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腹瀉是 臨床上常見疾病,多經久不愈,給患者帶來較大的痛苦.中醫認為該病是由于脾腎陽虛,肝郁脾虛及水濕內停等,導致脾胃虛寒證, 使脾胃喪失了正常的受納和運化功能,臨床上可見患者面容蒼白,腹脹,腹痛,納少,口泛清水,肢體不溫且困重,或周身浮腫,小便不利,大便稀溏,嚴重者一日數次,大便前常腹部疼痛,拉完痛減,腹部時有下墜感,腰間酸沉,婦女常白帶多質稀.,舌質淡紅,苔白或厚膩.脈沉細弱. ![]() 脾胃虛寒證理中湯為首選,該方出自《傷寒論》,原文: “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 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理中丸方 人參 干姜 甘草(灸) 白術各三兩 上四味,搗篩,蜜和為丸,如雞子黃許大,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粹,溫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湯法,以四物依兩數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方歌: 理中湯主理中鄉,甘草人參術黑姜,嘔利腹痛陰寒盛,或加附子總扶陽. 顧名思義,理中湯是溫運中陽,調理中焦的方劑,故取名“理中”,又叫人參湯,由于脾胃虛寒證病情相對比較緩,治療的時間比較長,所以往往會采取丸服,病勢急而需要救治者須用湯劑. ![]() 我常用理中湯加味治療脾胃虛寒型的慢性腹瀉,效果滿意.方中人參,炙甘草健脾益氣,干姜溫中散寒,白術健脾燥濕,脾陽得運,寒濕可除,中州升降調和而泄瀉止., 在運用理中湯治療慢性泄瀉時,也須隨癥加減: 陽虛寒甚者加附子,肉桂(或桂枝),成附桂理中湯, 兼腹部脹滿,加枳實,成枳實理中湯, 兼體虛自汗惡風者加桂枝, 兼煩躁,心下痞,口舌生瘡加黃連, 最常用的是理中湯中加入“連萸”或“萸連”(左金丸) 例 陳某某,女,48歲,患者腹瀉兩年多,日三次以上,時有脹痛,痛后必瀉,瀉后痛減,平日飲食要格外小心,不能稍吃多一點,青菜不敢吃,水果不敢吃,肉類少吃,海鮮等更不敢碰,刻診:患者消瘦,疲憊無力,四肢欠溫,肚臍周圍常感冰冷,吐稀白痰,睡眠差,小便清,舌質淡紅,苔白滑.脈沉細弱.證屬脾胃虛寒泄瀉,治則:溫煦脾陽,固澀止瀉.方用理中湯加味,處方: 干姜10克 黨參15克 灸甘草5克 炒白術20克 熟附子10克 肉桂3克 川黃連2克 吳茱萸5克 水煎服,5劑,二診,大便仍溏但不瀉,每日次數減少,效不更方,原方干姜減至5克,加茯苓15克,再進5劑,三診 所有癥狀得到改善,大便基本成形,納香,肢體稍有回暖,精神佳,處方參苓白術散加味,黨參15克, 茯苓15克 炒白術20克 山藥15克 , 炒苡仁10克 砂仁5克 灸甘草5克 姜半夏15克 焦三仙各15克,川黃連2克 桔梗5克, 藿香10克 陳皮10克 水煎服 ,5劑 , 并囑服完中藥湯劑后,再自行藥店購買些參苓白術丸服.以鞏固療效.半年后追訪無復發,體重增加. 運用理中湯治療脾胃虛寒所致的慢性腹瀉,療效是非常肯定的,但要注意干姜的用量,寒癥不太重時用量宜輕,或不用,畢竟是熱烈之品,容易傷陰,根據臨床癥狀的需要,有時可易黑姜或生姜,臨床加味的運用,也要掌握好辨證論治的分寸,盡量做到恰如其分.合理用藥. 歡迎轉載 ,須署名并注明文章來自梅州老中醫臨床經方微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