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父親和兒子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奇妙的。 比如,父親和剛出生的兒子之間,一開始是帶著嫉妒的。 因為那個自己喜歡的女人,看上去從此不再喜歡我了。 你看,她滿心歡喜地看著她懷里的孩子。 她用心哺乳他,逗他、陪他、愛他。 渾然沒把我放在眼里,難道真的被藏在了心底? 有了“新歡”就忘了“舊愛”不成嗎? 很多的父親覺得孩子成為了自己跟妻子之間的障礙。 晚上睡覺,沒有了以前的親密時光。 要么妻子已經照顧孩子累癱了。 要么孩子橫在中間,讓做父親的不敢越雷池半步。 但是,有一天,這個男人會意識到自己要承擔一個父親的責任。 只是他也許需要一點時間。 一個男人真的準備好做父親,往往在孩子出生后的一年,兩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也難怪呢,沒有經歷十月懷胎的辛苦和一朝分娩的痛苦,突然有一天面對一個肉嘟嘟、軟綿綿的孩子。 不知道怎么抱,也不知道該怎么哄,怎能很快迅速進入到父親的角色中呢? 但這可不能成為自己逃避的理由。 要知道,那個女孩不也是第一次做媽媽嗎? 加油呀,爸爸。 2 父子之間的親密時光其實非常非常短暫。 孩子大了,都會找媽。 “媽,幫我跟我爸說一聲!” “媽,我爸還好嗎?” “媽,我想你了,當然,也有點想我爸,你就別跟他說了。” 母子之間的親密關系是從懷上孩子就開始的,不會終止,只會愈發加深。 而父子間的親密關系呢,也許就那么幾年吧! 龍應臺在文章里說:
每次讀及此處,我常常感念。 時間真的好少,孩子一下子就長大了。 我常常會在哄兒子睡著之后,在他身邊多躺一會。 自從他入學之后,我倆之間相處的時光越來越少。 有時他放學回家,纏著我玩。 而我還常常被諸事纏繞,左右推卻,一日又一日。 有時深夜寫稿,會悄悄去他房間。 給他蓋一下被子,或者把即將滾下床的他扶正一下。 父親對孩子的愛極易變得沉默。 往往被這些憑空或者不得已多出來的事給擠壓了,埋藏了。 竟然忘卻了最親密的時光正在一點點地消逝。 要知道,等孩子大一點。 在一起的時間就更少了。 小小的他如今已經跟自己的好友約定拜訪。 我猜,不過幾年時光,他會在自己的世界里,快樂的成長。 我們只能默默地在后邊,目送他遠去。 過去的時光,永不會重來。 3 在我們上一代的父子身上。 我們看到兒子成年后,對父親的感懷是不多的。 因為很多父親習慣了沉默地愛,把感情藏在心底。 對孩子的教訓遠遠地多余贊美鼓勵。 賈平凹在《關于父子》里有一段精彩的論述:
幸運的是我們如今正在改變著。 父親開始意識到兒子作為小小個體的尊嚴。 也知道兒子需要擁抱和鼓勵。 也知道控制自己的脾氣,而不是對孩子打罵。 父親是一個“尷尬”的角色。 充當孩子的益友,又要做良師。 溫情和嚴苛之間,愛與規矩之間,方寸拿捏要小心翼翼。 但是既然做了父子,那就好好地努力愛吧。 4 父子之間,何嘗不是生死之交。 老家有燒田坎枯草的習慣。 朋友的父親不幸被燒傷,他當時以為是傷勢不重。 匆匆從外省的公司返家。 看到皮開肉綻的老父,慘不忍睹,心如刀絞。 送至省城醫院救治,本想自己一人承擔的他面對高昂的醫藥費。 無奈之下,只能四處籌措。 他是一個從來不愿意給朋友們找麻煩的人。 人情往來也是出的多,收的少。 要一個這樣的人向親朋好友伸手,無異是難受的。 可是面對急需救治的老父,誰還能管這么多。 父親在病床,奄奄一息。 兒子的擔當為他撐起一片天空。 這時,父子間的關系發生著微妙的變化。 還記得當年我們讀高中。 在學校門前的陡坡那。 我第一次見到他跟他的父親來報到。 他拎著小包,他父親一手提著厚厚的被褥,一手提著箱子。 那時的少年,怎么能體味身后看著他的這個人,是什么樣的心情呢。 但是身后的這個人卻用他堅強的脊梁為他撐起一片天空。 小時候,當小小的我們被父親牽著,邁過街道、小河、井邊。 當我們割傷、劃傷自己,或者哪一天跟人打架了。 我們被照看著,健康安全地長大。 生活學習的各項開支,加上家庭用度,零零總總積累下來也需要一大筆錢。 卻沒想到,真的有一天。 眼前這個強壯的男人,也需要有人保護。 而且是一場生死相托。 其實,家人就是能陪你共度生死的那個人。 還有一個朋友的奶奶,前年因為重癥在老家鎮上的醫院瀕臨死亡。 親戚好友都勸他爸爸放棄,不要再送出去了,回家料理后事吧。 但是他爸爸沒有放手,緊緊地握住老母親的手。 急急忙忙送去了市里搶救,又保住了性命。 后來老人又多活了幾年。 雖然還是有病痛折磨,但后來的幾年老人過得很開心。 他爸爸最高興地就是自己當時沒有放松老母親的手。 老人去世后,父親有一天喝了點酒,跟他說“我已經沒有娘了,你要好好愛你的媽媽。要珍惜她。” 朋友當時也跟著父親一起,紅了眼眶。 這樣的連結,不是孝和順的枷鎖,而是生與死的相托。 如此看,父母子女之間,何嘗不都是生死之交。 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珍惜家庭,好好愛眼前的這個人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