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市教師進修學院 王璽 我們的培訓一般都是采取專題講座(聘請專家)、現場觀摩(研討交流通過交流研討)、參觀考察(學習成功經驗做法)、學員實踐(培訓期間的說、作、評課)、這些都是關注課堂、關注培訓資源的整合與利用、關注培訓過程,實際是關注培訓的輸入這些當然是至關重要的。但是,我們還要關注培訓的產出,關注培訓研修后行為的調整、變化、發展之后的影響力,這里包括教師專業發展、學校發展、教育能力的發展及學生的發展,甚至對整個教育的影響。那么我們的教師培訓應該主要做好哪些工作才能使培訓更有效。主要有七個關鍵環節,這七個環節就像鏈條一樣,缺失一個環節,都會產生七減一等于零的后果,也就是說,這七個環節有一個環節沒有做好,培訓的有效性就有可能喪失。 教師培訓定位:“教師培訓是一種系統化的智力投資,在加工資源(培訓場地、設施和教具等硬件)得到基本保證的前提下,主要通過智力資源的開發、投入、應用和轉換的方式,實現以人影響人、以智力資源再生智力資源的活動行為”。也就是說,教師培訓中的核心是培訓資源,而培訓資源的核心載體是人,即我們的培訓者以及學員。所以我們培訓關注的核心是人。 中小學教師的培訓管理模式主要是四個方面,即 培訓需求分析--培訓項目開發--培訓活動組織--培訓效果評估(從培訓項目開發就開始考慮)。 要做好這四個方面,就必須解決以下七個問題: 教師培訓的七個核心問題與關鍵環節: 為什么培訓 培訓誰 培訓什么 怎樣培訓 誰培訓 培訓效果如何 如何保證培訓績效 (一)多維理解“為什么”培訓:開展需求分析 為什么培訓是有效教師培訓需解決的首要問題。教師培訓項目需要從追問“為什么”出發,明確培訓需求,把握培訓目的和意圖。理解“為什么培訓”,就是要從宏觀到中觀、再到微觀做好培訓需求分析,以使培訓更加具有目的性。 培訓者要分析:(四個層面) 教師的個體需求:主觀的愿望、想法及客觀、潛在需求。 崗位需求:工作到位,不能該做的做不到,不該做的做了。 組織需求:培訓組織希望,學校希望。 社會需求:如教育均衡(如農村教師培訓、教材培訓)。 培訓者要分析這四個層面需求的具體表現,作為項目設計(層次、班型、人員等)的出發點。 管理者要分析:科學發展規律、教師學習規律(教師學習是教師專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教師學習規律與培訓的關系)、培訓行業規律(研培一體)、管理規律是什么。 培訓機構要分析:知識補償(如學歷教育)、技能訓練(怎樣寫教案,如何搞教研等教學技能,教師行動研究等教學科研方法…)、問題解決還是教師專業成長(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師成長方面,有些是培訓能做到,有些是培訓做不到的,如留學)? 通過需求分析要知道: 教師專業能力現有水平與應有水平是什么?產生差距在哪里?原因是什么?哪些問題通過教師培訓能解決?哪些問題是培訓解決不了的?本次培訓應重點解決什么問題?培訓主題如何在現有條件下聚焦,不能盲目(沒分析),或大需求小目標? (二)深度分析培訓誰:把握學員特征 “培訓誰”表面上看是要解決培訓對象的選擇和確定的問題,故在一般的培訓項目中,培訓管理者通常更關注培訓對象的人數、學科、學段、崗位、職位、職級、學歷、年齡、性別等基本情況,即把握學員特征。這些分析結果是為學員提供個性化學習與針對性培訓的切人點,可使培訓主題更加明確。 專家型學員 特征:初步顯示出自己的教師專長和實踐智慧,但不擅長經驗提煉和理論構建。 對象: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特級教師的提高培訓。 價值:客串專家資源(教師培訓者、培訓顧問、培訓合作伙伴)(某些可能超過培訓教師,作為客串專家,講座、點評,觀點契合實際,對這些人要建檔,充分利用,他們會盡心盡力) 有經驗型學員 特征:以具備專門的教學知識與技能,但須進一步提高,達到更高的專業化水平。 對象:熟練教師、學校骨干教師的拓展性培訓。 價值:教師專業成長的培訓案例研究資源(培訓者、教研員要了解、研究,他們有發展潛力)。 幫助型學員 特征:具備良好的工作態度,但缺少足夠的知識和技能。需要提供有針對性的培訓,以達到教學崗位和學校組織的基本要求。 對象:新教師、新學科、新任務的上崗培訓(如改行的信息技術教師,新上崗的校長)。 價值:教師勝任力形成的培訓案例研究資源。 問題型學員 特征:既沒有與培訓主題相關的經驗,也沒有積極的培訓學習動機,同時缺少專業發展和工作改進愿望。 對象:唯繼教學分、唯行政攤派、其它緣由。 價值:培訓風險管理的案例研究資源(這些學員有十分之一,你就很難受,研究如何解決)。 (三)準確揭示培訓什么:聚焦培訓目標 “培訓什么”旨在回答“培訓要達到什么目標”,“學員在培訓中要有什么變化、提高和發展”以及“培訓項目本身要取得什么成果”。培訓目標主要分析培訓具體解決什么問題,解決到什么程度。有效培訓的目標應能夠使學員便于理解、易于接受。為此,在培訓實施方案中,制定明確的培訓目標至關重要,準確地表述目標也非常關鍵。 什么是培訓目標 培訓要解決的問題和問題解決的程度;學員在培訓中要有什么變化和發展。它不同于“目的”、“意圖”和“希望”它是具體的、可操作、可評估的。 培訓目標的表述方式:“行為主體在什么樣環境下做什么樣的行為可以達到什么樣的水平。” 案例1:農村區級骨干教師(行為主體)通過1年時間的臨堂觀摩和接受導師指導,提高教學問題分析和教案設計能力(執行行為),并能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帶領本校其他教師開展教學研究,(執行條件)修訂本學科教案(執行標準)。 案例2:通過培訓,使中學骨干班主任能夠達到以下培訓目標: 深刻領會科學的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和班級管理理念。(深刻領會到什么程度,教育理念和班級管理理念是指哪一方面) 提升從事德育教學和班級管理的實踐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 在本學校和所在地區內發揮引領與示范作用。 充分利用和挖掘培訓學員內部的教學資源,實現班主任培訓的可持續發展。 這樣的培訓目標做的太大,不具體如: 提升從事德育教學和班級管理的實踐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 改為:學員掌握班級管理中的沖突問題解決、家長溝通、后進生轉化等(需要結合培訓需求確定若干方面)教育方法,并能結合本人工作環境進行實踐案例分析,提出班級管理的若干有效方法。(較具體、可評估、易實現、與學員需求密切) (四)精心設計用什么培訓:設置有針對性的培訓課程 培訓課程和培訓目標之間存在著內在邏輯關系,如果說培訓需求是培訓的現實起點,培訓目標是培訓的預期終點,那么,培訓課程就是連接起和到終點的橋梁。 研發培訓課程要兼顧以下四個方面: 1.照應培訓目標,不能做成大目標小課程或小目標大課程,更不能目標指東課程說西,要兼顧課程的邏輯性、針對性和與目標的一致性。 2.基于教師學習特征 基于教師學習特征和學習規律, 知識補償-學科課程(系統知識) 經驗反思-活動課程(實踐情境)(經驗反思-活動課程是學習過程,也是創新過程,所以要設計活動課程為知識創新提供服務) 知識創造-隱形課程(組織文化) 3.兼顧知識、技能、情意
4.遵循成人學習規律 經驗-實用-參與-反思-行為結果(學習特征) 案例-問題-體驗-觀點-工具指南(內容邏輯) (五)遴選培訓教師:資源優化組合 教師培訓中的核心是培訓資源,而培訓資源的核心載體是人,因此,如何遴選教師培訓,實現培訓資源的優化組合也是有效培訓的關鍵環節。 培訓教師專業素養 學科規律:培訓行業普遍關注的問題,培訓者多數是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要不斷探討學科規律; 學習規律和專業發展:了解教師的學習規律和專業發展規律。 培訓行業規律:了解教育改革發展背景及中小學隨著教育改革發展不斷出現的新問題(動態的)。 教師培訓者類型特征
教師培訓者 教學型:掌握教學方法、藝術,在研究方面有發展空間; 研究型:研究成果轉化,共性,中小學實踐經驗關注不夠; 實踐型:一線教學技能,具體操作技能,注重眼前,超前的理念不夠; 培訓師型:集研究與實踐與一體,組織能力強、理念超前,他再對培訓管理進行研究和創新,就發展成為專業復合型,是優質的培訓資源。 教師培訓管理者 行政事務型:培訓的謀劃、設計等培訓的行政事務; 教學業務型:兼顧培訓事物,兼顧教師,但側重教學; 項目組織型:項目的需求設計、運作,發展方向是培訓師; 培訓管理型:教學業務,項目組織;專業復合型,很難找,但可用團隊補充。 培訓者團隊:主持專家(將項目竄起來),主講教師,客串教師,教師小隊,學員資源。 (六)積極探究如何培訓:有效培訓方法 教師培訓的有效方法需要建立在對學習者學習規律的把握上。對于不同的培訓項目、不同的培訓對象,要采取不同的培訓方法。作為教師培訓管理者,要在研究培訓對象的知識建構性、社會性、情境性和復雜性等方面的因素后,積極探究有效的培訓方法。 參與式研修:學員參與、互動,情景體驗,可將培訓向深層次延伸,可生成培訓資源。 工作坊:專家帶領骨干形成團隊,搞小項目研究、開發,在專家的幫助下,把輻射力發揮出來。 現場指導:培訓團隊到教學現場進行指導(如:我們的送教下鄉,送教促教)。 虛擬培訓:如網絡培訓,整合培訓資源,解決工學矛盾,但互動做不到,可將培訓課程嵌入到我們的培訓之中,使虛擬培訓與現場培訓結合。 專題演講:優點是把知識系統的介紹出來,但有人研究,專題演講學員記住的知識不多,缺少反思過程,應與其它方式整合起來。 對于培訓模式,應視培訓項目的不同而采取相應的培訓模式。如新教師培訓:集中培訓——跟蹤指導——成果展示。 (七)關注培訓效果如何:開展績效評估 “培訓效果如何”,實際上是關于教師培訓效果評估問題。針對一個具體的教師培訓項目,培訓投資方或組織方系統地收集和分析資料,對培訓效果的價值,培訓質量的好壞、高低,培訓目標、課程與方法的有效程度等作出判斷,其目的在于指導今后的培訓決策和培訓活動。 教師培訓者的評價視野: 即時反應——當時表現:聽課情況,參與情況,出勤情況等,表面評估。 學習效果——學習內化:作業、測試情況,通過培訓你的工作思路有何改變等。 工作表現——崗位應用:通過培訓,如何改變、影響你的工作情況,跟蹤問效。 組織績效——組織輻射:教師培訓后,對他的單位,對他的教研組有什么影響。 社會效益——社會影響:其他行業可以有成果轉化的即時經濟效益,有的可以通過媒體產生社會影響,而我們教育所產生的社會效益,不是短時間內能體現的,有的甚至很長時期內都不會明顯的顯現。但這并不能說明培訓沒有社會效益和社會影響,他主要會體現在教師的專業發展和教學質量的變化之中。 教師培訓管理機構的評估模型: 背景評估:評價項目運行的基本條件, 投入評估:評估培訓項目本身 反應評估:評估學員培訓中、后的反應 產出評估:審查培訓結果 教師培訓效果的五個層次及評估 學習反應:學員評教、教學督導 學習效果:培訓總結、績效評估 工作應用:追蹤指導、訪談、調查 組織績效:長期追蹤與研究 社會效益:影響力分析 關于教師培訓質量控制的幾項活動 需求調研活動 申報方案專家審議 實施方案專家審議 過程質量監測(職能部門和項目組) 項目自評總結 績效總結專家評估 中小學教師的培訓管理模式 培訓需求分析--培訓項目開發--培訓活動組織--培訓效果評估。 教師培訓的七個環節: 為什么培訓→培訓誰→培訓什么→怎樣培訓→誰培訓→培訓效果如何→如何保證培訓績效→新起點。 北京市教師培訓實施方案樣式 1項目背景(政策依據、培訓需求)、2培訓主題、 3培訓目標(總目標、具體目標)、 4培訓對象(群體、人數、特征)、 5培訓原則、 6培訓課程(模塊、專題、內容要點、課程結構說明)、 7培訓模式與方式(總體模式、具體實施方式)、 8培訓師資(來源、人數、結構、層次)、 9教學計劃(課表:時間、專題名稱、教學方式、教師姓名、地點)、 10過程考評與成果考核(過程考核事項與要求,成果及考核要求)、 11項目組組織、分工與職責、12管理活動計劃(時間、活動事項、活動方式、負責人、參與人員、地點)、13內部質量監測計劃(時間、內容、方式、人員、地點)。 附:經費執行預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