義的鮮明感受。肉體只會有快感,不會有幸福感。錢是好東西,但不是最好的東西,最好的東西是是生命的單純,心靈的豐富和人格的高貴。為了錢而毀壞最好的東西,是十足的愚昧。事實上,一個人為維持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物品并不多,超乎此的均屬于奢侈品。它們固然提供享受,但更強求服務,反而成了一種奴役。現代人是活得愈來愈復雜了,結果是得到許多享受,卻并不幸福,擁有許多方便,卻并不自由。”
關于生活方式,他說:“人生應該力求兩個簡單:物質生活的簡單和人際關系的簡單。有了這兩個簡單,心靈就擁有了廣闊的空間和美好的寧靜。現代人卻在這兩方面都復雜,物質生活上是財富的無窮追逐,人際關系上是利益的不盡糾葛,兩者占滿了生活的幾乎全部空間,而人世間的大部分煩惱就源自這兩種復雜。”
關于性格成熟,他說“許多人的所謂成熟,不過是被習俗磨去了棱角,變得世故而實際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個性的夭亡。真正的成熟應當是獨特個性的形成,真實自我的發現,精神上的結果和豐收。”
關于教育的見解,周國平老師的聲音同樣振聾發聵:“從啟迪學生智慧上來說,靠重復灌輸和強迫記憶標準答案奏效的應試教育真是太偷懶了太省力了。同時,應試教育在體力付出上又無比辛苦,因為這是一種低水平的簡單重復勞動,教師也很難體會到智力樂趣,辛苦成了百分百的折磨。在智力教育中,最不重要的是知識的灌輸。當然可以教孩子識字和讀書,不過在我看來,這至多是手段,決不可當做教育的目標和標準,追求孩子識多少字和背多少古詩,甚至以此夸耀,那不但可笑,而且可悲。教授知識的方法是否正確,究竟有無價值,完全要看結果是激發了還是抑制了孩子的求知興趣。被自己的孩子視為親密的朋友,這是為人父母者所能獲得的最大的成功。不過,為人父母者所能遭到的最大的失敗卻并非被自己的孩子視為對手或敵人,而是被視為上司或奴仆。做家長的最高境界是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中國家長相當可憐,一面是孩子的主子,一面是孩子的奴仆,就是不能平等相處。”
魏勇老師是北京十一中的歷史老師,我很好奇這位在網絡上擁有巨大影響力的老師是如何做到讓自己的課堂“有種有趣有料”并且閃耀著思想光芒的。《怎樣上課,學生才喜歡》和《用思想點燃課堂》兩本書帶給我極大的震撼的同時也讓我知曉了答案。
關于優秀教師,他說:“我覺得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能夠做到,幾十年后,你的學生還記得你在課堂上說的某句話,當他白發蒼蒼來看你的時候,還記得你是影響他一生的老師。我們只有成為這樣的老師,走過人的一生,也許我們在晚年回憶的時候,我們才能欣慰地說:‘’我對中國的未來盡了自己的努力”。”
關于傻帽精神,他說:“偉大的人物往往具有“傻帽”精神,偉大的人需要偉大的人格魅力,偉大的人格魅力不見得是最聰明的人產生的,而是源于他們對真理的追求,對公平正義的向往而產生的浩然正氣。我希望我們的學生當中有這樣的正氣,這樣我們的國家才有希望。”
關于好的教育,他說:“我要求自己以一個完整而真實的存在來與學生相遇,教育就是一次次的相遇,我并非刻意要針對誰,批判誰,只是出于對自我完整的追求,必須誠實地說出內心的想法如同小鳥正確的啼叫出黎明,這樣才能換來學生用真實的存在來與老師對話,這時,教育發生了。”
尹建莉老師長期關注兒童及家庭教育,她在琳瑯滿目的各種教育口號面前異常的冷靜,恪守常識,關注孩子一生可持續的發展是她教育觀點的核心所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一書從日常生活中父母經常遇到的教育問題出發,深入淺出地闡明了科學的教育規律,讓家長焦慮的心變得舒緩。
比如針對父母對孩子做出過度完美追求的要求,她說:“在完美期待中成長的孩子,天性被過度馴化,其作為獨立的自我無法正常舒展,卻要耗散太多的精力去迎合他人的要求。家長對孩子不要求完美,這不是懈怠,反而是一種勇氣。人必須先要征服自己的自卑與虛榮,才有力量面對生命中種種的不完美。”
針對時下流行的虎爸狼媽式的教育,她說“對于兒童來說,嚴厲教育是危險教育。兒童的內心世界是脆弱的,成長需要鼓勵,盡量少一些懲罰。對兒童的一切嚴厲對待,都隱藏著某種傷害。沒有一種錯誤的手段可以達成正面效果。嚴厲教育的目的雖然也是想給孩子打造出華美的人生宮殿,到頭來卻只能制造出一間精神牢籠,陷兒童于自卑、暴躁或懦弱中,給孩子在成經久不愈的內傷。”
除了紙質書籍,網絡閱讀逐漸成為閱讀的主要形式,因為攜帶手機比攜帶一本書要方便得多,容量更是沒法比。網絡閱讀主要是博客和微信公眾號。博客我最喜歡劉長銘老師和吳非老師的。劉長銘老師是北京四中的校長,行政事務繁多,博客并不是經常更新,但每篇的質量都非常高,他分析問題的角度靈活,深入淺出的同時也能高屋建瓴。
比如在近期關于師生關系的文中,他說:
“老師一定要讓學生對自己有足夠多的和足夠全面的了解。為什么要讓學生全面了解自己呢?因為優秀的教師都懂得,自己的角色絕不僅是傳授書本知識,絕不僅是讓學生掌握解題技巧,自己所擔負的是全面育人的使命。讓學生了解你的生活、你的愛好、你的情趣、你的品位、你的特長、你的思想、你的內心世界,你就會與學生之間架起許多條溝通的橋梁,你就給自己留下許多和學生可供討論的話題,你就給學生心中播下了許多顆種子,你也為今后對學生施加教育影響留下了許多契機、做了充分的鋪墊。俗話說,好朋友之間無話不談,沒有秘密。當你讓學生全面了解自己時,就已向學生表明,我愿意和你們成為好朋友,我們一定能成為好朋友。學生是會體會和理解這一切的。我越來越深刻地領悟到,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師專業中最重要的技能之一。
構建良好的、相互信任的和親密無間師生關系,是一門需要教師畢生學習和研究的教育藝術。師生關系首先是人與人的關系,這種關系的建立,離不開生活情感的深度交流,離不開精神心靈的平等互動。如果教師迫于外部壓力,只顧及學生的考試成績,師生之間多是知識交易而少有情感相依,師生就很難成為親密的同伴和朋友,這樣的關系必然是冰冷而無趣的。”
關于人格魅力,他說:“教師的人格魅力是一個高度綜合和復雜的評價指標,是一種人與人交往中產生的難以描述更無法量化的感覺。也許我們今天很難給出一個教師人格魅力的評價標準,但是,無數的經驗讓我們知道,教師的人格魅力是教育產生最佳效果的最重要因素。因為只有具備人格魅力的教師,才能真正把教育變成師生相處的一段幸福生活,讓教育真正影響學生的一生。”
關于高效教育,他說:“高效的教育來自于學生對教師的相信或信賴。相信或信賴不僅來自于教師的授課能力,最重要的是教師對待學生的態度,是學生內心感受到的教師對自己真誠而全面的關懷,而不僅是對學業課程和考試成績的關心。有了這樣的相信或信賴,學生才不會把教師的話當作耳旁風,教師的言行才會深刻影響學生內心,教育才能收到春風化雨的效果。”
關于教育真諦,他說:“教育就是使人從天真變得成熟,再變回到天真的過程。毫無疑問,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從天真走過來的。小的時候什么都不懂,后來變得有了一點兒知識,有了一點兒本事,我們對社會有了一點兒了解,這可以說從天真走到了成熟。為什么還要變回到天真呢?社會和生活使無數的人變得圓滑、變得世俗。未來的社會需要堅守底線、堅持真理,堅持理想和原則的人,需要那種不為世俗所動,堅守自己的理想,哪怕在別人不理解的情況下,甚至在別人冷嘲熱諷之中,仍然堅定的走自己的路的人。這是一種成熟的天真。這種天真不是那種無知的天真,而是一個人具有了堅定的信仰,具有了堅定的價值觀以后對自己人生追求的一份堅守。”
吳非老師是南京師大附中的退休教師,一直筆耕不輟,他被稱為中國教育的良心,文字背后充滿對中國教育深深的憂慮,他分析問題不偏激,總能就著當下的矛盾給出最合乎現實的理性見解,指出問題不重要,重要的是還能提出解決的方法。他是一線教師中的實干派,充滿理性主義。
比如關于教育封閉化的現象,他說:“讓學生認為“工業”“農業”與他完全無關,則會影響到他在未來的生存能力,因為他汲取智慧的渠道狹窄了。今天的社會,很多人出于生計,在從事他們并不熱愛的職業,工作能給他帶去不錯的收入,卻再也不會給他任何驚喜,這是對生命的浪費,所謂的職業倦怠,與人在受教育過程中過早喪失好奇心有一定的關系。應試教學需要萬馬齊喑,按部就班,需要勤奮刻苦,堅持不懈,因此,長期困于應試教育,職業倦怠期會提早到來,教師在工作中缺少新的發現,缺少創造激情,積久也就可以憑“慣性”生存。常有教師說“熬到退休”,說明工作已經沒有樂趣,不需要智慧和激情,純粹是為謀生了。一旦智慧被貶低,激情消失,教育也就談不上“品質”。
”
關于保護兒童想象力的精彩論述:“一百多年來,美國在科學技術方面有許多影響世界的發明創造,為什么是美國?在世界上,和歐亞文明相比,它是個處在“童年”的國家,沒什么“底子”也就沒多少“規矩”,思想文化方面的清規戒律少,自由散漫,簡單,作為拓荒者,白手起家,敢想敢做,人的想象力付諸實驗的可能性變大,美國在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一系列重大發明,和“童年國家”的陳規陋習少大有關系。反倒是“老底子”越厚的國度,麻煩越多。魯迅說過,“中國太難改變了,即使搬動一張桌子,改裝一個火爐,幾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動、能改裝。”(《娜拉走后怎么樣》)然而,我們的先人,在很遠的古代,制作桌子,發明火爐,根本不會要流血;祖先“四大發明”時,民族的“年紀”也不算大。一個社會缺乏想象力,固守舊有觀念和秩序,是因為絕大多數人滿足于現狀,甚至擔憂不能保存延續現狀。人也是這樣。面對同樣的事物,成年人不免瞻前顧后,不置可否,因為他有既得利益,兒童則無所顧忌,自由言說;成年人不敢想的事,兒童不但敢想而且敢于去做,不怕失敗。如果不在童年保護并培育想象力,教育似乎也沒有什么要做的事了。”
今年在我新關注的教育公眾號中最值得一提的是
“人民教育”,里面好文章俯拾皆是,既有教育大家的,也有一線普通老師的。每一篇的文字都是真誠的,沒有假話空話和套話。讀后,總能讓人激情滿懷,對工作充滿向往。
比如管建剛老師在給年輕教師的建議中,第一條是這么說的:“一個人,不是有多少錢就有多少成就。身邊有人中獎500萬元,你會羨慕,但內心里不會產生敬重。敬重和羨慕是兩回事。我們敬重功成名就的企業家,不僅是因為他擁有雄厚資產,更在于他在打拼企業過程中表現出的卓越才能,以及他的企業為社會做出的實實在在的貢獻。人生的成就,重在“有為”而非“有錢”,盡管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作為一名教師,完全可以成為一名受人敬重的“有為者”。我們每教一個班級,就為一批孩子一批父母一批家庭,做出實實在在的“為”,我們教書育人一輩子,就做了一輩子實實在在的“有為”事。不管經濟大潮如何席卷而下,面對人生,請自尊自信:我,能成為大寫的“有為”的人。”
現在的高考越來越重視學科融合,文科綜合內部的界線不像以前那么絕對地界線分明了。很多題目要想做對就會用到其他學科微不足道的一些知識點。施展老師的《樞紐》這本書打破了一般歷史講述的中原視角,展現了一個超大規模、多元一體的中國:對內,中國是個多元一體的體系;對外,中國是世界秩序的樞紐。而貫穿這兩個身份的,是中國的一個根本特征——超大規模性。他說所謂的中國歷史,就是一個共生體系的演化史;它在古代最終落實為一個整合了漢滿蒙回藏各種要素的多元帝國,中國“多元一體”的結構,正是在這個過程中被鍛造出來的。讀后,讓人腦洞大開。
熊培云老師的書思想深邃,極具人文關懷。這本《慈悲與玫瑰》也不例外,讀完任何一篇都需要掩卷沉思,方能消化到位。書中《教育的心靈》一文中,他表達了對當前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盲目攀比現象深深的憂慮:
“很多家長看到別的孩子學這學那,心里就有說不出的焦慮。他們擔心的不只是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是很多條起跑線上。在此背景下,一個孩子如果想停下來,或者對路邊的某個東西表示出興趣都是有罪的。這種教育方式唯一的好處就是給家長某種安全感,但是這也意味著拿孩子的未來在冒險。當一個孩子在對庸眾的學習中泯滅了個性,只是跟著大多數人來成就自己,就算是將來成為所謂的社會精英,卻也逃不出精致的平庸。因為從一開始,他就不被鼓勵具有創造性。同樣危險的是,背離了孩子的特長與興趣,還有可能給孩子帶來滅頂之災。如果老兔子天天逼著小兔子學烏龜游泳,最后小兔子不但學不會游泳,甚至對生活充滿厭倦。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是誰的附庸,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利益、思維和靈魂。教育不是為了完成上一代人對下一代人的奴役,而是為了讓下一代有更多的創造和自由。教育不是為了實現上一代人的理想,而是讓下一代人能夠尋到自己的理想并有機會實現。”
好的理念不用灌輸,只需要遇見。目光所及之處,即刻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并油然而生“心向往之”的沖動。這些美好的文字所承載的思想給了我繼續站在講臺之上釋放教育激情的動力。還有很多其他的書籍,不再一一介紹了。最后我想用連岳老師的一段文字作為結束:
“每一個孩子,堅持到高中,都不容易,那些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中下階層學生,更不容易,你至少必須同情他們,尊重他們。戰斗到底,直至失敗,這看起來是中下階層學生的高考悲劇,其實正是他們最寶貴的精神資產。這種經歷,將在人生中一次又一次出現,以后的戰斗,不像高考,之前有個大概,而是拼韌性,不到最后一刻,不知道誰會勝出。
我將一再提醒他們:請記住自己高中堅持到最后一天的經驗,這是高中的意義所在。好學生高考成功,然后不再奮斗,也走不遠,中下階層學生,牢記并重復高中的奮斗模式,人生也有無盡可能。一個好老師,讓所有學生學習找到意義,這是教育的宗旨,讓每一個學生活出生命的意義。只照顧前面學習好的孩子,無限制造恐懼和壓力,或能獲得不錯的高考業績,那樣的教育,我認為太低端。
老師存在的意義是什么?是讓接觸過自己的學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面對人生。高考,只是副產品。”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