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佛說齋經(jīng)科註

     ldjsld111 2018-01-14
    佛說齋經(jīng)科註
    吳  優(yōu)婆塞  支謙  譯經(jīng)
    明  求寂男  智旭  科註


      將釋此經(jīng)。兩番玄義。一附文。二跨節(jié)。
     
      一附文者。略如菩薩戒義疏。先出三重玄義。第一釋名。第二出體。第三料簡。釋名者。此據(jù)在家二眾弟子。年三月六所受。名為八關(guān)戒齋。或開為九。今合為八。以不殺等名戒。不非時食名齋。而題獨稱齋者。舉別以該總。舉體以稱支也。復(fù)次齋亦名戒。佛所制故。戒亦名齋。齊三業(yè)故。身齊則無穢惡。口齊則無諸過。心齊則無煩惱諸漏。夫一日一夜秉志虔誠。內(nèi)以五念淨其志意。外以八支朿其身口。三業(yè)道淨。出世正軌。此則因緣所生義也。內(nèi)不見有受齋之我。外不見有授法之人。中亦不得所受之法。而一心修習。不懈不退。無有猶豫。此則即空義也。依此齋法。遂有十界因果不同。所謂或信不信。或受不受。或持或毀。或著相受持。或離相受持。或但自為。或為眾生。或不究竟。或令究竟。此則即假義也。一日一夜。性非分劑。八支五念。體是法界。能持所持。若事若理。當體絕待。舉一全收。故曰齋之為言齊也。海印炳現(xiàn)。橫徧豎窮。更無一法而不周備。乃名為齊。此則即中義也。欲令易解。作此次第分別。得意為語因緣。即中空假亦然。佛說及經(jīng)。具如常釋。第二出體者。正以不非時食而為齋體。餘支助成。蓋生死正因。無如婬欲。生死增上勝緣。無如飲食。是故經(jīng)云。一切眾生。皆依婬欲而正性命。又云。一切眾生。皆依食住。而在家五戒。未能永捨家業(yè)眷屬緣累。故令於六齋日。受此八關(guān)戒齋一日一夜。種未來世永出因緣。以齋為體。則簡下非終身五戒。上非沙彌十戒。據(jù)此所受一日一夜戒之與齋亦發(fā)一日一夜無作善色。以從清旦秉受之後。法至止惡行善。法爾出生無漏功德故也。第三料簡者。有六種人得受此齋。謂菩薩近事男女。若年三月六不受此齋。得失意罪。半滿諸戒及世三歸近事男女。於年三月六應(yīng)受此齋。作出世因。八部鬼神及畜生解語者。亦得秉此齋法。冀脫苦輪。有九種人受不成齋。謂受菩薩戒而根本破者。及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已破根本戒者。及受此一日一夜齋法而破根本四重戒者。皆不堪受。或依大乘懺悔。得見好相。仍任更受也。受此齋法。須一出家人為作證明。不問大小兩乘五眾。但令畢世不非時食者。便可為師。設(shè)數(shù)里內(nèi)決無其人。或可對經(jīng)像前自誓秉受耳。
     
      二跨節(jié)者。復(fù)為五重。謂單法為名。實相為體。出世正因為宗。生天泥洹為用。置毒酪中為教相。初法為名者。所謂齋也。齋是齊義。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故名為齊。迷此一心上齊諸佛。故殺盜婬妄飲酒嗜食。耽染五塵。不知慚愧。迷此一心下齊含識。故於平等法中。生自他想。起愛起見著我損人。迷此一心全體中道。故或犯事殺。或犯理殺。或犯事盜。或犯理盜。婬妄飲食華香樂座。無不皆然。致成十界因果差別。今了知法性無染。離五欲過。隨順修行尸波羅蜜。八支五念。若事若理。具足清淨。遂令身口意業(yè)。契會中道。上合諸佛慈力下同眾生悲仰。名之為齋。文云。盡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乃至如清淨戒。以一心習。此之謂也。次實相為體者。原此一經(jīng)。出自阿含。應(yīng)同三印。若無三印。便成牧牛及尼犍齋。由有三印。成佛法齋。而今既秉法華開顯至教。須知三印實惟一印。以生死涅槃。無二體故。若歷法廣明者。不殺戒。護念一切。體是無緣大慈。不盜戒。無所損惱。體是無緣大悲。不婬戒。清淨無染。體是離垢梵行。不妄語戒。正直誠信。體即真如。不飲酒戒。心無放逸。體即靈智。不著香華戒。離諸偽飾。體是清淨莊嚴。不歌舞戒。寂諸喧掉。體是禪那。不好牀戒。離憍慢意。體是諸法空座。不非時食戒。中道之外。更無所須。體是究竟種智。念佛者。體即般若。念法者。體即法身。念眾者。體即解脫。念戒者。體是三聚。亦即三德。念天者。體是第一義諦。一日一夜。體亙古今。如此皆是實相異名。故直以實相為正體也。次出世正因為宗者。世有三種。一同居世間。二方便世間。三實報世間。持即空齋。是出同居正因。持即假齋。是出方便正因。持即中齋。是出實報正因也。次生天泥洹為用者。生天是近果。泥洹是遠果。復(fù)次有果報天。淨天。第一義天。持此齋者。悉得生之。有圓淨泥洹。方便淨泥洹。性淨泥洹。持此齋者。終皆得之。次置毒酪中為教相者。如初為提謂說五戒法。已多密悟無生法忍。此胡不然。況今行者秉法華意而受此齋。安得不於齋中具佛性。住秘藏耶。是事可知。無俟廣說也。
     
    ~s 1
     入文為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
      △初序分二。初證信。二發(fā)起。今初。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wèi)城東丞相家殿。
     
    ~d 1
    證信有五句。一聞。二法體。三時。四主。五處所。略無同聞。凡受齋法。或至僧伽藍中。或請一師至自家中。今即家中受也。
     
    ~s 2
     △二發(fā)起
    丞相母名維耶。早起沐浴。著綵衣。與諸子婦俱出。稽首佛足。一面坐。佛問維耶。沐浴何早。對曰。欲與諸婦俱受齋戒。
     
    ~d 2
    在家二眾。俱應(yīng)受齋。今丞相母為發(fā)起者。女人役役家業(yè)。秉受尤難。舉難以顯易也。又優(yōu)婆塞受齋。就寺為便。優(yōu)婆夷受齋。就家為便。維耶未見翻譯。綵衣者。在家常服。既無妨於八支。故不特制壞色。若已受菩薩近事戒。畜無縫三衣者。於齋日應(yīng)得著之。
     
    ~s 3
      △二正宗分二。初扣機。二正示。初中二。初佛反扣。二當機請。今初。
    佛言。齋有三輩。樂何等齋。
     
    ~d 3
    輩者。類也。齋法是同。秖由秉受心異。遂成三別。不可不審擇其所樂。蓋志樂愛見。正法亦邪。志樂大明。福乃無極。
     
    ~s 4
     △二當機請。
    維耶長跪言。願聞何謂三齋。
     
    ~s 5
      △二正示二。初列名。二各釋。今初。
    佛言。一為牧牛齋。二為尼犍齋。三為佛法齋。
     
    ~d 4
    依愛同於牧牛。依見同於尼犍。斷除愛見而修八支五念。名為佛法也。尼犍。此云離繫。外道之名。
     
    ~s 6
      △二各釋二。初略釋二非。二廣釋一是。初中二。初釋牧牛齋。二釋尼犍齋。初中三。初標。二釋。三結(jié)。今初。
    牧牛齋者。
     
    ~s 7
      △二釋又二。初喻。二合。今初。
    如牧牛人。求善水草飲飼其牛。暮歸思念。何野有豐饒。須天明。當復(fù)往。
     
    ~d 5
    喻此日雖從佛法受齋。而不持心八支。不習學五念。乃懸想次日五欲。猶如牧牛者。懸想明日水草也。例而推之。今生奉持佛戒。喜願未來人天受樂。皆如牧牛。
     
    ~s 8
     △二合。
    若族種男女已受齋戒。意在居家利欲產(chǎn)業(yè)。及念美飲食育養(yǎng)身者。是為如彼牧牛人意。
     
    ~d 6
    雖受齋戒。不思出世八支五念法門。由墮愛網(wǎng)。故如牧牛。
     
    ~s 9
     △三結(jié)。
    不得大福。非大明。
     
    ~d 7
    夫一日一夜齋戒之法。本是出世正因。而心期五欲。愛網(wǎng)自纏。譬如以摩尼寶。僅貿(mào)一衣一食。故不得出世大福。由無出世大智光明。乃使心期陋劣如此。故結(jié)判云非大明也。
     
    ~s 10
      △二釋尼犍齋三。初標。二釋。三結(jié)。今初。
    尼犍齋者。
     
    ~s 11
      △二釋又二。初正釋。二出過。今初。
    當月十五日齋之時。伏地受齋戒。為十由延內(nèi)諸神拜言。我今日齋。不敢為惡。不名有家。彼我無親。妻子奴婢。非是我有。我非其主。
     
    ~d 8
    為者。向也。由延。亦云由旬。四十里也。向諸神拜。不知歸向三寶故也。然不敢為惡等。雖不徧列八支。大意亦與佛戒相似。故下方正出其過。
     
    ~s 12
     △二出過
    然其學貴文賤質(zhì)。無有正心。至到明日相名。有如故事。
     
    ~d 9
    夫既不名有家。彼我無親。則與佛法何異。而僅稱尼犍齋者。非但為其不知歸憑三寶。良以其學貴文賤質(zhì)。無有正心故也。貴文者。致飾於外。以圖悅?cè)硕俊Yv質(zhì)者。不知真修實詣。反本還源也。直念真如。名為正心。不脫見網(wǎng)。名無正心。見惑既紆。愛習仍在。故至明日。仍如故事也。然外道所以貴文賤質(zhì)無有正心者。良由不知三寶出世法門。今雖歸憑三寶。而不圖出要。仍復(fù)貴文賤質(zhì)。當知同彼外道尼犍。若細分之。應(yīng)作四句。一者不歸三寶。貴文賤質(zhì)。即真尼犍。二者不歸三寶。質(zhì)直好義。即此土儒宗。秖因未逢三寶法門。故不歸憑。未有質(zhì)直正心之士。遇三寶而不歸者也。三者歸向三寶。質(zhì)直正心。即是真佛弟子。四者雖歸三寶。貴文賤質(zhì)。即是附佛法之外道。以例推之。受戒者貴彰持律之名。而性遮諸業(yè)。未必微細清淨。演教者貴彰弘法之名。而修證要途。未必精徹明了。參禪者貴彰機用之名。而己躬下事。未必窮源極底。修懺者貴彰音聲儀式之名。而事戒理觀。未必深諳力行。皆尼犍流類耳。若約教論文論質(zhì)。及論正心。則九界皆名尼犍。
     
    ~s 13
     △三結(jié)。
    齋如彼者。不得大福。非大明。
     
    ~d 10
    謂雖受佛齋。而如彼之貴文賤質(zhì)。無有正心。則似置醍醐於毒器。何能養(yǎng)人。非出世福慧也。
     
    ~s 14
      △次廣釋一是三。初標。二釋。三結(jié)。今初。
    佛法齋者。
     
    ~s 15
      △二釋中二。初八戒。次五念。初又二。初示日期。二釋戒相。今初。
    道弟子月六齋之日。受八戒。何謂八。
     
    ~d 11
    道弟子。謂在家秉承佛道之弟子也。從但三歸至菩薩戒。在家二眾。俱得此名。月六齋日者。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也。若月小者。取二十八日足之。此六日是四天王及太子使者巡視世間之日。受齋修福。功倍餘時。不言年三長齋月者。月齋稍難。容可隨力。日齋最易。尤應(yīng)秉承。年三月者。正月。五月。九月。毗沙門天王分鎮(zhèn)南洲。亦應(yīng)受齋修福也。八戒具如下列。或開香華歌舞為二。則第九不非時食。獨得齋名。開合雖殊。義體無別。或者難曰。為善去惡。理應(yīng)相續(xù)。若但制六日。則餘日便可為惡。若餘日為惡。待天神巡視而後修善。不幾為小人之掩不善而著善乎。君子視之。巳見肺肝。謂天神而可欺乎。答曰。夫受六齋者。非謂平日便可為惡也。大戒五戒。秉之終身。八關(guān)戒齋。加於六日。譬如列國諸候。平日何嘗不修政布德。士農(nóng)工賈。平日何嘗不勤職務(wù)業(yè)。迨夫巡狩省試之期。亦必倍加警飾。故梵網(wǎng)有不敬好時之戒。而善生經(jīng)中。亦制不受六齋。得失意罪。良有以也。此為菩薩增上功德。亦為近事種出世因。下乃旁為一輩多罪眾生。雖不能相續(xù)修善。亦使之暫離惡業(yè)。倘馴而致之。萌孽漸生。牛羊弗牧。安知不蔚為牛山美木耶。孔子曰。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吾未見力不足者。又曰。一日克已復(fù)禮。天下歸仁焉。一日齋戒。亦如是矣。縱令上根者少。而日月至焉。亦猶愈於梏亡不反者也。故知如來立法。普利三根。或不遠而休復(fù)。或頻厲而無咎。或與進而不與其退。與潔而不保其往。顧受者自審何如耳。
     
    ~s 16
      △二釋戒相八。第一殺戒。至第八非時食戒。第一殺戒。
    第一戒者。盡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無有殺意。慈念眾生。不得賊害蝡動之類。不加刀殺。念欲利安。莫復(fù)為殺。如清淨戒。以一心習。
     
    ~d 12
    釋此戒相。各為三意。一因緣。二約教。三觀心。因緣釋者。夫眾生習性。各有所好。喜長時者。為說長時。或盡形壽。或盡未來。喜短時者。為說短時。或一剎那。一念。一日。七日。一年等。今言盡一日夜。即是隨樂欲說。夫八支淨戒。雖則甚易。亦復(fù)甚難。盡一日夜。則雖難而易。不得半日及半夜等。則雖易而難。故以一日一夜而為分劑。不減不增。人可信受。信受即皆歡喜。世界悉檀也。善法易成。則善心必生。為人悉檀也。制有定限。罔敢虧違。則惡意必滅。對治悉檀也。涅槃名日。生死名夜。涅槃即生死。名盡一日。生死即涅槃。名盡一夜。日夜俱盡。生死涅槃。兩不可得。則坐斷三世。豁然入理。第一義悉檀也。持心如真人者。阿羅漢翻無著。亦翻不生。亦翻應(yīng)供。亦翻應(yīng)真。今翻真人。此乃出世聖果。而持心如之。以凡如聖。人所樂聞。世界悉也。如聖成就善法。即為人益。如聖不作諸惡。即對治益。我如真人如。一如無二如。即入理益。無有殺意者。猶如真人永斷殺習。此總標也。慈念眾生。別明行善。不得賊害等。別明止善。念欲利安。申明行善。莫復(fù)為殺。申明止善。止行二善。名為諸佛清淨之戒。今以一心而修習之。故得名為持心如真人也。次約教釋者。時無實法。依於色心分位假立。則有日月歲劫之殊。日出名晝。日沒名夜。是中無我我所。藏教意也。日無出沒。晝夜性空。通教意也。時既性空。故可延一日以為永劫。亦可促永劫以為一日。令諸眾生。各別知見。別教意也。十世古今。始終不離當念。一剎那性。即是亙古亙今之性。不見有法出於一日一夜之外。名盡一日一夜。圓教意也。斷盡見思。名為真人。不殺生緣。成生緣慈。名清淨戒。藏教意也。見思如虛空不可得。名為真人。不殺法緣。成法緣慈。名清淨戒。通教意也。斷盡三惑。名為真人。不殺生緣。不殺法緣。不著我緣。次第成就三慈。名清淨戒。別教意也。三惑之性。即三般若體。惑成智名為真人。不動佛性。成無緣慈。名清淨戒。圓教意也。三觀心釋者。先觀心因緣。夫長時短時。悉惟是心。心謂是長。則短時亦長。如黃梁未熟。巳過名闕。心謂是短。則長時亦短。如斧柯已爛。未終一局。了知長短惟是自心。則能隨意建立長短。是觀心世界。悟長非長。故無量劫中習行諸度。不生懈倦。是觀心為人。知短非短。故剎那造罪。殃墮無間。不敢放逸。是觀心對治。長短皆是法界。無復(fù)長短可論。盡一日一夜。即是盡生死涅槃之本際。是觀心第一義也。觀心本自可為真人。發(fā)意如之。是歡喜益。成就善種。三業(yè)似聖。是生善益。觀心遠離垢穢。不與聖違。是滅惡益。觀心成就聖道。實無聖道可得。是入理益。次觀心約教者。觀心無我我所。時劫亦然。愛見則斷。如於真人。藏教意也。觀心猶如虛空。性不可得。時劫愛見。皆同虛空。如於真人。通教意也。觀心假名無量。時劫差別。亦復(fù)無量。智斷證得。亦復(fù)無量。如於真人。別教意也。觀心絕待。體是法界。時劫惑智。無非法界。如於真人。圓教意也。觀一念心。具足半滿權(quán)實諸法。無欠無餘。安得不約觀解。申此八支五念之實義耶。
     
    ~s 17
     △第二盜戒。
    第二戒者。盡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無貪取意。思念布施。當歡善與。自手與。潔淨與。恭敬與。不望與。卻慳貪意。如清淨戒。以一心習。
     
    ~d 13
    三釋例前可解。下皆倣此。無貪取意。先明止善。思念布施等。次明行善。歡喜等四句。具四悉意。歡喜即世界。自手即為人。生他善故潔淨。即對治。遠離惡故恭敬。即第一義。觀生如佛。故次不望句即行論止。謂與時無有望今報後報心也。歡喜四句。是卻慳心。不望與句。是卻貪心。慳財。慳法。貪有。貪空。貪二邊。貪中道等。悉皆卻除。是名諸佛清淨之戒。
     
    ~s 18
     △第三婬戒。
    第三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無婬意。不念房室。修治梵行。不為邪欲。心不貪色。如清淨戒。以一心習。
     
    ~d 14
    無婬意二句。先明止善。修治梵行。次明行善。梵行者。四禪四等也。不為邪欲二句。重明止善。婬名貪染。染男女。染味禪。染偏真。染幻有。染但中。諸意悉無。名無婬意。人間房室。色無色界房室。有餘房室。果報房室。皆悉不念。名為不念房室。知禪即空即假即中。成就生緣法緣無緣慈等。名為修治梵行。心外取法。皆名邪欲。九界善惡漏無漏法。皆名為色。一切不貪。名清淨戒也。
     
    ~s 19
     △第四妄語戒。
    第四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無妄語意。思念至誠。安定徐言。不為偽詐。心口相應(yīng)。如清淨戒。以一心習。
     
    ~d 15
    無妄語意。總標永離四過。思念至誠。即無未得言得諸愆。安定即不綺語。徐言即不惡口。不為偽詐。即不兩舌。心口相應(yīng)。即不妄言。皆含止行二善之意。可以思得。
     
    ~s 20
     △第五飲酒戒。
    第五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不飲酒。不醉。不迷亂。不失志。去放逸意。如清淨戒。以一心習。
     
    ~d 16
    不飲酒句。總標離眾失也。醉及迷亂。皆飲酒必招之過。失志放逸。則飲酒之流類也。充類至盡。於三土六塵。咸無放逸。方名清淨戒耳。
     
    ~s 21
      △第六香華歌舞戒。
    第六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無求安意。不著香華。不傅脂粉。不為歌舞倡樂。如清淨戒。以一心習。
     
    ~d 17
    色聲香觸等塵。乃六情諸根所安。今關(guān)閉六情。專求出要。故不著不傅不為也。例而推之。迦葉聞琴起舞。猶是界外思惑未除。必三土香華歌舞。皆悉不著不為。方名清淨佛戒。
     
    ~s 22
      △第七高廣大床戒。
    第七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無求安意不臥好床。卑牀草席。捐除睡臥。思念經(jīng)道。如清淨戒。以一心習。
     
    ~d 18
    高廣嚴飾。名為好牀。縱恣睡眠。小死無異。今捐除睡臥。即是止善。思念經(jīng)道。即是行善。以例推之。有法可倚可著。皆名牀臥。證諸法空。無住為住。斯名清淨戒矣。
     
    ~s 23
     △第八非時食戒。
    第八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奉法時食。食少節(jié)身。過日中後不復(fù)食。如清淨戒。以一心習。
     
    ~d 19
    此正名齋。例須三釋。初因緣者。佛真法身。非俟食養(yǎng)。應(yīng)身同人。示資飲食。日輪當午。慈哀受供。十方善逝咸然。三世如來一轍。順諸佛法。人所樂聞。世界悉也。以時受食。資身辦道。身無病苦。心得安閒。為人悉也。離舌端貪嗜之過。無數(shù)數(shù)營理之煩。減食節(jié)身。婬意漸薄。對治悉也。日中以表中道。中道之外。更無所需。第一義悉也。約教者。隨界隨洲。用人間法。一線若過。禁不復(fù)咽。藏教意也。時雖本空。如幻分別。午食尚無味著。過中豈更貪求。了即空故。不起犯心。通教意也。依破齋故。出生三惡趣果。依持齋故。出生善道及三乘果。誓以此齋自利利他。上求下化。莊嚴中道。趣會極果。別教意也。中道即是法界。一止一作。亦皆法界。午前而食。願令法界眾生。咸得契會中道。午後不食。願令法界眾生。永不迷背中道。繫緣法界。一念法界。圓教意也。觀心者。根塵相對。皆有食義。如眼以睡為食。耳以聲為食等。若墮聰黜明。便成斷滅見網(wǎng)。若尋聲逐色。又復(fù)流浪愛河。今云時食。則但緣現(xiàn)量。復(fù)云少食。則無所貪求。既不永乖物情。亦不令他憎惡。即觀心世界。法食資神。即觀心為人。斷非法食。即觀心對治。契會中道。即觀心第一義也。六塵無我我所。非斷非常。名為中道。心不緣斷常非法之食。名不過中。藏教觀也。六塵性空如幻。非有非無。名為中道。心不緣有無二邊之食。名不過中。通教觀也。六塵各各互生諸法。具造十界。而性非十界。迥出二邊。名為中道。心不取生死涅槃二諦之食。名不過中。別教觀也。六塵體即法界。具足百界千如。隨舉一塵。一切法咸趣此塵。是趣不過。不於此一塵外。別有少法可得。名不過中。如一塵。一切諸塵亦復(fù)如是。如一切塵。一切諸心諸法諸假名等。亦復(fù)如是。無不當體即中。不見有法出過於中。名不過中。圓教觀也。如此諸觀。皆依不非時食而為事境。若無事境。理觀不發(fā)。故荊溪云。世人蔑事而欲尚深理者。驗知此觀孤虛無本。既虧觀境。觀亦安從。噫。可以思矣。
     
    ~s 24
      △次五念二。初標徵。二解釋。今初。
    佛告維耶。受齋之日。當習五念。何謂五。
     
    ~s 25
      △二解釋五。初念佛至五念天。初中二。初示念境。二明念益。今初。
    一當念佛。佛為如來。為至真。為等正覺。為明行足。為善逝。世間父。無上士。經(jīng)法御。天人師。號曰佛。
     
    ~d 20
    示念境中。略明十號。若知十號功德。則知佛位一切高廣功德。亦須略以三釋明之。初因緣者。如世間聖賢。亦多嘉號。聰明睿智神聖英哲等。如天帝釋。有千名字。隨德立號。令眾樂聞。廣則具如雜華名號品。今略舉通號十種。以彰具德。世界悉也。若聞如來十號。能生世出世間種種善根。為人悉也。十號威德。能令聞?wù)咂篇M劣心。破輕慢心。敬仰畏憚。不敢萌於惡意。對治悉也。一一名號。實義相應(yīng)。聞名識義。不復(fù)遠求。第一義悉也。梵語多陀阿伽度。此翻如來。若云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即約法身釋也。若云如法自性。來成正覺。即約報身釋也。若云乘如實道。來度眾生。即約化身釋也。梵語阿羅訶。此翻應(yīng)供。亦翻應(yīng)真。今翻至真。為世福田。故名應(yīng)供。冥自真性。故名至真。由冥真故堪作世祐也。梵語三藐三佛陀。此翻正徧知。今翻等正覺。等即徧義。具明差別法門。名之為等。此異二乘。深知無差別性。名之為正。此異凡外也。具足三明。為明行足。妙超三有。名為善逝。世間父。亦名世間解。自已解脫。能解世間。如長者自出火宅。能令諸子出火宅也。一生補處。猶為有上。位極妙覺。更無過者。名無上士。經(jīng)法御。亦名調(diào)御丈夫。具丈夫法。乃能說經(jīng)調(diào)御眾生也。六道以天人為勝。又三乘聖眾。皆在人道天中。佛為天人師範。即九界同秉教誨也。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故號曰佛。不言世尊者。十號具足。即是世間最尊。舉別而略總也。次約教者。偏真無去來相。證於偏真。以此度生。為如來。等知世間諸法。正知出世涅槃。為等正覺。具知過現(xiàn)末來。為明行足。超脫三有。名善逝。脫六凡之縳為世間父。在四果支佛之上。為無上士。說九部十一部十二部經(jīng)。詮生滅理。調(diào)御眾生。為經(jīng)法御。同居之導。為天人師。自覺偏真。亦以偏真覺他。二覺皆滿名佛。此藏教義也。生死即真空涅槃。故無來去。證於即空。以此度生為如來。真不異俗故等。俗不異真故正。為等正覺。觀過未現(xiàn)在性空寂滅不可得。為明行足。即三有而不著三有。為善逝。解脫六凡二乘之縳。為世間父。在三乘九地之上。為無上士。說十二部經(jīng)。詮無生理。調(diào)御眾生。為經(jīng)法御。同居方便之導。為天人師。自覺即真。亦以即真覺他。二覺皆滿名佛。此通教義也。中道迥出二諦。故無來去。證於中道。以此度生。為如來。等知二諦。正知中諦。為等正覺。極過去際。盡現(xiàn)在際。窮未來際。悉見悉知。為明行足。次第超出同居方便實報三種國土為善逝。解脫六凡三乘之縳。為世間父。在十地等覺之上。為無上士。說十二部經(jīng)。詮無量理。調(diào)御眾生。為經(jīng)法御。同居方便實報之導。為天人師。自覺三諦。亦以三諦覺他。二覺皆滿名佛。此別教義也。中道徧一切法。故無來去。證於圓中。以此度生。為如來。覺第一義諦即二諦名等。覺二諦即第一義諦名正。為等正覺。十世古今。始終不離當念。皆入三世而無往來。於剎那際三昧中。示現(xiàn)劫海成菩提事。八相之中。復(fù)具八相。不可思議。為明行足。三種國土。無非寂光。為善逝。解脫十界苦集。為世間父。在四十一位法身之上。為無上士。說十二部經(jīng)。詮無作理。調(diào)御眾生。為經(jīng)法御。四土之導。為天人師。自覺不思議一實諦二諦三諦四諦。亦以覺他。二覺皆滿名佛。此圓教義也。觀心釋者。觀此現(xiàn)前一念之心。不在內(nèi)外中間諸處。非有青黃長短等相。去來現(xiàn)在。求不可得。而了了明明。數(shù)數(shù)生起。是為如來。此心既無方隅相貌過現(xiàn)未來。則本無幻妄。是為至真。此心徧知一切諸法。無有一法可喻此心。為等正覺。此心無始無終。亦無邊際。為明行足。此心徧造十界。而終日隨緣。終日不變。是為善逝。此心不被十界之法所縳。而能出生十界諸法。為世間父。此心能等一切諸法。而無一法能等此心。為無上士。此心具足覺觀語言之道。一心曉訓餘心心所。為經(jīng)法御。此心能天能人。而非天人之所能為。為天人師。此心法爾靈知不昧。覺了自他。無有不盡。故號曰佛。初觀此心具足十號。上等諸佛。慶己慶他。即世界益。觀心具足十號。成就善根功德。即為人益。觀心具足十號。破壞見愛無知無明。即對治益。觀心具足十號。一具足一切具足。究竟平等。不減不增。即第一義益。約因緣所生法觀。則此心具足藏教十號。約即空觀。此心具通十號。約即假觀。此心具別十號。約即中觀。此心具圓十號也。
     
    ~s 26
      △二明念益三。初正明。二喻顯。三法合。今初。
    是念佛者。愚癡惡意怒習悉除。善心具生。思樂佛業(yè)。
     
    ~d 21
    佛既有四教三身十號之不同。念亦有四教念自念他雙念自他之差別。若欲委知。具如大佛頂經(jīng)勢至圓通文句云云。愚癡惡意怒習悉除。即是止善。善心自生。思樂佛業(yè)。即是行善。於止善中。略舉破壞三毒。言惡意者。即是貪染五欲之毒。三毒有正有習。正習悉除。所謂千年闇室。一燈能破也。念法門能除愚癡。念實相能除惡意。念相好能除怒習。此猶對當為語。盡理言之。念念皆除三毒正習。於行善中。善通因果。佛惟在果。言善心自生者。生離欲心。生出世心。生下化心。生上求心。生究竟無上種智之心。言思樂佛業(yè)者。三聚淨戒是佛業(yè)。百八三昧是佛業(yè)。三智五眼是佛業(yè)。大慈大悲大喜大捨是佛業(yè)。安住真如是佛業(yè)。同流九界是佛業(yè)。誘化一切是佛業(yè)。依藏教念自佛。念他佛。念自他佛。除同居三毒正習。生離欲及出世心。思樂藏教果佛種種妙業(yè)。依通教三種念佛。除同居方便三毒正習。生出世及下化心。思樂通佛妙業(yè)。依別教三種念佛。除同居方便實報三毒正習。生下化及上求心。思樂別佛妙業(yè)。依圓教三種念佛。除四土三毒正習。生究竟無上種智之心。思樂圓佛妙業(yè)。問。寂光那有三毒正習。答。此約分證寂光言也。此文亦具四悉檀意。念佛。即世界。三毒除。即對治。善心生。即為人。樂佛業(yè)。即第一義也。
     
    ~s 27
     △二喻顯。
    譬如以麻油澡豆沐頭。垢濁得除。
     
    ~d 22
    麻油澡豆。除穢之物。喻四教念慧。皆除惑之具也。依於一體三寶。而有住持三寶。於三寶中。佛寶最尊。喻之以頭。當知住持佛寶。即吾自體佛寶也。垢濁既除。頭則清淨。念佛功成。佛性顯現(xiàn)矣。
     
    ~s 28
     △三法合。
    齋念佛者。其淨如是。眾人見之。莫不信好。
     
    ~d 23
    由受齋故念佛。由念佛得成齋。自淨即令眾人信好。可見自利為他之本。所以君子求諸己也。
     
    ~s 29
      △二念法二。初示念境。二明念益。今初。
    二當念法。佛所說法三十七品。具足不毀。思念勿忘。當知此法。為世間明。
     
    ~d 24
    佛法無量。而三十七品。具足始終修證途轍。故獨舉之。分為七科。一四念處。謂身。受。心。法。為所觀境。二四正勤。謂由念處觀。令未生惡不生。已生惡除滅。未生善得生。已生善增長。三四如意足。謂欲。念。進。慧。於中思惟則定。思惟則斷。善能成就神通。四五根。謂信。進。念。定。慧。成無漏根。五五力。亦如根名。謂信等增長。能破五障。六七覺支。謂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捨。調(diào)攝其心。不沈不浮。而入見道。七八正道。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yè)。正精進。正定。正念。正命。安隱在道中行。此三十七品。四教名數(shù)皆同。而觀慧各異。復(fù)各有豎入橫具之不同。此能運載三土眾生。到三涅槃。故為三世間明。所應(yīng)具足不毀。思念勿忘也。
     
    ~s 30
      △二明念益三。初正明。二喻顯。三法合。今初。
    是念法者。愚癡惡意怒習悉除。善心自生。用樂法業(yè)。
     
    ~d 25
    念四教法。除四土三毒正習等。例前可解。
     
    ~s 31
     △二喻顯
    譬如以麻油澡豆浴身。垢濁得除。
     
    ~d 26
    受齋則以法為身。故即以身喻法。昧此法身性本清淨。幻成三惑垢濁。垢濁既除。法身顯矣。
     
    ~s 32
     △三法合。
    齋念法者。其淨如是。眾人見之。莫不好信。
     
    ~s 33
      △三念僧二。初示念境。二明念益。今初。
    三當念眾。恭敬親附。依受慧教。佛弟子眾。有得溝港。受溝港證者。有得頻來。受頻來證者。有得不還。受不還證者。有得應(yīng)真。受應(yīng)真證者。是為四雙之八輩丈夫。皆為戒成。定成。慧成。解成。度知見成。為聖德。為行具。當為叉手。天上天下尊者福田。
     
    ~d 27
    梵語僧伽。此翻和合眾。今但言眾者。以四雙八輩。法爾具足事理二和故也。律中明僧有四種。一無慚僧。謂破戒者。二啞羊僧。雖不破戒。昧法律者。三清淨僧。謂內(nèi)外七賢。及持戒凡夫。四真實僧。謂四雙八輩。今令念真實僧。故言恭敬親附。依受慧教也。恭敬約意。親近約身。受教約口。十六心滿。初登聖位。名得溝港。猶云預(yù)流。即須陀洹果。八忍具足。智少一分。名受溝港證者。謂無間必當證溝港道。即須陀洹向。斷欲界思六品。名得頻來。猶云一往一來。即斯陀含果。斷五品時。名受頻來證者。即斯陀含向。斷欲界九品思盡。名得不還。猶云不來。即阿那含果。斷八品時。名受不還證者。即阿那含向。斷三界惑盡。名得應(yīng)真。謂與真諦常相應(yīng)故。即阿羅漢果。進斷非非想思。名受應(yīng)真證者。即阿羅漢向。合為四雙。分為八輩。輩者。類也。具足智斷。故名丈夫。性遮清淨。無作體不可壞。名為戒成。八解九次第等。名為定成。見四真諦。名為慧成。於有為諸行得解脫。名為解成。分別解脫因果不謬。名為度知見成。具慧行入正位。名為聖德。具行行滿足功德。名為行具。以要言之。前三果及四向。是分證五分法身。阿羅漢果。是滿證五分法身也。當為叉手。結(jié)成能念。舉叉手以攝三業(yè)。天上天下尊者福田。結(jié)成所念。舉福田以顯德行也。然在家菩薩受齋念眾。於真實僧。固應(yīng)三業(yè)精勤。於清淨僧。亦應(yīng)禮拜供養(yǎng)。即啞羊及無慚僧。尤不應(yīng)輕慢毀辱。如象王羅剎。尚敬服袈裟者。不害不食。何況歸依三寶。自稱近事淨行者乎。十輪明訓。昭若日星。投鼠忌器。世法可喻。思之慎之。又此四雙五分。且約藏教為釋衍門。則觀慧雖殊。斷證無別。別圓須約界外見思法性五陰。以辨人法。故知言雖在小。義實該大。又觀心僧寶者。此心本非色聲香味觸法。名須陀洹。此心剎那生滅。名斯陀含。此心滅已無朕。名阿那含。此心四性不生。名阿羅漢。此心性無染汙為戒成。此心性不動搖為定成。此心性不可昧為慧成。此心性非有為名解成。此心徧知有為無為諸法。名度知見成。乃至歷四教明觀。可以意得。
     
    ~s 34
      △二明念益三。初正明。二喻顯。三法合。今初。
    是念眾者。愚癡惡意怒習悉除。喜心自生。樂眾之業(yè)。喜心。即善心也。餘例前可知。
     
    ~s 35
     △二喻顯。
    譬如以淳灰浣衣。垢汙得除。
     
    ~d 28
    淳灰亦譬四教念慧。僧寶屬解脫德。故以衣譬。即所謂解脫服也。又是慚愧莊嚴。又是寂滅上忍。性具僧寶。如身必有衣。念慧除垢。則解脫清淨。眾德莊嚴。柔和善順矣。
     
    ~s 36
     △三法合。
    齋念眾者。其德如是。眾人見之。莫不好信。
     
    ~s 37
      △四念戒二。初示念境。二明念益。今初。
    四當念戒。身受佛戒。一心奉持。不虧不犯不動不忘。善立慎護。為慧者舉。後無所悔。不以有望。能等教人。
     
    ~d 29
    佛戒有七眾九眾大小兩門之不同。今云身受佛戒。且據(jù)一日一夜所秉八支而言。即此八支戒法。且攝定共。道共。及三聚。五支等戒。故總誡云一心奉持也。不虧不犯即木叉戒。不動。即定共戒。不忘即道共戒。又不虧不犯不動。即攝律儀戒。不忘乃至後無所悔。即攝善法戒。不以有望。能等教人。即攝眾生戒。又不虧謂護持四重。根本。無虧。即根本業(yè)清淨戒。不犯謂其餘四支及根本之等流方便。皆悉無犯。即前後眷屬餘清淨戒。不動謂不被欲界麤獘五塵所動。即非諸惡覺。覺清淨戒。不忘謂正念現(xiàn)前。故能善自安立。謹慎護持。設(shè)為有智慧者之所舉問。如說能行。如行能說。後無所悔。即護持正念。念清淨戒。不以有望。謂不為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權(quán)乘諸位。能等教人。謂惟依最上乘發(fā)菩提心。願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無上菩提。即迴向具足無上道戒。秪此一日一夜八關(guān)戒齋為所緣境。於中具足定共道共三聚五支。無欠無餘。則為具足一切恆沙佛法無量功德之藏。齋戒為法界。一切法趣齋戒。是趣不過。是名為念戒也。一日一夜齋戒。橫豎包羅。尚自如此。況終身五戒。況沙彌戒。況比丘戒耶。而世之蔑視戒律。別求圓妙者。不思甚矣。
     
    ~s 38
      △二明念益三。初正明。二喻顯。三法合。今初。
    是念戒者。愚癡惡意怒習悉除。喜心自生。樂戒統(tǒng)業(yè)。
     
    ~d 30
    住持三寶。由戒而存。一體三寶。由戒而證。故華嚴云。具足受持威儀戒法。能令三寶種性不斷。所以名統(tǒng)業(yè)也。
     
    ~s 39
     △二喻顯
    如鏡之磨。垢除盛明。
     
    ~d 31
    一體三寶。佛為首。法為身。僧為衣。惟戒能照見之。故戒本云。如人自照鏡。好醜生欣慼。又云。戒如真寶鏡。照法盡無遺。
     
    ~s 40
     △三法合
    齋念戒者。其淨如是。眾人見之。莫不好信。
     
    ~s 41
      △五念天二。初示念境。二明念益。今初。
    五當念天。第一四天王。第二忉利天。鹽天。兜術(shù)天。不憍樂天。化應(yīng)聲天。當自念我以有信有戒有聞有施有智。
     
    ~d 32
    果報自然。無所造作。名之為天。四天王。謂東方持國。南方增長。西方廣目。北方多聞。守護四天下者。居須彌山埵。離地四萬由旬。忉利天。此翻三十三天。居須彌山頂。四方各八天。中為帝釋。統(tǒng)御四洲。離地八萬由旬。鹽天亦云燄天。亦云須夜摩天。此翻時分。謂日月光明。上照不及。身自有光。以蓮華開合而為晝夜故。離地十六萬由旬。於虛空中。有地如云。朗然安住。兜術(shù)天。亦云兜率。亦云覩史。此翻知足。謂於五欲。皆知止足故。離地三十二萬由旬。不憍樂。亦云化樂。謂隨意化諸樂境。而無憍縱。離地六十四萬由旬。化應(yīng)聲天。亦云他化自在。謂所受樂境。不假作意。但任運應(yīng)現(xiàn)故。離地一百二十八萬由旬。不言色無色界者。且據(jù)一日一夜齋戒功德。能感此等六天果報。故就近而略明之。此是念果。次我以有信等。則是念因。由信三寶及戒故。受持齋法不毀故。聞此大明法門故。能以功德普為眾生故。正慧了了。不顛倒故。得生此六天中。受勝妙樂。漸次得涅槃也。六天近在欲界。人所樂聞。即世界悉。聞六天果。必植善因。即為人悉。畏天視聽。不敢為惡。即對治悉。知天無常。發(fā)得苦智無漏真明。即第一義悉。同居六天。因緣生法。義屬藏教。方便淨天。即空一句。義屬通教。實報義天。次第證入。義屬別教。寂光大涅槃天。當體即中。義屬圓教。信法生滅。信法無生。信法無量。信法無作。是有四教信。持性遮戒。持真諦戒。持俗諦戒。持中道戒。是有四教戒。聞生滅詮。聞無生詮。聞無量詮。聞無作詮。是有四教聞捨有為法。捨偏空證。捨二邊著。捨中道愛。是有四教施。析法智。體法智。次第三智。一心三智。是有四教智。觀心者。一切世界。依心建立。名持國。一切諸法。由心出生。名增長。一切法界。一心徧見。名廣目。一切法門。一心普達。名多聞。一心具足王所功德。名忉利。一心生死涅槃以為晝夜。名鹽天。不於心外取法。名兜術(shù)。一心具足法樂而無放逸。名不憍樂。一心隨意轉(zhuǎn)變。而於常樂我淨四德無減。名化應(yīng)聲。自心起信。還信自心。名有信。隨順無染法性。名有戒。能觀心性具足佛法。名有聞。不於心外取三世法。名有施。知心即空假中。名有智。復(fù)次五念法門。諸經(jīng)多明六念。今以念施攝入念天。又此念天法門。阿含明念六天。謂念由十善故生天。天亦苦空無常無我。多是藏教意也。華嚴明念兜率天上一生補處大士功德。多是別教意也。涅槃明念第一義天。多是圓教意也。今經(jīng)事同阿含。而因緣事境。徧為一切理觀作本。安得不深求之。
     
    ~s 42
      △二明念益三。初正明。二喻顯。三法合。今初。
    是念天者。愚癡惡意怒習悉除。喜心自生。樂天統(tǒng)業(yè)。
     
    ~d 33
    華嚴明十善為五乘作根本。所以天業(yè)統(tǒng)一切也。
     
    ~s 43
     △二喻顯。
    譬如寶珠。常治清明。
     
    ~d 34
    約福德莊嚴以明天業(yè)。故如寶珠。寶珠十種瑩治。則能四洲雨寶。天業(yè)數(shù)數(shù)習念。能助三乘出世善根。
     
    ~s 44
     △三法合。
    齋念天者。其淨如是。
     
    ~s 45
      △三結(jié)三。初正結(jié)。二顯勝。三勸持。今初。
    奉持八戒。習五思念。為佛法齋。
     
    ~s 46
     △二顯勝。
    與天參德。滅惡興善。後生天上。終得泥洹。
     
    ~d 35
    參天德。世界也。滅惡。對治也。興善生天。為人也。泥洹。第一義也。約教可知。
     
    ~s 47
     △三勸持。
    是以智者。自力行。出心作福。
     
    ~d 36
    不墮愛見。名為智者。不倚他人。名自力行。內(nèi)外一如。名出心作福。若不力行。便同牧牛。若不出心。便是貴文賤質(zhì)。同彼尼犍。智者幸審思之。正宗分竟。
     
    ~s 48
      △三流通分二。初顯示福報。二信受奉行。初中二。初顯福勝。二示報優(yōu)。今初。
    如是維耶。齋之福祐。明譽廣遠。譬是天下十六大國。是十六國滿中眾寶。不可稱數(shù)。不如一日受佛法齋。如比其福者。則十六國為一豆耳。
     
    ~d 37
    此文缺略。應(yīng)云是十六國滿中眾寶以用佈施。所得福德。不如一日受齋福德。蓋珍寶佈施。秪是後世福樂之因。一日夜齋。決為出世之因。又珍寶秪是財施。齋戒具足法施無畏施故。
     
    ~s 49
      △二示報優(yōu)二。初出果相。二明因相。今初。
    天上廣遠。不可稱說。當今人間五十歲。為第一天上一日一夜。第一四天上壽五百歲。彼人間九百萬歲。佛法齋者。得生此天上。
     
    ~d 38
    天上廣遠不可稱說。總標六天報勝也。先出第一四王天上。略舉壽命長遠。以顯福盛。餘經(jīng)明上品十善。得生此天。正法念處經(jīng)明不殺功德。得生此天。今明佛法齋得生此天。十善是輪王世間正法。不殺是一分優(yōu)婆塞終身之戒。佛法齋是一日一夜精進功德。皆得感此果報。而齋法果報。則不止此。具如文所明。
     
    ~s 50
    人間百歲。為忉利天上一日一夜。忉利天壽千歲。當人間三千六百萬歲。餘經(jīng)明上品十善增上。得生此天。正法念處經(jīng)明不殺不盜功德。得生此天。今亦明佛法齋得生也。
     
    ~s 51
    人間二百歲。為鹽天上一日一夜。鹽天壽二千歲。當人間一億五千二百萬歲。
     
    ~d 40
    餘經(jīng)明上品十善。兼學坐禪。得生此天。今亦齋法得生。應(yīng)云一萬萬零四千四百萬歲。恐譯者不善方言數(shù)目。或復(fù)傳寫之誤。
     
    ~s 52
    人間四百歲。為兜術(shù)天上一日一夜。兜術(shù)天壽四千歲。當人間六億八百萬歲。
     
    ~d 41
    餘經(jīng)明上品十善。兼坐禪得欲界細住。乃生此天。正法念處經(jīng)明身三口四功德。得生此天。今亦齋法得生。應(yīng)云五萬萬零七千六百萬歲。
     
    ~s 53
    人間八百歲。為不憍樂天上一日一夜。不憍樂天上八千歲。當人間二十三億四千萬歲。
     
    ~d 42
    餘經(jīng)明上品十善。兼修未到地定。乃生此天。今亦齋法得生。應(yīng)云二十三萬萬零四百萬歲。
     
    ~s 54
    人間千六百歲。為化應(yīng)聲天上一日一夜。化應(yīng)聲天壽萬六千歲。當人間九十二億一千六百萬歲。
     
    ~d 43
    餘經(jīng)明上品十善。兼得未到地定。乃生此天。今亦齋法得生。應(yīng)云九十二萬萬零一千六百萬歲。
     
    ~s 55
     △二明因相。
    若人有信。有戒。有聞。有施。有智。奉佛法齋。當命盡時。其人精神。皆生此六天上。安隱快樂。猗善眾多。我少說耳。凡人行善。魂神上天。受福無量。
     
    ~d 44
    猗。輕安也。餘如前釋。
     
    ~s 56
      △二信受奉行二。初當機奉行。二大眾信受。今初
    維耶聞佛語。歡喜言。善哉善哉。世尊。戒之福德。甚快無量。願受佛戒。從今以後。月六齋日。竭力作福至死。
     
    ~d 45
    盡壽名為死。又無明斷盡名為死。一約當教。二約跨節(jié)也。
     
    ~s 57
     △二大眾信受。
    佛說經(jīng)已。皆歡喜受教。
     
    ~d 46
    能說人清淨故歡喜。佛法度生而說。永無名利想故。所說法清淨故歡喜。出世正真要門。不同愛見論故。聞法獲勝益故。歡喜。現(xiàn)在福樂。後生善處。終得大泥洹故。
     
    佛說齋經(jīng)科註


      附受八關(guān)齋法
      (諸經(jīng)論中。皆明八關(guān)齋法。蓋以一往判釋。則五戒乃人天因。此一日夜戒齋。方為出世因也。無論已受五戒。未受五戒。乃至受菩薩優(yōu)婆塞戒者。皆可隨意受持。或六齋日。或生日諱日等。並應(yīng)發(fā)心秉受。○本經(jīng)雖合為八支。而秉受時。仍作九支陳說無過。蓋文有開合。義無增減故也。此依毗婆沙等。以易於秉白故)。
     
      我某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一日一夜為淨行優(yōu)婆(塞夷)。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三說。如或不能。師應(yīng)教授。)我某甲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一日一夜為淨行優(yōu)婆(塞夷)。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三說)
     
      我某甲若身業(yè)不善。若口業(yè)不善。若意業(yè)不善。貪欲瞋恚愚癡故。若今世若先世有如是罪。今日誠心懺悔。身清淨。口清淨。心清淨。受行八戒。
    如諸佛盡壽不殺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殺生。
    如諸佛盡壽不偷盜。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偷盜。
    如諸佛盡壽不婬欲。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婬欲。
    如諸佛盡壽不妄語。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妄語。
    如諸佛盡壽不飲酒。我某甲一日一夜不飲酒。
    如諸佛盡壽不著香華鬘。不香塗身。我某甲一日一夜不著香華鬘。不香塗身。
    如諸佛盡壽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
    如諸佛盡壽不坐高廣大牀。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坐高廣大牀。
    如諸佛盡壽不非時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非時食。
    我今以此八關(guān)戒齋功德。四恩總報。三有齊資。普與眾生。同生淨土。(前之八支名戒。不非時食名齋。故名八關(guān)戒齋)。
     
      薩婆多毗婆沙云。受八齋法。應(yīng)言一日一夜不殺生。令語言決絕。莫使與終身戒相亂。佛本制一日一夜。不得過限。若有力能受。一日過巳。次第更受。隨力多少。不計日數(shù)也。
     
      孫多(焌煃)施資(貳壹)拾元敬刻此經(jīng)願
    (父母)現(xiàn)生安隱淨域莊嚴
      周明泰施資貳拾元敬刻此經(jīng)願
    (父母)消除災(zāi)眚發(fā)菩提心
      全書共付刻資四十二元餘資印送功德書訖
      民國八年六月北京刻經(jīng)處識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内极度色诱视频网站| 中文字幕无码午夜场| 99精品国产在热久久婷婷| 久久人与动人物a级毛片| 日本高清在线天码一区播放| 无码国产精品久久一区免费| 国产精品一码在线播放| 男人J进女人P免费视频| 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 免费吃奶摸下激烈视频 | 色窝窝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四虎永久免费观看| 欧美人与动牲交片免费| 国产精品自拍午夜福利| 婷婷五月综合色视频| 国产精品一码二码三码| 亚洲AV永久无码天堂网一线| 精品人妻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在线观看你懂的| 日韩人妻中文字幕精品| 精品无码AV无码专区| 亚洲av成人在线一区| AV无码国产在线看免费网站| 国产999久久高清免费观看|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品| 2020年最新国产精品正在播放|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三级国不卡顿 | 各种少妇wbb撒尿| 免费看成人毛片无码视频| 不卡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色偷偷888欧美精品久久久 | 亚洲 欧洲 无码 在线观看| 26uuu另类亚洲欧美日本|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又湿又紧又大又爽A视频男|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人妻不卡| 欧美亚洲日本国产综合在线美利坚 | 午夜亚洲AV日韩AV无码大全|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综合|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软件下载|