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自少年時期便有著遠大的抱負,但很長時間里都未有實現的機會。直到公元742年,已四十二歲的李白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詔書,興奮之余的李白,于是回到南陵家中,告別兒女,并寫下了一首千古名詩《南陵別兒童入京》。李白于詩中表露出了喜悅之情,還留下了狂放不羈的那句詩:“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全詩如下:
詩的開頭兩句描繪了豐收的景象,點明了李白此詞歸家的時間正好是秋熟時節,“白酒新熟,黃雞啄黍”,襯托了詩人此時的情緒是歡快而愉悅的,也為下面的描寫做了鋪墊。 李白酷愛喝酒,回到自己家中,當然少不了喝酒,以至于一進家門,就喊著童仆燉上黃雞斟上白酒,許是因為奉詔之意,神采飛揚,也順勢感染了家人,“兒女嬉笑牽人衣”,可見詩人神態的真切。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詩人一邊痛飲,一邊高歌,表達快慰之情。酒到興處,更是起身舞劍,與那落日爭輝。詩句寫到這里,進一步加強了詩人喜悅的心情。 “游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雖然詩人的心情是歡愉的,但還是有“苦不早”之感,反映了詩人內心情感的曲折,也是詩人心情的真實反映。正是因為恨不得早一點見到皇帝,以表達自己的政治主張,施展自身的抱負,所以才會希望馬兒一下子就跑完遙遠的路途。這里可見詩人滿懷希望和急切的情感表達。 “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以朱買臣得到漢武帝賞識的典故,喻示自己此番去到長安也像朱買臣一樣平步青云,得意之態溢于言表。末尾句“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是此詩的高潮,感情的波瀾也達到了頂峰,我們可以從這里領略到詩人無比得意的神態以及無比自負的心理,更是把把詩人躊躇滿志的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 同時,結尾一句也可以看到李白狂放不羈的性格,當然他也是有狂放不羈的資本。而自古以來,更是有無數人引用這句詩,作為自己人生道路上的座右銘。 |
|
來自: 昵稱3290180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